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編織想像的邏輯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很愛打扮的國王,經常都要穿新衣裳,但城中的設計師都沒能夠滿足他。有一天,城裡來了兩個騙子,他們自稱是最棒的織工和裁縫,並對國王保證他們能織出最美麗與奇特的布料並將它做成衣裳。這種布,凡是愚蠢和不稱職的人都看不見。國王聘用了他們,兩個騙子也在空空如也的織機上忙碌起來。不久,國王派出大臣視察衣服的製作情況。大臣們見自己什麼也沒看到而害怕起來,紛紛向國王欺騙說自己看到了極其美妙的布料。最後當騙子們向國王獻上根本不存在的「衣服」時,國王雖然甚麼也沒看見,但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聰明,所以便依騙子的指示「穿上」了這件衣裳。後來更穿著這件衣裳出巡,結果被天真的小孩揭穿了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而淪為國人的笑炳。
重讀國王的新衣故事,知道原來這故事始於14世紀的西班牙,在1837年由安徒生改編,情節中有兩個重點和原來的不同,其一為看不見布料的人,由私生子改為愚蠢的人;其二為揭發國王沒穿衣服的人由非洲人改為天真的小孩。這兩個改變看似微小,其實經歷了五個世紀,社會氛圍與價值都有著劇變,從作家的筆觸更可感受深刻。
天真小孩代表的是童言無忌,陳述真相,根本不理會國王的權勢,說就對了。非洲人展現的是草莽直率,敢言與糾正錯誤的氣概。不論是天真率直或敢言直率,在當今社會上還真少了一些,社會上的紛擾,如果開口會讓那些緊閉嘴唇的人焦慮,很多人選擇閉口,因為「不識大體」的聲浪四方撲來,有時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而當眾人喧鬧時,要能敢於不作聲,展現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器識,需要定力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當今媒體傳播的社會風氣是非黑即白,非同黨則撻伐,很多事情都是二分法,讓社會集體焦慮,看見一件事情,無法看清真實情況,只跟著大家起鬨,看見前面的狗吠,便跟著吠,很難從事件的始末,將所見、所聞、所思,經由自己獨立印證,就像是國王新衣的童話故事,沒有人敢於說出真相,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否則就被打成異類。
柏拉圖說:人是一種追求意義的動物。不論做甚麼事都有其背後的動機,為什麼這樣做?因動機不同結果就有很大的差異。故事中的國王、大臣、織工、群眾、非洲人、小孩,每個人都表現出他的生命意義,如何確保童貞追求真理,做對的事,是需要自我奮進。依價值抉擇其實很簡單,沒有甚麼深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