學習與背誦
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在教育改革歷程中,很多人強調學習歷程必須以理解取代背誦,視「背誦」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好像背誦是罪大惡極,是教育進步的最大阻力。殊不知在學習歷程中,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統整、評鑑是一個連續歷程。在腦海中先輸入必要的知識,才能反芻應用。
今日閱讀王道還先生「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一文,對於背誦與理解有最好的詮釋,整理節錄如下,作為自己在探索教育理論與追求教育方法與理想時的依歸與參考,期冀對引領學生學習方向時,不至於偏頗: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王道還,2012)
其實,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也無從理解。例如: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光速的數值算出從太陽至的球需要八分鐘。(太陽至地球的距離是30萬公里 60×8=14400萬公里
科學的原型是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定義其實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背誦記憶,然後學習運用定義、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 (王道還,2012)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但是,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資料來源: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