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2016.09.12

自我領導

  有些時候,生命中會出現特別的時刻,這些時刻讓我們得以暫時停下腳步,重新尋找一個,得以重新檢視自己生命軌跡與目的的制高點。

  未來在等待的作者「品克」說:如果你真的關心教育,你就必須閱讀這本書。(If you care about education, you need to read “THE LEADER IN ME”.因為教育就像沙河掏洗水裡的石子,學校的經驗可以掏洗出孩子內在的美麗天賦。(Like the sand that polished the stone, school experiences bring forth the brilliance hidden within each child.)

  教育其實就是領導(Lead),領導涵蓋的層面很廣泛,校園裡,領導就是採用合作守則,LEAD可以用Loyalty(忠誠)Excellence(卓越)Achievement(成就)Discipline(紀律)來統整所有人事物。其實校園裡也是一個領導人群體,人與人之間認知、珍視、擁抱內在,所以LEAD是熱愛學習(Love learning)、追求卓越(Excel in all we do )、共同達成目標(Achieve goals together)、選擇做對的事(Do what is right)



 



 

 

LEAD領導,就是影響,以己所欲施予別人,上行下效之謂也。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2016.09.10
 

有趣的科學實驗「烏賊會算數」

  昨天小學週會主題為自然與生態,聘請講師說明生態環境與生物。正想如何引導自然界的奇妙時,看到報紙報導清華大學師生向全世界宣告:烏賊真的會算數。真是有趣。

  德國章魚哥保羅因預測足球賽而爆紅,清大烏賊哥不遑多讓,清大團隊發現烏賊有數感,包括感數和算術能力,能分辨21大、54大,數量越多計算越久,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還被選為精彩報導。

  大部分的小朋友對生物都很有興趣,能夠適時提供各種科學新知,激發孩子進一步認識的興趣,是科學學習的第一步,尤其是從周遭生活中取材,更深具趣味性。過去研究發現,不少動物都有數感,如小猴子、蜜蜂、麵包蟲,而烏賊和章魚被認為是很聰明的動物,但從未證實過是否有數感,因此清華大學師生透過實驗,進一步瞭解烏賊。

  清大教授焦傳金指出,數感分為兩大系統,包括不用去算就能知道數量的感數能力以及算術能力,而他們利用烏賊天生的捕食行為去做實驗,觀察它們在食物數量上的偏好選擇,從活蝦實驗中可發現,烏賊會選擇數量多的一邊攻擊,且數量越多時,烏賊選擇的時間也越長。

  為驗證烏賊是否具有真正的數感,研究團隊進一步控制活蝦的密度,讓兩邊密度相同但數量不多,另外又將活蝦變成死蝦,結果發現,在這兩種情形下,烏賊仍然選擇數量多的一邊攻擊,進一步證實烏賊能藉由算術分辨食物的多寡。研究指出,烏賊除了能分辨數量大小,也發現烏賊會根據食慾改變捕食選擇,面對1隻大蝦、2隻小蝦的選擇,烏賊飢餓時會選擇1隻大蝦,肚子不餓時會選擇2隻小蝦,和人類飢餓狀況下的行為一致,飢餓時會偏好高風險、高報酬,不餓時會選擇避險,可見烏賊也有風險評估能力。

  烏賊會算數!烏賊透過捕食行為,能成功分辨出蝦子數量的多寡,類似12歲的嬰兒能力,這次透過蝦子捕食的實驗,把2個透明盒子分別裝入不同數量的蝦子,讓烏賊用其捕食的「攻擊腕」(最長1對觸手)選擇,透過實驗證實,烏賊在12233445等實驗中,紛紛選擇數量最多的一邊。且當蝦子數量增加,烏賊選擇的時間也變長,等於烏賊「有在算」,證實烏賊具有「數字感」,烏賊視覺很強,其大腦的「視葉」非常發達,加上也具有「工作記憶」,能短暫記憶,而該運作也與其大腦的「垂直葉」有關,可能屬於不同演化系統下的神經發展脈絡。

  烏賊在面臨比較難的選擇(45)會比簡單的(12)所花的時間更多,表示烏賊不只是具有「感數」能力,而是藉由「算術」分辨食物的多寡,與數量的大小。

  烏賊很聰明,如何幫他證明?終於有了新發現,這對於小學生而言,帶領探索、發現新世界,是一門有趣的課程。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2016.09.07


希望之都〜孩子的校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風格,這特質有時候是很難從外表就可以一窺其堂奧的。「羅盤可以正確指向北方,但它卻不能告訴你前方是沼澤、沙漠還是峭壁。若是你向著目的地盲目前進,到頭來卻陷入泥沼一無所成,就算真理是你的目標又有何用?」(林肯)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面對挑戰時總是不急於回應,反倒是以幽默的方式來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即使面對人生歷練的沉浮,也要緊緊捉住每一次的機會,追尋自己的夢想。

  號稱為夢想之都迪士尼,其創辦人華特˙迪士尼一生所堅持的理念是:夢想、信念、果敢、實踐。它的經營目標是讓人忘了現實的不愉快,進入迪士尼就像進入童話世界一般,回到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因此迪士尼的員工每個人在上班時,都要展現出「迪士尼笑容」(Disney smile),不只是嘴角上揚,而是要從內心散發出歡笑與熱情,以撼動所有遊客的心。

  但是有時候也會令人感到無奈的是,當一個人處於情緒低潮時,員工還時要對遊客抱以燦爛的笑容,如果此時有人忘記笑容,同儕就會以「Come on, you are in Disney! Where is your smile?」別這樣,你可是在迪士尼,你的笑容到哪裡了?彼此提醒,把正向情緒帶到工作中。

  迪士尼的成功祕訣為:每個人,從創辦人到清潔人員,都以讓遊客驚喜、微笑為其服務目標,致力於打造一個迷人的舞台,讓每位到訪的遊客畢生難忘。

  迪士尼是服務業,打造的是夢想的實踐;反觀教育界,如果每一所學校,都能讓孩子進入校園時充滿微笑、歡樂,相信一定可以帶動正向情緒,讓孩子在學習中充滿笑容,因為微笑、歡樂是可以感染的,當學校致力成為一所優質的校園為目標,提供孩子快樂學習的體驗,孩子無論在哪一個班級,學習哪門功課,都抱持歡喜之心前來,學習效果一定可以提升。

  開學之際,小學提倡「進入校園大聲問好」,聽到孩子此起彼落的問候聲,以及充滿了歡樂的笑靨,這是一所充滿希望的校園,每天到校喜悅之情映入臉龐,師生問早道好之聲此起彼落,歡樂是可以感染的,期待這是一個開始,持之以恆,可以形成風氣,「復興笑容」成為一個品牌,也是一個理念,進入校園彷彿進入童話世界,也進入希望之都,我想人人都從內心散發出笑容與熱情,必定可以和帶領孩子純真的心,進入希望的殿堂。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2016.09.06
 

漸進式改變

跳出舒適圈就可以到伸展區

舒適圈就像結冰的水

伸展區就像流動的水

恐慌區就像沸騰的水

 

很大的變動

很難掌控且十分危險

流動就是當你受到適度刺激、適度的緊張

 

你伸展過度可能會受傷

好吧,我每天走二英哩

然後逐漸增加

伸展自己而不超過

每次伸展點點逐漸走出舒適圈

 

Gradually out of the comfort zone

If you go beyond that, we go out stretch zone.

The comfort zone would be freezing water

The stretch zone would be flowing water

The panic zone would be boiling water

 

A lot of movement

But out of control and potentially dangerous

Flow is when you have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optimal level of tension

 

You are over stretching, you’ll probably get injured

Stretch will be”, ok let me start with walking for two miles a day and build it up gradually”

Stretch myself, but not too much

A little out of stretch and then build it over time

 

後記:良善(生涯座右銘),以己之所欲澤被於人,此乃良善之心。社會太多假面文化,如何教育?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20163.09.04
 
 

博愛與關懷

德蕾莎修女與七歲小女孩

 

  天主教宗方濟各今天在梵蒂岡,為辭世19年的德蕾莎修女舉行封聖儀式。個人雖不是教徒,但是看到這樣的過程,感受到一個人的價值,以及美好的令名,都是值得珍惜與感受的。

  德蕾莎修女終其一生都與貧窮為伍,看在許多人眼裡,或許認為這麼辛苦的人生,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希望自己或他的子女去過這樣的生活,那是甚麼力量可以促成她達成生命中「畢生與貧窮為伍」,也終生幫助貧困者的偉大情懷?說真的,有多少人能達到?

  記憶中德蕾莎來過台灣,原來是在1985117日,當年蔣經國總統接見她,稱讚她是博愛的典範,她當時說:「物質的貧乏容易解決,而心靈上的貧乏、寂寞,卻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台灣可能沒有缺乏麵包的飢餓,但一定有愛的飢餓」,這席話,對照今日台灣,今日台灣人與人之間缺乏信賴,相互攻訐,經濟下滑,「麵包與心靈」都相對匱乏,或許這是今日台灣應該省思的議題。

  封聖需要奇蹟,在宗教界是視為大事,宗教儀式應會多所琢磨,不論如何她總是讓人看到生命的神蹟與美好。無獨有偶,在英國一個小女孩的事蹟也非常感人。

  夏綠蒂˙麥克拉倫是一個七歲的英國小女孩,日前收到英國前首相卡麥隆的回信而欣喜萬分,因為這小女孩在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卡麥隆辭職時,她心裡非常不捨,而寫信給卡麥隆。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夏綠蒂雖然只有七歲,但是他非常關心時事與社會脈動,當她看到電視新聞,知道卡麥隆不再領導英國時,就跟她媽媽說,她想要寫一封信安慰卡麥隆,她媽媽告訴她,卡麥隆很忙,可能不會回信,她說沒有關係,她仍然堅持寫信。

  夏綠地在信上說:我相信你應該不認識我,對於你將不再擔任英國首相,我感到很難過,你是個好首相,希望往後的日子過得好,我會想念你。她把信寫好後,請媽媽幫她寄出去。

  最近,夏綠蒂收到了卡麥隆的回信,卡麥隆在心中提到夏綠蒂的信,是一封「令人想像不到的溫暖的信」,卡麥隆致上深深的謝意,並說夏綠蒂的支持與鼓舞,帶給他很大的力量。

  一個七歲的孩子,為首相的辭職獻上關懷,在她成長歷程中,注入了「良善」的因子,真是令人振奮,教育要能即知即行,要能感受,要能行動,從七歲小女生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輝與行動力,或許,台灣的「口號式教改」漫天價響之際,真正可以思考我們的作為。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2016.08.16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一、渠道與曙光

  滿足傳來一支影片,一個最炫的東北人,一個道道地地的瀋陽人,於八十歲時登台走秀,一夕爆紅,有人稱之為大爺。他說:你知道嗎?為了這一天,我足足準備了六十年。24歲當話劇演員,44歲開始學英語,49歲到北京,從頭開始,50歲進了健身房,開始健身,57歲再次走上舞台,創造了活雕塑的舞台劇,70歲開始有意識地練肌肉,79歲走上平台,今年80歲還有追求。他又說:人的潛能是可挖掘的,當你說太晚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他可能是退卻的藉口,沒有誰能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該炫自己的時候,千萬不要對自己手軟。

  經歷人生的渠道,又能開創自己的舞台,當燈光亮起,已然矗立於舞台中央,是甚麼讓一個人的決心與熱情得以昂揚?那是毅力與智慧的光芒。

二、決心與熱情

  星雲大師,今年高壽九十,於二十幾歲來台,推展人間佛教,屹立於高雄佛光山,綻放出慈悲,期望對淨化人心做最深沉的投入。此刻台灣,出現出許多問題,暗礁跌宕,走向衰退與不安,令人心浮氣燥。

  看了這二則報導,身歷其境的人,如何洗滌自身的心靈,如何開創未竟世界,其實是可以沉澱思考的,當面臨蟄伏期,再蘊釀、沉思,正如PMBA同學所言,他所以再來讀書,因為三年後,他已工作二十五年,可以從公司退休,趁這段時間一方面沉澱、充電,另方面也思考未來,看到同學都很認真地思考規劃人生的路徑,給自己也點一盞明燈,期待生涯道路上有轉折也有峰迴路轉之時。

  當前社會面臨的是:

人與人之間缺少互信

同儕間缺少包容尊重

職場缺少真誠與和諧

人生缺少前瞻的方向

人一旦面臨這些缺失,將難以持續向前,也難以扭轉趨勢,只有起而行,以行動來帶動。

三、祈願與行動

人人有願景,為自己負責

人人都覺醒,能捨得放下

人人能堅持,為邁向美好

人人播希望,讓生活豐盈

人人種品德,慈悲有智慧

 

  生命的意義在於認真走每一段路,祈願每個階段所留下的足跡,都是友善、美好與正向,於己於人都是美好的一刻。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2016.08.03

 
 

遠見與胸懷

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高尚的理想,要有深遠的情懷和周延的作法為搭配,不能只有毛毛躁躁的龍套。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卻是政策時時爆衝,陷於眼高手低的困境,因為主政者專斷橫行,挑起了人們不平之心。看到報紙社論如此評斷時政,感受到理論和實務面之差距,說理或批評其實很簡單,但是真正執行時,很容易發生「見樹不見林」的盲點。

  改革如果昧於現實,或充滿幻想缺乏嚴肅的利弊分析,或流於輕巧示好,卻對於組織核心價值退避三舍,恐怕只會落入表面效益,無法落實。任何組織的運作都有其法理基礎與核心價值,組織面臨領導人更迭之時,常常會提出新的政策與方針,在教育界最常聽到的是辦學理念,或是辦學願景,也根據每個人的理念而擬定出「與時俱進,符合理念」的策略,當菜端出來時,常常看到的是挖東牆補西牆,問題仍然存在,新局儼然成為口號。

  又是教育界校長異動之際,新任者洋洋灑灑的理念,有高調曖昧,令人難以捉摸者;有躁進,思慮欠周,難以執行者;有瞻前顧後,想兩面討好者,卻顯現出空有口號而窒礙難行。遇到職場高人提出,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面臨問題卻陷入漩渦而無法釐清,此時與其怪罪周邊的人,應該反躬自問,自己究竟想解決甚麼問題,解決的具體策略為何?而不是僅就天邊彩虹表現出無限大度。

  三國劉備諸葛孔明的故事家戶喻曉,劉備和諸葛亮相比,肯定是諸葛亮更聰明,何以劉備死後,蜀國也日漸衰落?究其原因,是諸葛亮太小心細微了,他怕別人做不好,不相信別人,或怕別人超越?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團隊沒有培養人才。就算有人才,不給他機會,也被埋沒了。

  從三國故事中,告訴我們管理者應該具備甚麼才能,不同層次的人需要不同的能力,高層需要膽略,中層需要人際關係協調,底層需要熟稔業務。處於管理層,就要學會授權。有句話形容管理非常貼切:君閒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閒,國必衰。就是說團隊要合理分工,管理者如果不知授權,沒有培養人才,團隊就危險了。

  無獨有偶,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談到台灣的教育,說台灣不是國際化的地方,這對於台灣蹣天價響的國際化聲浪,毋庸是一個警訊,郭位說,國際化不只是英語,關鍵在於國際化的「胸襟」,台灣花在英語學習的資源豐沛,但是心態不夠國際化,讓台灣愈來愈沒有競爭力,「心態」比經費重要,如果組織過度保守,只想找「自己人」,那麼就只能原地踏步,被世界浪潮給湮沒。

  組織的出路在哪裡?需要 Good Leader。好的領導人必須要能就事論事,把自己的權益擺一邊,有遠見,真心誠意為組織發展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