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安靜的美學
一場會議結束時,一位與會委員說:我們兩個好好當聽眾。聽眾是安靜的,需要的是聆聽,而後在內心判讀,當需要時才表達看法。常常在各種場合裡聽到許多陳述,義正嚴詞,或而大聲疾呼,時而侃侃而談,更多時候口若懸河,堅鏗有力,待沉澱後,很難釐清真正的主張,這是時下各種政論節目、會議中慣見的場景,也極具吸睛效果。
許多人追求流行,學習時尚、美學、藝術,打造黃金般閃閃亮光,極具華麗之效果;但是也有一批人,遨遊於林野天地間,脫掉冠頂與華服,簡單樸實甚至於卑微,卻能與大自然合而為一,享受當下的「平靜」。
美源自於自然與修為,言詞來自於真知與卓見,表達來自於內心的判讀,最終聚焦於具體可行。因此,在各種場合中,最美的境界,不再於外在的呈現,而在於內心的澄澈,此時安靜或許孤獨、或許少了成就感,但是在安靜孤寂中,心靈得以閒靜下來,放下紛擾專心聆聽,可以洞悉周遭氛圍與趨向,更了解小團體中的意向,看法反而能更清明。
朋友經營茶莊,假日常常造訪,此次前往,看到他新建的茶屋-挑茶驛站,些許禪意,更有著霸氣。茶屋設計簡單,線條流暢,光線充足,在經往溪頭的途中,每次路過都會駐足,一則品茗,另則讓心靈能沉澱下來,從落地窗欣賞往來車輛行旅,再把視線拉回壺間、茶杯間流洩的翠綠茶湯,宛如黃金葛般,氤氳繚繞更攀沿直上,感受到熙攘往來與沉靜中的極致,原來安靜是如此美好。
在紛亂中找回清閒之心是如此醉人,現代人熙攘往來,在熱門物件與空間裡,釐清物件,傾聽、安靜心靈,反而可以格外清明,也讓思緒單純,對物件的判讀可以更真切,一個場域,一個角落,看似無為,卻可涵育最清澈的心靈,尋回內心的真知灼見,產生安定的力量。
在場合中尋著安靜的力量,從聆聽中得到心靈的啟發,此種心境是紛擾中最需要的能量。會議是有「時間限定」的,理論、實務、理想、期待、議題、方法,不一而足,但是在短時間內要尋求共鳴,需要的是專業與用心,更講求內心的無私,因為任何議題都有如銅板的二面,有優勢也有困難,如何選擇?其實關係的是哲學議題,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能夠放下個人的喜好或目的,才能純粹就事論事,理出一條道路,而不是只有璀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