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讀書好 好讀書

    教務處佈告欄張貼西漢劉向的作品,「少而好學,如日初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把讀書比做太陽。廖主任解釋說:青少年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活力四射;人到中年,如日到正午,進入人生的鼎盛階段,要抓緊時間,勤學不輟;人至晚年,如夕陽西沉,秉燭夜讀,老眼昏花,就像在暮靄蒼茫中擁抱殘燭。當然詩的意境可依個人心境進一步詮釋,我還是覺得,秉燭之明,桑榆時節依舊,可以有滿天雲霞。
    我更喜歡清代張潮把讀書比作月亮。他在「幽夢影」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就是說,少年人閱歷淺,讀書所獲也淺,就像看月亮僅能觀其局部;中年人有了較多的學識和閱歷,讀書能得到全面的理解,如同在院中賞月,可以看到全月,但仍有一定局限;只有到了老年,讀書方能得其精髓、識其真諦,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好比登台望月,眼界開闊,全無遮蔽。
    心念乃是行動的指針,正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本著「讀書好,好讀書」的意念,把讀書當作工作,也視為休閒。也不知打從何時開始,才真正喜歡讀書,一路走來,讀書的工具性高於休閒或喜好,為的是探索書中之顏如玉,也是自我鞭策,希望能日新、日進。
    人生其實也像是航行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其羅盤指針就是書本,讀哪類書就會航向那個方向,讀書不僅能使人耳聰目明,博學多聞,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的修養,陶冶人的情操,而各類書籍,對於心性、邏輯多所浸濡,以古鑑今,讀史讓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哲學使人精邃,孤寂時讀書,書本就如琴瑟一樣讓生活更和諧充實,閱讀一本書也像搭乘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探索世界之浩瀚,蒼穹之遼闊。
    人的性格,可以從所讀的書中判斷,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人生有精彩的譬喻: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終至於『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讀書的三個境界,實際上也是對人生奮鬥的綜述與總括。第一境界,以西風刮得葉凋謝,隱喻形勢惡劣,只能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第二境界,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儘管遇到困難,還是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平坦大道,要勇於創新,也要善於等待;第三境界,是在經過多次折騰,多年的磨練之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不能理解的事務,能豁然領悟貫通。這和「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相呼應。很多事還是要依時空來詮釋,才能為自己注入力量的泉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