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2016.06.23


 
 

榮耀英雄 哀悼戰士

  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會將完美主義的性格運用在不同的領域上,而有不同表現。一個看似溫和恬靜的人,當他晉身管理階層時,展現出來的專業與專斷,甚至是決策時的果斷,會讓人難以跟他的溫和恬靜的形象連結在一起,讓人難以分辨他人格中的成分,因而不要停留於表層看事情,才不會有所疑惑。

  其實人們心中常常隱藏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些傾向被壓抑,只有在適當時機時才會展現其人格的另一面,因而有人時而靜如處子、時而動如脫兔,端看環境氛圍。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講出了事務真正的內涵,與會者感受到「怎麼說得這麼重」,或許處於假議題場景中太久了,聽真話還真是很難適應,每次開會行禮如儀,讚譽有加,很少人針對問題的癥結深入探究,鼓鼓掌、拍拍手,歌頌完畢,形成檔案,又是一項成果,日復一日循環,收集資料彙集整理成為許多人的強項,看到洋洋灑灑的積累,也真讓人嘆為觀止。

  畢斯麥曾說,「音樂喚醒他心中兩種渴望:戰爭與田園」,此種田園風光與戰爭的磅礡是一種衝突,也意味著崇高與殘暴只是一線之隔,一將功成萬骨枯,到底應榮耀英雄或哀悼戰士,歷史記載戰役,紀錄成果,不論名將與戰士,其結果是一樣的,煙灰湮滅,歸於塵土與自然,留下的只是蒼穹與無極,了解自己做自己應是生命中所追求的。

  每個人都擁有內外在性格,只是程度不同,有人活潑外向積極展現自我,有人內斂含蓄追求完美,有人社交性高,有人含首微笑總在默默,鍾鼎山林,各自表述,都有貢獻,也成就一幅團隊畫面。又是學年結束之際,盤點統整,評分論斷,其實任何一個人在他的本分工作做到最好,團隊才有好績效,組織中如果基層做不好,領導階層能說自己好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也是領導管理永遠都值得思索的議題。

  理性思維與凡事操短線差別很大,如果能根據後續發展與結果定決策,與現實利益不計後果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宏觀永續發展的策略,不應把短期的執行與管理畫上等號而模糊了長期的視野跟焦點,如何看待未來發展永遠是組織發展的圭臬,也是領導者應戒慎恐懼的。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2016.06.08
 

安靜是種生產力

  內向者的特質是沉思與安靜,是被珍視的價值。有一個研究指出,世界上有57%的人屬於內向者,其特質是較獨立更有集中力、能自省有創造力,在擁有天賦者中,內向者居多。

  傳統上認為領導者大多是外向者,喜歡周旋於眾人之間、喜歡熱鬧、喜愛社交活動。但是教育學者蘇珊˙凱恩說,內向者可以是很好的領導者,因為外向其實是一種能力,是可以學習的,每個人經由學習都可以學會;安靜是一種生產力,策略、領導和管理等技能,需要安靜的學習,而且內向型的領導者能包容內向型屬下,不會要求部屬有如啦啦隊般的喝采奪目,他們可以靜靜地溝通,一對一,反而可以從容分享和表達觀點。因此,內向者適合擔任領導人,甚至比外向者更適合,誰說一定要光彩奪目如花蝴蝶般,才能當領導人?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的調查研究顯示:40%公司的高階領導人都將自己描述成內向者,在某些環境下內向的領導者要比外向的領導者更加高效。

  甘地、林肯、羅斯福夫人,都是世界級的領導者,都有超強的溝通能力、外交手腕和傑出的領導才能,他們都屬於內向型的領導人,從許多領導人身上可以看到,領導在於決策與執行,內向者沉著穩重,思慮清晰,更適合當領導者。看到遠見雜誌20166月號的報導「誰說外向才能成為領導人」,報導提到,外向是種能力,安靜是種生產力,社會上有一半的人是內向的,像有些企業人士強調不喜歡應酬,喜歡聽音樂、踩跑步機,都是一個人的活動,雖然企業睥睨群雄,但是個人深藏於內,不喜鋒芒。

  安靜的人有很多時間可以用來閱讀、沉思,面對壓力、挑戰時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是因為能持續精進學習,要成為一個領導者,沒有別的選擇,就是一而再接受挑戰,直到領導能量成為身體的一部份,也就是熱情投入、全力付出、堅持不懈,這是領導精神,也就是No pain, no gain,最佳詮釋,無勞則無獲,付出才有成果。

  我們常覺得出家人很安靜,其實僧侶也走進社會走向人間,「如來之子」一書作者覺誠法師是佛光山的僧侶,於1992年隨星雲大師遠赴巴西,也留置巴西,她分享師傅要她「安住,忍耐」的故事,在生活中投胎做巴西人,因此開始學習葡萄牙語、學習建築建佛寺,在陌生國度中生活。有一次她幾乎忍不下去了,她對師傅說「我忍不下去了。」師父要她學習「忍功」,師父手握拳頭說:「難忍、忍無可忍,繼續忍,要忍過去!」當然宗教是一種力量,信仰給人能量。內心的意志力何嘗不是一個忍字,難忍、繼續忍、忍過去,這是宗教裡「無生法忍」的境界,其實世俗生活一樣有很多難關,需要一再克服,一再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