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或國中階段的學習,如何讓學生產生敬畏之心或敬重之心,是班級經營或教學非常重要的技巧,也就是說在學科上,老師要能推陳出新,深入淺出的授課,要能讓學生崇拜,學生產生對學科的興趣,進而產生深入探索的意念,如此才能自動自發的學習。
有一個老師建議在班級教室裝設錄影機,把孩子上課的情形全都錄,或許可以產生嚇阻作用,讓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讓家長知道孩子上課的真實狀態。這個建議可行嗎?是值得探討的議題。首先要思考,為何學生養成上課不專心的習慣?學生上課為何睡意連連?是學習低成就?是課堂很無趣?或是晚上太晚睡?這些都應該好好的探索研究。
常常思考的問題是,孩子到學校來學習所為何事?尤其是本校的孩子很多都是來六年以上,他們懷抱著憧憬,希望藉由僑考,能夠回臺灣讀好的大學,這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理想,理應知所進退,用心於學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國中階段開始,師長以此目標帶領孩子,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分階段達成,應該是不錯的教學設計。何以在過程中孩子如果成績不好?家長責怪學校、責怪老師?至於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應負責嗎?我想學生要負大半的責任,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啓、不誨、不發,老師引起學生求學意志,還需要學生自己本身負起學習責任,學習才有成效。所以如何培養學生負責的態度以及向上的意志力,這是學校教育應用心耕耘的區塊,家長和老師都應有共識,一起努力,而不是當學生學習有狀況時一味怪罪老師,苛責學校,久而久之,形成教師與家長的疏離,凡事報喜不報憂,只要能讓家長滿意就好,很多事實悖離真實狀況,只要攬功,不惜傷害他人,人際之間毫無誠信可言,這不是教育應有的現象,但是不幸的卻是很多學校常發生的現象。
教育教導學生同儕和睦相處,分工合作,團隊學習,如此良善的教學目標,常常被成人世界所摧毀,當同學需要幫忙時,教育教導同儕發揮同學愛,幫忙需要幫忙的同學,但是家長可能希望不要影響他自己孩子的方便性、舒適性或學習,導致很多紛爭因而產生,這是教育不願見到的情況,但是很多人樂此不疲,在此時有很多人趁機而起,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期待的是曝光與能見度,對問題真有幫助嗎?真能解決嗎?天曉得,有的只是幫倒忙。
有一項做人的道理很簡單也很重要,那就是做人做事要有感恩之心,也要有是非之心,有人幫忙你時,一定要心懷感激,向對方致謝;同樣的,在成人世界,如果有人欺負你時,那就加倍奉還,遇到惡霸還是要迎擊,不要置之不理裝好人,如果有人公然挑釁,一定還擊。同樣的,如果有人知道自己錯了,也為此道歉,那就原諒,不再為此事掛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