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16.10.21
 
 
 

空谷回音

  「文學的詩詞,音樂的歌聲」。這是很多人對於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推崇。打開喇叭,再次聆聽,在蒼茫中,帶有些許的蒼勁憂鬱,也有著穩定前進的力量。雖然在早期無機緣聆聽,隨著成長與學習,也拜著科技之賜,接收訊息異於往日,總能從訊息中得到滋養,也挑戰思維,或許這就是成長。

  從飄在風中感受空谷足音,回響也省思,更是動能,從迂迴反覆中,傾洩而出的是:

人究竟要經過多少往事

才能夠從經驗中破繭而出

海鷗要經過多久的翱翔

才能夠尋得方向

太空船要經過幾次升空

才能夠駐足蒼穹

答案就在飄蕩的風中

 

海邊的懸崖矗立

浪花拍打驚奇

被囚禁的心靈

掙脫飛越

現實場景

轉身消逝

回頭翹首

一次 二次 三次

才能假裝視而不見

 

蒼茫路徑上

微風輕拂

抬頭向藍天

看見美麗雲朵

傾聽天籟鳥鳴

諦聽呼喊求救

走在蒼茫路徑

才能了解生命的可貴

 

朋友

不要問為什麼

不要躊躇

前進的動力

就在足尖步伐裡

輕踏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2016.10.20
 

經典的舊時代已然消逝?

  巴布˙狄倫,美國搖滾樂歌手,竟然榮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舉世譁然,有人憤慨的表示流行樂的歌手;有人嘲諷,諾貝爾文學獎竟然技術達陣?也有人眼睛為之一亮,哇!好棒,文學的多元性終於獲得經典肯定,讓鑽進精英小眾的獎項重回萬民矚目的焦點。

  諾貝爾獎項是一個至高榮譽桂冠,獲獎者均是各方翹楚自不待話下;然而長期以來,文學獎幾乎與經典文學畫上等號,經典等於正統,距離便同時出現,大眾在雲端下仰望,低人一等或理當如此便悄然成形。一樣的社會裡各行各業,一樣是菁英分子的傳承與世襲,出身名門,社會各界對於加諸身上的光環,視為理所當然,加以能言善道,很少人檢視其真正作為。社會如此,政治如此,百家行業更是如此,庶人很難出頭,一旦冒出,大家就以非常嚴苛的尺度檢驗,「你看,他就是優秀;你看,他就是不行」,放大鏡會因不同人而有不同的倍率,如果是自己人,那麼輕輕帶過,甚至置若罔聞,每天在社會新聞上此起彼落,自己人則掩飾太平,非我族群則撻伐有之而不手軟。但是事情真相是甚麼?對社會或組織有何影響?對永續發展?現今檯面上人物有多少人以蒼生為念?以世代為念?

  社會進化雖然緩慢,但是有軌跡可循,以諾貝爾文學獎為例,去年頒給白俄羅斯女記者斯維拉娜˙亞力賽維奇,顯然評審已開始面向社會大眾,讓報導文學躍升至經典文學;今年頒給流行歌手,告訴社會文學已由學院走進生活,肯定大眾文化也能誕生膾炙人口的文學,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已能匯流。這樣的轉折,「用聽的諾貝爾文學獎誕生了」,這一腳步,是跨越多少時空而來?這一腳步是文學的一大步,更是社會進化的史詩!

  社會脈動的滾輪持續奔流,普羅大眾仍不用過度興奮,此刻的桂冠雖然誕生,但是下一位誰接棒?現實社會中雖然有著放大鏡,但是更多隱身於放大鏡之前,因此諾貝爾獎通常都是頒發給歷經幾十寒暑,歷經考驗者!現實社會中很多問題已然發生,傷害已經造成,當事者也已得到了崇高的令名,再回首話當初,已不勝唏噓?徒增負負。

  很多事都有跡可循,只是當下在光鮮桂冠之下,群臣都讚嘆國王的外衣,唯有路邊的小孩,其純真、誠實,說出事實的真相。現今,佞臣為了俸祿權勢,已然沒有了孩子的童真。教育何以失敗?昨天父母成長班演講者說:「政策走向需二十年後才能看到,不要期待政府會改變,你就是改變的起點。不要期待領袖能做到,表面的慈悲無法解決問題」。每個人都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推,有誰真正在乎團隊的貢獻與感受?或組織二十年後的發展?

  或許,在世界地圖上要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留下文字的紀載,管他是詩歌、散文、戲劇、小說,正如巴布˙狄倫一樣,在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表現手法。沉澱再沉澱,有無影響的力道,其實已不是寫作的目的。寫,就對了!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2016.10.16
 

君子之交淡如水

  巴布˙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歌手首次獲得諾貝爾桂冠,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表現手法」,將詩與文學歌唱融為一體。巴布的歌詞充滿隱喻,富有哲理,更反抗自己的創作慣性,不斷挑戰新風格的創作,不畏社會的主流意識,唱著時代的不平之鳴,抗議著不同形式的不公義,推動著時代前進。從大眾市場中,品味著充滿詩意的歌詞,原來文化的意涵是影響,影響來自於底層。

  巴布狄倫出身大眾流行音樂,歌詞流露著深遠意境,在諾貝爾文學獎中脫穎而出,彰顯近代文化現象,在自由流動市場中,大眾市場也能誕生精緻文化。這個世界變化很快,令人眼花撩亂,現代主義判斷藝術價值的標準在於新奇多變,在創新與突破中帶來多元意涵,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區隔,也是生命的征程。

  諾貝爾文學獎不是要出版很多書嗎?流行不就是不精緻嗎?流行和精緻之間有分野嗎?諾貝爾文學獎是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從這定義中可以窺知,傳統上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典型的精緻代表,如今獎項出爐,引領的將是變革世代的轉折。

  其實,人類並非真的想要改變,變革喊得震天價響;音樂與文學,文學與音樂,是教育內涵中重要的元素,但常常被忽略,或只是少數貴族的化妝品,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學習音樂的人,追求音樂技能,演奏技巧,卻漠視文學詩詞的重要。音樂、文學、美學本是一家,現今美學呈現於展演中,而不是深層的底蘊,今日拜科技之賜,外在的美豔是很多人的追求,賞心悅目令人驚豔,美艷如能輔以深層底蘊,氣質美好,反璞歸真於「真善美」的蒼穹,從音樂、文學、美學中步步牽縈,才能達成Think Different的境界。

  在閱讀報導中,讀到了賈伯斯和巴布狄倫之間的偶遇,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從中感受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境。有一次,巴布狄倫問賈伯斯最喜歡哪首歌?賈伯斯回答說:One Too Many Mornings(多餘的清晨),於是狄倫在當晚活動中唱了這首歌,演出結束後,賈伯斯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輛休旅車走過他的身旁,發出了刺耳的剎車聲,車門打開了,原來是巴布,他說:「喂,你聽到我為你唱歌了嗎?」,感受到知音的難遇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涵。




2016.10.16
 

晨間偶拾

連日陰霾

今日陽光照臉

高聳樟樹

在綠樹濃蔭中巍峨聳立

現代建築吹著古老傳統的笙歌

 

校園鐘聲伴隨著行旅

樹梢飄零落葉

清晨微暈

遠方的商旅

啜飲著溫熱的拿鐵

氤氳香濃微風中起舞

 

奔赴林蔭大道

靜默於林間

站立 挺立 佇立

凝視前方

選擇的是較少人走的路徑

為的是諦聽一分鐘的寧靜

 

唧唧蟲鳴伴隨車流

看似突兀卻也包容

假日

偶有學子往來於廊道

回眸招呼

清澈眼眸微漾笑意

傳達 清純良善與無邪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2016.10.14


用詩的意境寫偉大的歌

 
想法決定了每個人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

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夢想

堅持

就有成功的機會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Bob Dylan)在『搖滾記』結尾,寫下這段文字:「前方的道路將會崎嶇艱難,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還是踏上這條路。眼前即將出現一個奇怪的世界,亂雲罩頂,閃電頻傳。那個世界,許多人不理解,也從來沒能弄懂。我卻直直走了進去。那是個寬廣的世界。」

  2016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由美國歌手、作家巴布狄倫(Bob Dylan)獲此殊榮。諾貝爾委員會讚譽他:「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表現手法」(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鮑伯.狄倫出生於1941524日,是一位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狄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也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

  現年75歲的巴布狄倫身上有許多頭銜,如「搖滾教父」、「民謠詩人」、「反戰歌手」。他替社會發聲、抗議政治,帶領六○年代反判思潮,被視為美國民權運動代言人。一曲「隨風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是他為反越戰而寫的歌曲,更成了當時在反戰和民權運動中廣為傳唱的歌曲。他用如詩的文字寫下美國當代的社會文化、寫知識份子、寫年輕人。音樂路走過近半個世紀,巴布狄倫拿過11座葛萊美音樂獎、葛萊美音樂獎終身成就獎、進入美國搖滾名人堂,而今再添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

  『搖滾記』,是狄倫唯一親手創作的回憶錄。他寫自己的傳記時間橫跨六○至八○年代,紀錄他從無名小子到成名全國的經歷。在書中,狄倫回顧了人生幾個重大轉折,讀者跟著他的步伐,從故鄉明尼蘇達州來到紐約曼哈頓,看見1961年的格林威治村,經歷烏茲塔克事件。從無名小子到成名全國,從當紅到面臨低潮。狄倫追記往事,情景鮮明,歷歷如昨。有時敘情,有時寫景;有時詩意,有時熱情,是一部橫跨美國70年代文化的史詩紀錄,樂迷更奉之為搖滾聖經。1999年,狄倫被《時代雜誌》(Time)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20125月,巴布狄倫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頒贈的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巴布狄倫的歌聲和故事如此引起共鳴:憤怒、慧黠、辛辣、純潔、批判、傷感。那樣的狄倫,是如何形成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巴布狄倫給人啟示,並深具創意;從最深層的意義來說,狄倫讓人難忘的歌曲與歌詞始終具有文學性。

 

Blowin In The Wind - 隨風而逝(飄在風中) - 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人究竟要經過多少旅程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夠男子漢成長蛻變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白鴿要經過多久的翱翔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夠重返地面安息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砲彈要歷經過多少次試射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會被人們永遠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這答案就是飄在茫茫的風裡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高山矗立了多少年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才被雨水沖刷到海面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受苦的人被囚禁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有獲重自由的感覺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人要轉過頭去多少次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去假裝視而不見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人要抬頭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見天空的美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人要靠多少隻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聽得見求救呼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生命要經過多少的犧牲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會了解活著的可貴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這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2016.10.12

凝視教育的周哈里窗
 


 

教育工作的課題
 

依孩子性向進行適才適所的教育

不同天賦的學童得到最好的指引

讓每個生命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

 

  愛因斯坦曾說過,每一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那他一輩子都會認為自己是笨蛋…,有多少孩子在學校裡力爭上游,不管自己的天賦,卻覺得自己是笨蛋,是魯蛇…。事實上,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同,如何依天賦來進行適才適所的教育,如何安排課程,才能照顧不同天賦學童的發展,讓每個生命找到自己的道路,也的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沒有幾所學校可以擔負起這樣的功能,復興做到了。例如,把美育當成學校特色課程,讓繪畫、音樂、舞蹈、體能、表演的才能,當成孩子最重要的天賦,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在講究美學、創造力與表述力的現代社會,這是很重要的特質。

  誰知道孩子的天賦是什麼?他有沒有機會同時擁有多重能力?生命可以多元發展嗎?學校有沒有為孩子留下多元學習的機會?要了解一個孩子有多少天賦,是要有客觀條件的,復興是一所養分資源都豐沛的學校,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課程規劃、課程設計,都能針對孩子天賦做不同的設計,學習更多元,孩子擁有更多學習的可能性。

 

  在很多情境中,看到了人際之間的微妙,以及每個人自我認知的極限,人能夠完全認清自己嗎?從周哈里窗概念中可以得知:「難,很難」,人很難看見完整的自己。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以下各種抱怨:「為什麼別人總是不懂我?」「那個新來的同事不知道在神祕什麼?」「我真的無法理解他的想法!」心理學家喬瑟夫・魯夫特(Joseph Luft)及哈利・英格漢(Harry Ingram)認為,這些問題的主因,可能都出在「自我揭露」與「他人回饋」不足而導致的無效溝通上。身為組織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與人互動,而良好的互動,則必須建立在有效溝通上,否則訊息或情緒都將無法正確傳達給他人。
 

  魯夫特和英格漢提出一個促進人際溝通的概念:想像自己是一扇窗,4個窗格之間的分隔很厚,視線無法穿透。你站在窗子的一側看自己,只可以看見AC兩個窗格;別人從窗子的另一側看你,只可以看見AB窗格。無論是你自己還是別人,都無法看見完整的你。

魯夫特和英格漢把這扇窗的4個區域,分別稱為:
 

A.開放自我(open self):所有人都看得見的區域,包括自己的行為、態度、感情、動機、
  想法等訊息。

B.盲目自我(blind self):自己看不到,他人卻一目瞭然的區域,也就是所謂的盲點,包
  含一些個人未意識到的習慣或口頭禪,不一定全部是缺點。

C.隱藏自我(hidden self):對外封閉的區域,這裡的訊息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無從得知,
  像是個人有意隱藏的祕密或想法。

D.未知自我(unknown self):這個區域誰都看不到,例如個人未曾覺察的潛能,或壓抑下
  來的記憶、經驗等,通常在愈年輕的人身上,這個區域的範圍愈大。


  為自己的人生開一扇窗,每個人的心就像一扇窗,這扇窗如何開闔?這是很多人窮極一生必學的功課,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