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2016.04.14
 
 

內心裡的光芒

  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甚麼意義,他就有甚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意義,不如花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在最悲觀失望的時候,正是鼓起堅強信心的時候,天下沒有白費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但是功力必不唐捐。昨日種種,成就今日之我,切莫思量,更默哀衿,而今而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旅美棒球國手王建民,一直都是國內津津樂道的人士,他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戰役的優秀表現,全台為之瘋狂,被封為「台灣之光」。就在站上生命頂峰之時,命運之神和他開了個玩笑,於2009年肩膀受傷開刀,他的棒球之路又跌盪至谷底,這中間也曾幾乎被遺忘,直至今年再度站上大聯盟投手丘,看到他的故事,真是令人感動振奮。

  其實大家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歷程,而一個人曾經成功之後再遭遇困頓,而有非凡的毅力和決心,持續向未竟之路邁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打落牙齒和血吞的艱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王建民在復健等待中,也能持續精進,歷經失敗挫折而不放棄,視困境為磨練的機會,終於恢復健康和實力,重新站上投手丘,這是多麼堅強的意志力在背後支撐著,值得讚揚,更值得效法。

  成語「功不唐捐」就是將自己所學的、所會的,全部貢獻給社會,與社會大眾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我們所學得到保障,亦可加以擴大。雖然,一個人的努力,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會生根發葉、開花結果,努力絕不泡湯、絕不白費;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默默忍受,不論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駐足獨行的孤獨,是刻骨銘心的印記,唯有過程中自己體驗與感受,沉澱轉化方能為記。

  人生道路就像一本書,一筆一筆的書寫,一頁一頁的翻閱,終年累月中能逐漸累積成為自己的東西,這些才是別人無法拿走的。翻閱「稻草人的微笑」,三毛的一生盡在其中,正如書中所言「沒想到,在人生的盡頭,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信心」。我想只要對生命熱愛,就能創造出奇蹟般璀璨的老年。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2016.04.12
 
 
 
 

帶著熱情挺身而進

  教育界最近最流行的語言是無力感、沒有成就感,從校長的退休潮中,校長們感嘆有責無權、赤手空拳甚至於委曲求全,讓人驚訝於當年參與校長甄試的熱情何以如此迅速的流逝?同樣的,洪蘭教授和基層老師座談時,老師們提到教學上最感無力的是:沒有成就感,學生不想學,沒有成就動機;洪教授進一步追問有無辦法可以改善,老師們一致搖頭,認為激發不起學生學習動機。何以教師熱情不再?教師無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教師問題還是學生問題?教師站在講台上白白浪費時間、學生也虛擲光陰。

  教學上最常談到的是主動學習的功效,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神經連接的情況非常不一樣,能主動學習的連結緊密,被動學習的則很稀疏。英國有一個實驗,是對倫敦資深司機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針對同樣開車四十多年的公車司機和計程車司機,做大腦迴路測驗。發現,計程車司機和公車司機管控空間記憶的海馬迴後端,計程車司機遠遠大於公車司機,因為計程車司機主動性強,常常思考路徑;而公車司機是被動性的依循固定路線,經年累月後,計程車司機的記憶體海馬迴大於公車司機。

  科學家佛蘭克林說:”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remember.”(告訴我,我會忘記;教我,或許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就學會)。學習的方法多元,聽說讀想寫等一連串的歷程,需要的是身體力行,如何讓孩子在課堂上充分參與,每一個概念的連結都需要心到、手到、口到,訊息接收後在心理產生思考、思考要能表達,讓大家了解,最後統整出一個具體的意見或產物呈現出來,從抽象到具象的歷程才能建立成就感。

  現今的校長沒有榮譽感,老師沒有成就感,孩子沒有學習動機,這環環相扣的結果,造就了孩子的學習低成就,也間接產生了社會問題。這是制度問題,也是人性問題,何以公立學校瀰漫一股失敗主義?很多人沒有勁,只圖日復一日,而私立學校則蓬勃發展,大家趨之若鶩,或許政府應重振公權力,給公務體系的工作夥伴該有的尊榮,也為公務員承擔某些責任,否則人人以不犯錯為最高指導原則,怎能在工作上有好的表現?

  現代人個人意識抬頭,但是在工作體系仍應有行業應有的倫理守則,教師專業倫理倡議教育為專業工作,美國教育協會為教育專業訂定之八項標準,為:高度的心智活動,具特殊的知識領域,有專門的職業訓練,不斷的在職進修,為終身事業,應自訂應有的標準,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以及有健全的專業組織。在倫理守則的引導下,教師教學與生活結合,達到教育即生活的意境,學生樂於學習,啟動大腦迴路,學習才會有成效。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2016.04.07部落格
 
 

請重視培養偏鄉孩子基本能力

  今日看到「小校拚特色 不能犧牲孩子基本能力」一文(許芳菊。聯合報民意論壇)引起我強烈共鳴。在少子化的今天,偏鄉小學能否以提升基本能力為特色,並大聲對家長說:「對不起,我們學校沒有特色,但是我們保證你的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之後,不需要再送去補習班,他們在學校就可以學會應該學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補習,也不需要補救,而且對自己充滿自信。」

  教育部長吳思華將今年定為「偏鄉教育年」,盼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鼓勵偏鄉小校結合社區推出特色課程,選出14所偏鄉特色學校,每校補助100萬元,盼結合社區開設遊學課程,活絡經濟,化廢校危機與轉機,課程五花八門,上山下海、溯溪、賞螢等,希望藉此留住學生。綜觀此特色學校,沒有學校以加強學生基本能力為號召(或許有學校提出,也不會獲得評審的青睞)

  偏鄉小校經濟成本高,政治人物為了節省經費,小校面臨廢校,教育部想為偏鄉教育開處方箋,是很好的點子;但是偏鄉學生連最基本的讀寫、算術能力都令人擔憂。根據二○一四年OECD年公布的PISA國際學生成就評量成績,台灣數學素養排名第四,成績看似不錯;但高低端學生程度落差是世界最嚴重,相差將近七個年級。台灣已經成為教育落差最大,教育機會最不公平的地區。

  台灣教育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有大量的學生基本能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是用當地文化特色來彌補嗎?偏廢了對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生努力於各種特色,弄得本末倒置?去年會考,英語和數學「待加強」需要補救的人數超過三分之一。顯見台灣教育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有大量的學生基本能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教育部看到了嗎?地方政府看到了嗎?發展活動特色,偏廢了對基本能力的培養,最後弄得本末倒置呢?

  有縣政府鼓勵學校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只要簽准實驗教育,縣府就會提供補助,不受學區限制,其理想是讓教育體制更多元化。但是,為何是偏鄉學校要發展特色教學?為何偏鄉學校沒有採「增進學生基本能力為特色」?其實,眾所周知,特色學校學生的讀寫算是需要加強的,關心孩子的基本能力,做到增進學生基本能力的核心價值,再思活動特色以豐富學校教育內涵,不因特色而有所偏廢。

  歷年獲獎的特色學校,為了追求特色,反而讓教育走偏了方向。有些小學,全校學生只有幾十人,以棒球作為學校特色,為拿冠軍,一天會練球多達四個鐘頭,一比賽就出去一兩個禮拜,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學力完全跟不上正常進度學習。政府看到了嗎?教育,尤其是培養基本能力的義務教育,應該考量到更多孩子的需求,應優先關心到偏鄉孩子沒有豐沛資源。他們的家長也許並不期待政府提供充滿理念而不務實的實驗教育,或特色學校;他們只是希望他們的孩子進到學校之後,至少可以學會基本的讀寫、算術,可以產生最基本的學習自信,並且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生活挑戰。

  發展實驗教育、特色學校,這些多元的選擇讓教育不致過於僵化,是值得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在這之前,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的品質做好,培養每個孩子的基本能力。教育如果失去了根本的教育核心,那還不如告訴家長:「對不起,我們學校沒有特色,但是我們保證你的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之後,不需要再送去補習班,他們在學校就可以學會應該學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補習,也不需要補救,而且對自己充滿自信。」(許芳菊,2016。聯合報民意論壇)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2016.04.06
 
 
 

不變的道理

 

  人們面臨劇變時,情緒往往凌駕於理性之上,支配了我們,情緒轉變過程,第一個直覺反應:否認(denial),這不可能發生,沒這回事,為什麼是我?但現實確實如此,該怎麼做?這代表什麼?誰知道呢?壓力使人逃避現實,但最終要採取行動,看看哪些方法行得通,哪些行不通。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really change)

  生活中有許多改變,科技在改變,社會在改變,生活也在改變,但是,為什麼懼怕改變?為什麼總是聚焦在危機而忽略了轉機,走出舒適圈、踏上未竟之途真的那麼困難?改變當然需要動力,對於一般人來說,必須找到前進的動力,才能坦然面對改變。

   轉變就是這麼一回事,有時輕而易舉、有時耗時費力,不幸的是,人們時常因為沮喪和恐懼而故步自封。因此,如果我們確實因「轉變」而變得更好,那就應以自身經驗去幫助他人,幫助他們走過情緒的過渡期。該怎麼做呢?

首先,「確認願景」(Identify Vision)綜觀理解情況,讓情況變得簡單明瞭、容易掌握,大概有八成的計畫,因為沒做到這點以失敗告終,如果能掌握這個關鍵,就成功一半了。

第二,「闡釋影響力」(Clarify Impact)比如說,恐懼使你停滯不前,整個團隊也因而停滯不前,而正面的影響力,是當恐懼不安時開始行動,尋找潛在機會,給自己信念,讓自己有動力跳脫框架、燃起熱情,並向前邁進。

第三、「溝通」(Communicate)當你遇到一個充滿恐懼的人,他正感到迷惘,必須明確地告訴他,轉變有其意義,且不足為懼,而行動能帶來好的結果,觀察他處於情緒曲線的哪個階段,持續不斷地溝通,如果他仍害怕,先掌握情緒的狀況,處理恐懼。 

第四,成立一個「團隊」(Team Up)別當獨行俠以便了解全局,成員的多元觀點,會使眼光更精準,發展出最適切的策略和計劃,團隊成員會在每個階段,幫助組織精進。

第五,你是「領導」(Lead)者。這個改變屬於你,做出你想看見的改變,在轉變的過程中,一步步驗收成果,讓自己不斷投入心力,當進展有目共睹,你當先鋒,就會有更多人加入,當你的後盾。

最後,別忘了「慶功」(Celebrate)慶祝、充電,蓄勢待發,因為一定還有其他轉變會發生,若成功推動了一次轉變,下一次, 雖然還是有難度,但會容易許多。

  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機會看似嚇人,但它們確實存在,世界才因此得以進步,衷心企盼,可以成為,自己所盼望的轉變。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2016.04.01
 

為信念起而行

  心存正念,好事就會發生,不論如何,太陽明天還是會升起。空中英語教室傳來"Say Yes Say No"這首歌曲,歌詞簡潔易懂,還真具備療癒效果。凡事有對應,Good Bad; RightWrong;當中語詞應用一望即知,學習應從簡單著手,為信念起而行,說Yes 好事就會發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已踏出步伐,只能向前、不回頭、不瞻望,對著善事Say yes ,做對的事,就往前行吧!

 

Say yes say no

 

Say “yes” to the good things

Say “no” to the bad things

Say “yes” to the right things

And “no” to the wrong things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ay “yes” to the good things

Say “no” to the bad things

Say “yes” to the right things

And “no” to the wrong things

Say “yes” to the good things

Say “no” to the bad things

 

Say “yes” to the right things

An “no” to the wrong things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2016.03.17
 
 
 
 

真正的老 在停止學習的那一刻

 

  一個問題不會只有一個答案,社會需要長輩分享和經驗傳承,而非一味的命令你該怎麼做。德國社會對話企業創辦人Andreas Heinecke博士說,每個人從出生起便開始變老,人人都怕老,卻對老有很多負面看法,現在醫藥的進步,讓長者活得很健康、長壽,但「活得有尊嚴」絕對是應努力的方向。真正的老,發生在你停止學習的那一刻。學習讓人充滿活力,學習讓時間悄悄消逝而不影響追求知識的渴望。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國大陸的屠呦呦、愛爾蘭的康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Omura)共同獲得,這三人戴上桂冠的主要因素,就是他們所發現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與青蒿素(Artemisinin)是抗瘧除寄生蟲藥物。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吉拉爾斯(Juleen Zierath)說:「現在擁有的藥物,可以在這些寄生蟲生命周期之初就加以消滅。這些藥不只殺死寄生蟲,也能阻止感染擴散。」

  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發表的得獎感言令人動容,她說: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去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匹駿馬任你挑選。

  不要刻意去巴結一個人,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時機成熟時,就會有一批朋友與你行。

  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的充實新知,生命的價值在於持續的服務人群,貢獻、奉獻需有能量,花時間種草,自會有蝴蝶來;提升自己,才有同行夥伴。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enrich 是一輩子追求的熱望,只有持續學習才能豐盈自己!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2016.03.03


他山之石的啟示

  美國總統初選重頭戲「超級星期二」結果出爐,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與共和黨參選人川普贏得關鍵性勝利,他們在發表勝選演說時,都把矛頭指向對方。希拉蕊揶揄川普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實在非常荒謬,因「美國從來沒有不偉大過」,要做的是讓美國完整,把被掏空的部分填補起來。川普則諷刺希拉蕊矢言改變,但她在政治圈相當多年,過去都做不到了,未來四年也絕不可能。

  川普連日來的表現,雖有爭議,仍能勝出,主要原因有二:

百姓支持政治人物暗助

  川普為什麼連戰皆捷?令人好奇。箇中原因其實很單純,因為「美國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有人與百姓說同樣的話」。川普在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上放言無忌深獲民心;不只如此,很多政治人物也暗中支持川普,尤其是他對於與俄國總統普丁之間的互動最為拍案,因為美國目前最感頭痛的對手是俄羅斯總統普丁,川普卻把普丁列為值得推崇的人物。

支持來自不同階層

  美國面臨諸多問題:貧富差距拉大、恐怖主義威脅、非法移民日增,政府拿不出對策,民怨怒氣衝天,川普言人所不敢言,並要為人所不敢,並且要顛覆政府既有作為,讓選民好像看到救世主。

  一開始時,支持川普的很多是低學歷、低收入者,所以社會菁英大多冷眼旁觀,但是幾個州初選下來,證明川普的票來自不同階層,超級星期二之後,沒有人再懷疑川普的基本盤,尤其是川普的特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氣魄,得到大眾的共鳴。

  角逐民主黨初選的桑德斯是一個社會主義者,雖然和美國政壇格格不入,但是在美國金融危機後便成為年輕人的偶像,他對抗華爾街與財團,不滿社會貧富不均,主張改變,他風度絕佳,不做人身攻擊,只談議題,不僅把年輕選民帶進民主黨,也把新的、進步的想法帶進來,獲得部分選民的支持;但是在超級星期二之後些微落敗,仍然不輕言敗選,持續努力跟希拉蕊拚到底。

  桑德斯和川普現象,告訴世人,青年世代的不滿現狀,希望看到改變,希望政府有積極作為,改善貧富差距。美國崇尚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代表的是關懷弱勢,以及政府應立法改善分配所得,以避免貧富差距成為社會流動的阻礙,形成貧窮世襲。青少年意識覺醒是全世界的潮流,以往的作為需要近一步的省思檢討。

  川普以團結者自許;希拉蕊以經驗自豪。正如川普所言,希拉蕊歷經要職,如果可以做到,她早就應該做了。選戰結果靜待下回揭曉,全世界都關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