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2015.10.31

 
 

逆境中的激情

  有一則新聞報導,美國紐約市衛生局勒令一家知名餐廳「道場壽司」(Sushi Dojo)本店和分店要暫停營業,理由是廚師做壽司時沒戴手套,以及生魚片保存的溫度不對,還給了C的平等,命令餐廳將結果公告於餐廳門口。這家餐廳不從,表示對每位客人要價100美元的餐點,張貼評等C級,生意還要做嗎?大廚更批評衛生人員找碴,因為製作高級壽司不可能帶著手套處理。

  這則報導和目前正在上映的「天菜大廚」影片相互輝映,影片中主角是米其林二星名廚亞當瓊斯,他在16歲時就輟學,去巴黎闖天下,有人問他:你要甚麼?「我要開一間全世界最棒的餐廳,我不要客人只來填飽肚子,他們會帶著渴望等我上菜,」他有著豪氣,也甚快成名,他的餐廳永遠都能推陳出新、挑戰客人的味蕾,對他而言,拓展新的味覺冒險,才是唯一重要的事;但是當一個人期待成功,又太快得到,就不會珍惜。他少年得志,成名後放浪形骸,很快就毀掉自己和身旁的人。

  電影描述的是他洗心革面東山再起,爭取第三顆星的奮鬥過程,他認為下廚就像是回家的感覺,他喜歡在廚房的每一個時刻,炙熱、緊張、失控…他怕自己做不到,組一支夢幻團隊,帶著一群專業的餐廳團隊,開一家史上最強的米其林餐廳重振雄風,深信自己天分的亞當為了完美,全神貫注一直盯著團隊運作;「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的態度」讓他的底下的員工無法接受,他只好到英國重新學習團隊合作追求成功,想要「舉世讚揚,名垂青史」。

  天菜大廚英文片名叫Burnt,其本意為「燒焦的」,用來形容主角追求名聲過了頭。每位大廚都有拿手菜,最高境界或可稱為「天菜」,有幸品嘗,或許會有人間只此一回的驚嘆,但是在追求色香味的同時,食品安全衛生更重要,無怪乎美國紐約衛生局會對知名餐廳開鍘,為的是保障人民飲食安全,毫不鄉愿,這對於我們不也是一種警惕,原來擁有高知名度也會有所不及的地方,這給身在台灣的我們,經歷各種品牌一再出包的境況,感受格外深刻。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2015.10.29
 
 
 

孩子何時開始學獨立

  開學以來,每所學校都舉辦家長說明會或學校日等活動,從家長踴躍出席的角度看,家長關心教育,關心孩子成長,這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可以看到親子共讀、共學,在孩子正長路上有人支持陪伴,孩子可以順利成長。

  學校日、新生家長說明會、開放日、家長參觀教學日,不論名稱如何,其目標則一致,學校打開大門歡迎家長參與,共同為孩子的學習而努力。以往此類活動大多在小學或幼兒園辦理,因為幼兒年紀小,自己沒有選擇的能力,加以國民教育採學區制,孩子就近入學可以避免許多不安全的因素,也節省上下學時間。當時國民教育由地方政府管轄,有統一的教材,齊一的師資,固定的作息,能夠做到標準化的學習,孩子讀哪裡其實差別不大;慢慢地社會開放,民主氛圍甚囂塵上,加上經濟起飛,私立學校應運而生,各校也努力發展特色,慢慢地,就讀不同的學校就有不同的發展主軸,孩子的能力也不同,私立學校蓬勃發展,也讓台灣的國民教育主體性變了調,有能力的、關心教育的家長,孩子大多進入私立學校就讀。

  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少子化的步調下,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延續到大學院校,君不見,各大學院校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出席的家長踴躍,不下於國民中小學,而家長反映事項都是生活的瑣碎細節,讓我想起就讀師專時,學校規定住宿,當時媽媽帶我去買了棉被,枕頭,還有基本的盥洗用具,帶我到學校,進入校門後一切就由自己打理。想當年一個初中畢業生,就得過獨立生活,一個寢室16位室友,大家共聚一堂,生活起居、讀書作息,樣樣要自我負責,有的只有每間宿舍安排一位舍長負責與學校聯繫,教官有所規範透過舍長傳達,大家就努力改進,做好。這樣的生活學習到獨立、自我負責與團隊合作,當年的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普遍優於現在的青少年,反觀現在的青少年,媽寶學生越來越普遍,這是教育的進步或退化?值得深入研究。

  教育界常反映,現在的學生家庭照顧得太周到,孩子反而缺少獨立思考、沒自信、沒主見、沒責任感,因為家長過度呵護,缺少獨立自主與自我負責的經驗,很多事都由家長接手;當家長沒辦法放手時,孩子就會失去獨立自主的學習機會,孩子沒有接受挑戰、犯錯或挫折的經驗,無法從挫折過程中學到承擔,因此獨立自主的時間越來越晚,這是少子化世代,家庭、學校、社會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學習生活自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許家長能適時適度的放手是非常重要的功課。獨立自主就從自主決定與凡是自理開始,尤其是學校提供安全環境,也是減少直升機家長的一個方向。

 




2015.10.28
 
 

 
 

祈願

  少年時代的成長經驗,將可以決定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能否充滿破風前行的熱情與毅力。在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升學壓力、自我認同,這一道道的課題都是一段費力的上坡路,孩子要學習通關密碼,通過層層考驗,才能邁向人生未來的路徑。

  每個人在成長歷程中,面臨漫漫長路,要能設定目標,勇往直前,過程中可能扭傷腳踝,可能拉傷肌肉,面臨一波坡橫逆,或許感受畏懼想退縮、想放棄,然而就在身心拉扯到極限之前,腦海浮現:算了,何必呢?或是我不行了、我不要了的內在聲音時,此時另一道聲音:繼續挺住,再撐一秒鐘,然後一切會有所不同。

  人生是一場破風之旅,有橫逆、有擔憂,需重新定位、須給自己添柴火,才能在遇到迷失中重新奮起。當然順風固然可喜,順風前進舒暢淋漓;逆風飛翔,是挑戰是不可為而為,然而挺住前進,將可看到蜿蜒曲折中的淋漓盡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渴望,也有人生的規劃,通常感受到年輕的生靈,活力四射,在每個進程中漫步前行,面向終老,這過程誰也無可避免,更無可倖免。上星期六復興小學畢業55年校友返校開校友會,前一天和朋友談及第二天要參加校友會,這位友人說,他最不喜歡參加同學會,因為每次看到當年同學都覺得那麼老,才驚覺自己也老了。無獨有偶,網路上傳來一篇文章(歲月),「話說有一個女生去一家牙科看診,發現診所上懸掛著醫生名字和他35年前班上同學同名字,讓他想起當時他是個大帥哥,好多女生都好喜歡她。他期待這個醫生是他當年的同學,可是當醫師出現時,她極度失望,滿臉皺紋又禿頭,歲數太大了,『不可能是我同學』。當看診過程中他們談及他是某中學畢業的,這位女士問他是哪一年畢業的,『1984』年。啊!是我班上的,女士驚訝地喊了出來。這位醫師凝神看了女士,然後說,您教的是哪門課?」人通常無法得知真實的自己,同儕就是一面鏡子,不是嗎?

  校友會進行中,主持人的開場白頗富哲理,「各位同學,今天齊聚一堂,我們不再談經歷、學歷、財力,有的就是病歷…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古人以人生一甲子來論述,人生中,以20年為一個單位的話,第一個雙十,旭日東昇,充滿活力又平穩,成長與求學填滿了生活空間;第二個雙十,成家立業,開啟了璀璨精華的人生;第三個二十是豐收的季節,事業有成或兒女成長;六十歲之後秋的景象,豐美但是嚴寒冬天將至,即將開啟退休生涯,展開另一番風貌。

  就在此時,思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期待終身學習,讓求知成為一輩子的功課,或許開啟另一領域的學習,觸及的思維也將有所不同,可以再窺他領域的寶藏,讓行囊可以再厚實,當然首先是要能夠開啟正式學習之門,才有負笈之時,繼續乘風而行。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2015.10.19
 
 
 

語言-通行世界的力量

  目前全世界都在追求國際人才,究竟國際人才是甚麼樣的人才呢?一般人想到的是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在工作上能夠用英語和世界各地的人溝通,英語能力等同於國際能力?其實語言能力只是其中的基本能力。看到日本文部科學省定義的國際人才的定義,需要具備三要素:一、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二、自主性、積極性、協調性、柔軟性、責任感、使命感、挑戰精神;三、理解異文化並具備國家的自我認同。

  為了達到國際化的目標,很多國家都全力以赴,從小學開始教英語,希望透過歌曲和遊戲讓學童愛上英語,從遊戲中學習,寓教於樂希望增進孩子的英語能力,出發點良善,但是何以學習效果始終不彰?問題出在教材,教材設計沒有配合兒童發展階段給予認知能力的提升,課程沒有設計出讓孩子打從心底想要學習的教學方式。對孩子來說,在課堂上用平時不會用到的英語歌唱或遊戲,可能一時覺得很有趣,但並沒有配合孩子年齡的認知發展,給予適當的刺激。因此英語的學習必須結合孩子的生活情景、認知發展順序,沉浸在英語情境中,此時期約為一年,只聽不說,過了這階段慢慢可以開口,至於想說流利的英語約需2500小時的學習。

  2500小時,以一天學習一個小時計算,需2500天,合計約7年的時間,如果要和母語一樣流利則需要加倍的時間,由此觀之,學習外語除了天分,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油吧!語言溝通能力是國際化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有積極性、使命感,還要能理解異文化,期許自己不斷成長,不在於是否能對世界有貢獻,更不在於在全球競爭中獲勝,重要的是能夠深入參與,成為生活中的目標與建立永續的富足感,讓生活更有方向也多些精彩。

  學習歷程持續進行著,為何一直進度緩慢?原因出在哪裡,以往認為一天一小時已屬難能可貴,殊不知其實是非常不足的,2500小時的數字,讓我反覆思考,現在的自己學習問題出在哪裡?我做了,但是沒到位,或許是焦躁、或許是妄自菲薄?在反覆思考過程中重新調整步伐,讓現在的自己扎下深厚的步履,規劃未竟之路,盤點過後深感持續學習的重要。

  今天看到一個名詞Free –rider,這類型的人依附在組織裡,卻無法創造出新的價值,當然或許那是天命;但是如果天命不是,終身學習持續進步,讓自己能在潛移默化中也能成為領頭羊,持續對自己、對組織的成長都有貢獻,那才是生命的真諦。擬定一個方向,進入學習群體才是督促自己持續成長最好的動力。

˙Free-rider 坐享其成之意。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2015.10.18
 

 

自然界蘊涵的美感

  昨天看孩子練舞時,看到孩子舉手投足,充滿了力與美,最近為了準備比賽,不論是孩子、老師、家長都一起動了起來,孩子在教室內認真練習,師長則在外面關懷,這真是一群幸福的孩子,這麼多人的愛都澆灌在他們身上。看了孩子的練習,也和老師交換意見,舞蹈呈現的是音樂與視覺的美感,舉手投足間,肢體律動的美、延伸出整支舞意境,深遠悠邃直至太極,因此特重從手掌間延伸的氣息,舞者掌心的神韻藉由手指傳遞,手的舞動是氣韻的靈魂,要能夠呈現出力的強度。我發現站在後排一個孩子動作不但熟練,手一揮出更是陰柔與強度並具,線條柔美,可看出她對舞蹈的投入與才華。老師告訴我說,她的母親非常善於表演,活躍於演藝圈。我想,這真是遺傳最佳的詮釋,在這過程中,我深思,每個孩子都有其天賦,而特殊天賦應來自於遺傳。

  無獨有偶,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表演,有一個大男生,因為小時候遭到外力的撞擊,從此變得楞楞的,眼睛直直頭歪歪,一看就是個特殊的人。但是這個人的數學能力卻是有如神助,專長於平方與開根號,在網路上看到他參加一個節目,由現場來賓和數學教授出題,他當場可以算出十幾次方以及開幾十次方的數學,他  這種能力只能說如有神助,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

  在這兩者的表現裡,印證了能力先天說,天賦來自遺傳。從第一個案例可以推測她得到母親的表演天分;第二個,她的母親雖然也現身到攝影棚,但無法得知其能力,但是此能力也印證先天的能力。在教育心理學裡,智慧、能力有一大部分來自遺傳,尤其是特殊天分;但是一般人資質中上者,後天的成就來自於環境,有足夠的豐盈的環境,才能孕育出美好的表現。

  又是深秋,象山的清晨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氣候爽朗,深入其境感受風在樹梢吹拂,四面寂然唯有風聲凜冽,時而呼嘯激昂,時而沉寂淒淒,這就是山野。在山上高低起伏,當登高時,風在樹梢掠過雲端,像是千兵萬馬奔騰而過,雄壯蔥籠;走至低處一切寂然,但聞花草的清香與空氣的甘甜,尤其經過一場颱風洗禮後,草木又吐新芽,感受到「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葱蘢而可悅」的生息,在台灣四季如春,又值地球暖化,雖已是秋的季節,山林野地卻是一片蔥籠翠綠,或許亞熱帶氣候可能漸漸走向熱帶,在變遷的過程無法預測,但是從自然的演變,生物的生長,花鳥的棲息,寶島應是越來越炙手可熱,展現出南洋風情。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2015.10.16
 
 
 

以覺察力提升判斷力

  有學生到辦公室找我,因事前沒有約定,心想孩子找我有何事情?原來是孩子行為違規,尋求我的看法,作為他們因應的依據。現在的孩子早熟,想法多元,解決問題的模式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但是十之八九在犯錯時心裡是害怕的,都希望能夠被師長理解,他們不是故意的,只是一時興起、好玩,也希望師長從輕發落給予機會。

  當聆聽學生陳述時,心裡也在做某些判斷以作為回應的準則,此時,我會告訴自己,如何從正向出發,拉孩子一把,因此我會鼓勵孩子多所描述,個人只是個聆聽者,當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無論其犯錯動機為何?在述說中他已經釐清了部分的真相或情景,此時讓孩子自己決定接下來是道歉、認錯?還是逃避?一般而言,十四五歲的孩子還是勇於認錯,接受懲處,再尋求改過銷過,這過程就是學習就是成長,端看師長如何同理與接納,讓孩子免於過度恐懼而一錯再錯而釀成大過。

  在工作職場上每個人每天都須要做出許多判斷和決定,如何提高判斷的正確性,經驗法則之外,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力是很重要的,敏於覺知,對於身邊的異常事務多一分確認,或許就可免於一場災難。暑假到哈佛進修,回程時前往911現場參觀憑弔,感嘆美國療傷止痛之迅速,也感受到美國人民對政府的支持是國家進步的原動力;隨行的朋友也分享過程中的小插曲,例如當恐怖分子搭飛機時,他們心裡知道此行是一去不回頭,因此都有特殊的準備與享受著特別的待遇,諸如他們搭頭等艙,但是因平時他們並沒有搭飛機旅行的經驗,因此在通關登機時,安檢人員已覺得他們有異狀,和一般旅客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持的是頭等機票,在以客為尊的概念下,並沒有進一步的瞭解而放行,因而鑄下了911悲劇,如果當時多予理會,或許就可以阻止這一場的悲劇。

  每個人的思考都有其限制和盲點,但是通常人們會專注於自己喜歡的資訊,而忽略身邊的訊息,因此見樹不見林事件屢見不鮮,以上述和同學談話為例:

1.思考的盲點。孩子對或錯的二分法,立即決定是否懲處,師長面對學生問題如
  果能夠跳脫既有框架,思考其他可能再做出決定,可能對學生更有幫助。

2.孩子的動機。有時處理學生問題有著月暈效應,功課好、看起來整潔文質彬彬
  的孩子,通常較容易取得信賴,在判斷時就容易有所偏頗而不自知。

3.專業的傲慢。很多人相信專業,政策擬定、設計規劃、決策等,當然應該接受
  專業建議,但是當事人更應用心的觀察思考,打破某些陳規,往往可以有突破

  現狀的作法。

4.理性的盲點。事情發生時,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可以看到多向度;有
  時領導者過度自信、為思考決定對全局的影響,只想彰顯自己的意志力與power,反而容易
  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做決策時,領導者常常認為成功是內部因素,是自己做得對;而失敗是外在因素,是他人和環境所造成。是否?這是一個有趣也值得探討和省思的議題,每一次,每個場景均不同,個別差異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2015.10.14
 
 

童趣與隱喻

  伊索寓言(An Aesop's Fable)裡有個青蛙和公牛的故事,一隻老青蛙因自大而吹破肚皮。故事沒有大道理,卻深富哲理與警惕性,在社會紛擾的今日讀來,趣味盎然也惕勵自我。

  今日國語日報英文版也刊出青蛙與公牛的故事,其主軸是告訴人們:不要這麼自大。英文有三種說法(Don’t be so proud. Don’t be so vain. Don’t be so cocky.)

  今日作者寫作語法言簡意賅,流暢易讀,比較之前所見,文筆清新,頗富童趣,轉述並比較兩篇之寫作,也為自己閱讀增添情趣。

在結尾時的變化,更增添童趣與想像。其一,直到像個氣球般飛走了。其二,可是就在這一刻肚子爆炸了。這中間充滿想像,也隱喻自大的後果自大會導致自我毀滅。(Self- conceit may lead to self-destruction)

 

青蛙和公牛()

  一隻小青蛙在池塘邊看到一個巨大的生物。「啊,爸爸!」小青蛙說,我看到一隻可怕的怪物,他大如山。

  「那只是農夫的公牛」,老青蛙說。他沒有這麼大。他可能只比我大一點。於是老青蛙深深吸了一口氣,並把自己吹鼓起來。我現在和她一樣大了嗎?老青蛙問。

 「不,公牛比這還大」,小青蛙說。所以老青蛙空氣越吸越多,他一吹再吹,身體不斷膨脹再膨脹,直到像個氣球般飛走了。

A little frog saw a huge creature by the pond. “Oh, Father!” said the little frog.” I saw a terrible monster! It was as big as a mountain.”

 “That was only farmer’s ox,” said the old frog. “It isn’t so big. It may just be a little bigger than I am.” Then the old frog took a deep breath and blew himself out.” Am I as big as it is now?” asked the old frog.

“No, the ox was much bigger than that”, said the little frog. So the old frog sucked in more and more air. He blew and blew, and swelled and swelled until flew off like a balloon.

青蛙和公牛()

  啊,爸爸,坐在池塘邊的小青蛙說,我看到可怕的怪物,他大如山,頭上長著長角,和一條長尾巴,他的蹄分為二。

  老青蛙亨一聲說,「這只是農夫的白牛,他沒有那麼大;他可能比我稍微高一點,我很容易讓自己變大」;你看。於是他深深吸了口氣把自己吹鼓起來。老青蛙問:我現在和牠一樣大了嗎?

  小青蛙說:比這更大。老青蛙再吹並問小青蛙公牛是不是和自己一樣大,小青蛙回答:還要更大。所以青蛙深呼一口氣,繼續用力吹,身體不斷膨脹,並說:牛沒有這麼大,可是就在這一刻肚子爆炸了。

The Frog and the Ox

  "Oh Father," said a little Frog to the big one sitting by the side of a pool, "I have seen such a terrible monster! It was as big as a mountain, with horns on its head, and a long tail, and it had hoofs divided in two."

  "Tush, child, tush," said the old Frog, "that was only Farmer White's Ox. It isn't so big either; he may be a little bit taller than I, but I could easily make myself quite as broad; just you see." So he blew himself out, and blew himself out, and blew himself out. "Was he as big as that?" asked he.

  "Oh, much bigger than that," said the young Frog. Again the old one blew himself out, and asked the young one if the Ox was as big as that. "Bigger, father, bigger," was the reply. So the Frog took a deep breath, and blew and blew and blew, and swelled and swelled and swelled. And then he said: "I'm sure the Ox is not as big as this. But at this moment he burst.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2015.10.13
 
 
 

 

從母語出發做好國際化教育

Living Local, Thinking Global!

Global Vision, Local Impact!

  十二年國教目標之一是學生能就近入學,但是最近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高中職學生單趟通學時間全國平均值是31分鐘,但是弔詭的是都會地區,平均通學時間反而比鄉村地區長,捷運系統發達的台北市,平均需41分鐘。

  究其原因其實很單純,因為都會區競相就讀名校,因此學生通學時間反而拉長,這違反12年國教初衷。教育行政單位一直宣導「多元智慧、多元成就」理念,認為推動高中職優質、均質計畫,即可以平衡各校差距,學生、家長就願意選擇住家附近之社區學校就讀,如此就可落實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的目標。

  君不見,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各縣市私立中小學校校爆滿,究其原因是對於公立學校缺乏信心,政府管制太多,但是對於品質的要求又鬆手,孩子到學校,老師在課堂裡公式化的上完課,對教學的責任已了,孩子不會只能自求多福。其實孩子的學習有個別差異,有人一目十行,有人需再三反芻,這些不同需求的孩子,如何達到學習目標?教師的引導、啟發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不能及時了解,沒關係,下課了,老師再多為他解說一次,讓概念明白了,自然能產生學習的興趣。然而教師真能做到依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嗎?學習是需要激發孩子的信心,產生學習熱情,培養出旺盛的企圖心,才能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為將來邁向國際作充足準備。

  國際教育理念是地球村的時代很重要的理念,教育國際化是全世界共同的指標,因此,以思考力與表現力為主的學習,透過理解與尊重差異文化,才能培養擁有旺盛企圖心與富有愛心的世代,藉此創造出美好的未來。也就是說國際教育不是只著重學力,更期許學生具備人性關懷。

  國際教育之一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在高中階段為DP(The Diploma Programme)課程,DP課程的內涵為學生必須在二年內學習六項科目:語言與文學、語言學習、個人與社會、實驗科學、數學與電腦科學、藝術或選修科目;另外還要完成論文、知識理論報告(Theory of Knowledge)以及創造、行動與服務(Create, Action and Services)。接受這些學習和測驗,成績符合一定水準即可取得DP畢業證書。

  IB國際文憑過去只有英語、法與、西班牙語三種官方語言,近年來各國為配合國情,開始研擬客製化的課程,首先是德國,德國在施行的課程中高達四分之三採用德語教學,目前印尼和中國也有部分科目用母語教學,而日本除了語言學習之外,其餘科目都採用日文教學。

  以母語實施國際化教學有其重大意義,因為教育與文化本來就應該在自己的國家所處的背景中逐步了解,然後才能進一步了解和接受其他異文化,唯有從根深蒂固的母語中獲得的多元價值觀,才是國際教育的本質。此概念和以往「國際教育等於英語教育」的價值觀和做法,有很大的修正和進步,從本國出發才能施以正確的國際教育,尤其是國民教育階段更應以此為指標。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2015.10.12
 
 

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的啟示

  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北非突尼西亞共和國「全國對話四方小組」(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何謂「全國對話四方小組」(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此小組設立於2013年,由突尼西亞總工會(Tunisian General Labour Union)、突尼西亞工商暨手工藝聯合會( Tunisian Confederation of Industry, Trade and Handicrafts)、突尼西亞人權聯盟(Tunisian Human Rights League)與突尼西亞律師會社(Tunisian Order of Lawyers)4個公民團體組成,致力於在政治、社會層面斡旋對立衝突的伊斯蘭與世俗派系消弭紛爭和解。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於世界和平獎審議時,讚頌「全國對話四方小組」於茉莉花革命後,對建立突尼西亞多元民主做出決定性的貢獻。本屆和平獎有多達273個候選者角逐,包括68個組織與205位個人,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小組」摘下后冠,可謂大爆冷門。世人原本看好鼓吹普世「經濟平等」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敞開心胸接納敘利亞難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阿拉伯之春始於201012月至2011年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獨裁統治23年的班阿里總統不敵民怨下台,風潮繼續蔓延埃及、敘利亞;但唯有突尼西亞成功過渡至民主。因此梅克爾盛讚這是「了不起的決定」;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凱西˙庫曼˙費佛也宣稱希望和平獎的頒發能對肯定突尼西亞維護民主有所貢獻。組織之一的全國總工會秘書長阿巴西得知獲獎後說:我很高興,很感動,這個獎是對我們多年來努力的肯定,對全國同胞來說是種榮耀。

  「全國對話四方小組」主張不同種族、宗教或黨派皆享有相同的基本權利,促成公民、政黨與政府和平而廣泛的對話,並力挺制憲議會與新憲法,使政權能和平轉移,並於201412月舉行民主選舉選出新總統。

  無獨有偶,20142月,因緣際會也曾有小小的「茉莉花騷動」,在組織變動時,臨時受命帶領組織在「看守期」持續前進,穩住大局解除危機,組織得以開創出歷史以來的創新佳績,不但校務穩定,學習成果有目共睹,全體一心在風雨飄搖中穩健向前,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希望燈塔,發射出希望的信號,引領師生穩健前行,攀登創校以來之高峰。

  今日看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名不見經傳的突尼西亞公民團體,該團體從未出現在可能獲獎的名單,但是委員會「適時」肯定突尼西亞民主轉型的正面成果。諾委會的睿智,肯定了「實事求是」的精神,並不崇尚名牌。真正做事的人是把事情做出來,而非一味的宣傳打高空,很多時候執行的功夫是一點一滴累積的,在困難重重時,沉默的功夫反而是成就的契機,沒有敲鑼打鼓,等到走出困境時也可能很快被遺忘,而其價值是存在於當時「曾經參與」,曾經創建是眼光,也是一種展現。

  呼應一句話:眼睛看到的只是眼前,眼光才能看到未來。四方對話組織是個有遠見又有見地的團體,得獎是實至名歸。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2015.10.09
 

打敗哈佛的秘密

打敗哈佛的秘密竟然是「沒網路,K書很老派」。

  美國重刑犯監獄「東紐約矯治所」三名受刑人組成的辯論隊,在沒有網路的情境下苦讀、苦練,因論點周全、辯詞犀利,讓對手招架不住,終於在辯論賽中打敗一流學府哈佛大學辯論社成員。

  美國紐約州納帕諾克的東紐約矯治所,是安全措施嚴格的監獄之一,該所三名受刑人參與「巴德監獄計畫」的辯論賽辯倒哈佛高材生。這場辯論賽的題目是「美國公立學校應有權拒絕無證移民之子女入學」。儘管受刑人隊伍私下持反對意見,但被分配到正方,和其主張不同;哈佛隊則為反方,最後還是獲得勝利。

  眾所周知,監獄是無法上網的,監獄禁止受刑人上網,參與辯論賽隊員只能用傳統方法蒐集資料,然而因他們準備充分、論點周全辯詞犀利,受刑人以「移民子女輟學率高,脫離校園後被放任不管,導致教育資源浪費」作為辯論重心,辯詞精闢,打得哈佛招架不住,評審判定受刑人隊伍獲勝。

  八德監獄計畫(BPI)成立於1999年,主要是讓受刑人接受教育,和學校合作,負起教化與教育責任。該計畫讓參與人員取得學位過程是非常嚴謹的,一點也不輕鬆,首先參加人員必須提交一篇論文,接著經過一連串嚴格的面試;獲得入學許可後,必須接受分量吃重的課程,因為受刑人在監獄中無法上網,必須以傳統方法念書、做功課,閱讀紙本教科書,沒有網路可以查資料。沒有了網路,專心閱讀、寫作業到應用,大腦做了最好的連結。

  BPI是全美國規模最大的監獄教育計畫,與紐約州六所監獄合作,迄2013年為止,已有逾700人入學,近300人取得學位,註冊學生中,再犯率不到百分之二,出獄後就業率也相當高,部分學生繼續進修,就業者也有多人升至主管職。從這成果指出,一個人因犯罪關進監獄,如果能給予良好的教化,而不是在監獄虛度光陰,或被羞辱,他仍然有很大改過向善的空間。這符合東方哲學「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人有向善向上的成就需求,縱使一時犯錯,如果能讓受刑人在良好的教化環境下,藉由教育的力量,雖是受刑人一樣可以改過自新。美國BPI計畫的成功,象徵性之外,更帶來實質的鼓舞,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當一個人一時衝動犯錯,當他冷靜下來時給予教育給予改過機會,以教育的力量讓一個人重生,教育之用大矣。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2015.10.07
 
 

尋找諸葛亮

  國民黨總統提名人洪秀柱因民調一直無法起色,黨部以團結、勝選為由,將廢止提名另行徵召。從七月提名至今,眼看著洪秀柱一路走來搖搖晃晃,雖然素昧平生,對其政治理念也不予評論;但是從她獲得提名開始,眼看著她像是趙氏孤兒,一方面要為黨打仗,另方面黨部打從內心裡並不支持他,那份孤寂與慘烈,讓人心有戚戚焉。

  試問如果從提名開始,黨內就傾全力團結輔選,今天一定不是這個結果,台灣人的西瓜效應,明眼人都知道黨還另有圖謀與打算,誰會真的支持她?等著看另外結果和笑話的人所到皆是,君不見,洪所到之處誰出面相挺?天王大老避之唯恐不及,都另外在盤算著,如此氣勢民調如何提升?因為選舉決不是只看候選人一人,看的是團隊,看的是政見,打的應該是團隊戰而非候選人單打獨鬥,大多數人都在另為圖謀,嘴裡說的、心裡想的、實際做的都南轅北轍,試想此一情境,讓候選人心裡越來越無助而心虛,因而口誤頻仍,這其實是另一種非戰之罪,但是熟另置之?這就是社會的殘酷與現實。

  雖然說洪想打一場非典型選戰,可別於傳統的組織戰,但是今日的選戰,人民希望看到的是希望,希望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生存環境,這是小老百姓心中的全部,而非統獨等意識形態,在台灣這撮爾小島,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撐,百姓的生活無以改善,每個人生活越來越苦,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正義的消失,小市民縱使很努力都無法向上流動,這一份驚恐與無奈衍生出的不滿,執政者看到了嗎?候選人體會到了嗎?這一切都是普羅大眾最關心的。

  事實上總統選舉層級之高,影響層面之大,小市民是很難仰望的,台灣曾經經濟起飛,曾經走出貧窮,何以民主政治一路走來,卻是經濟衰頹,民生凋敝,年輕人看不到希望,追根究柢是「政治是高明的騙術」,政治人物說一套、做一套,親耳所聽、親眼所看都不一定是真,就像是變魔術,其實是障眼法,領導者的真誠與品格不見了,這才是台灣走下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是國民教育的目標,但是德育為首,五育並重,現階段很多淪為口號,做事沒有方法與準則,端看誰畫的餅大?誰用的詞優美?誰敢開支票?「政見不一定要兌現」,因此每個人競相開支票,畫大餅,等到掌權時又是另一個面目,誰還管當時的承諾,好官我自為之,不然你要怎樣?誰管天下蒼生何?

  改變是普世價值,選舉一定要大老嗎?換給年輕人如何?讓有經驗但是不曾從政的人又何妨?政治是眾人的事,治理不是單打獨鬥,應是一個團隊,三個臭皮匠可以勝過一個諸葛亮,大家認為如何?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15.10.06
 
 

從聲韻中欣賞文字美學

  在一場教學觀摩中,演示者來自對岸,在教學過程裡從作者周敦頤先生切入,從他的生平與事蹟導入,周敦頤先生人品高潔,胸懷灑落,學識淵博,融會儒道釋三家之學,成為宋代理學倡導者,世稱「濂溪先生」。

  愛蓮說,此文賞析可以有很多面向,原文如下: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牡丹花之富貴,世人盛愛牡丹;而田園詩人陶淵明獨愛菊,取其花之癮者;蓮,花之君子也,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短短數語意境深遠,這是一篇短小優美的散文,優美堅鏗聲韻,閱讀內文,可以洗滌思緒也可以自我省思惕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以景喻性;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雖低調但影響深遠,謙謙君子,德行高操,值得讚佩,但是人世之間身為君子,不同於流俗有時是孤獨的,「獨」愛蓮,內涵孤獨、獨特、獨立、獨善與特立獨行,也註定是孤單與獨絕,當然花之君子,不予世俗同流,應有其傲然之處。

  賞析此文,從其意境,當然文筆精煉,「更可以體會其聲韻之美,從「讀」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咀嚼文字,更可感受其崢崢瑽瑽,愛蓮更愛獨,也愛「讀」。朗讀是體驗文字美學一條步道,朗讀可以像唱歌一樣,看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從咬字、斷句、聲調、抑揚頓挫,跳脫出那優美篇章,也感受古今交會與融合,美讀,透過聲情聲調欣賞一篇文章,何嘗不是繁忙生活中的調劑。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2015.10.02
 

敘說明日故事

  以前在教育局上班的時候,局長夫人也是教師,為人和藹可親,毫無架子,也無話不說。有一次在餐敘時她說:她不吃牛肉,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孩子小時候有一些狀況,因此她許下心願說:讓孩子能夠順利成長,她就不吃牛肉。孩子慢慢地順利成長,她就再也不吃牛肉。因為她認為上天與神明聽到了她的祈求許願,讓她的孩子順利成長,所以她履行承諾,回報神明。

  她又說自從她履行承諾之後,不但孩子順利成長,家裡也一切順遂,讓她覺得神明真的有保佑她。在生活上常說自然界有一個神奇的力量主宰著一切,信仰神明,相信神明,當內心或生活上有罣礙時祈求神明庇佑,並立下還願的誓約,當祈願達成,毫不猶豫地實踐誓言,這是信奉神明者的基本模式。

  宗教是教化人心最好的寄託,每派宗教自有其教義,都是勸人為善,而形成一種社會典範,讓信仰者在生活中遵循教義,建構出想法與作為,影響了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生活上,每個人成長都有其背景,也就是都有著屬於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會影響著人們的行事風格與走向,而這些事件的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為行為準則與動力,影響個人思維與作為,就像中國人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划龍舟;馬來西亞華人中秋節提燈籠,回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徒以牛為聖牛,這些事件的背後都有其故事與緣由,了解故事精髓,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差異。

  人與人的相處也一樣,每個人經歷不同的環境,形塑出的風格各異,有時在互動過程裡,感受到彼此對事情的看法和判斷落差很大,深入了解就能比較釋懷,也能調整自己的態度與作為,在情感上以寬容和接納來相互對待,在理性上以組織為先,放下情感有守有為,或許這也是人生歷程中所探索的路徑,希望看山是山,看海是海。

  初秋的涼意在杜鵑颱風之後,悄然降臨,天氣變化多端些許寒意,時而陰霾,這正如生活中的點滴,剛剛還是藍天白雲,午後卻是風急雨驟,這轉眼間的變化改變了心境,正當感嘆天氣莫測時,太陽又悄然露臉,讓人在這陰晴中起伏,也讓人覺得這很像社會也像人生,有時看似風和日麗,隨即風驟雨急,轉眼又海闊天空。

  今年的中秋節因杜鵑來襲,又遭逢婆婆往生守喪,心境的低落無以言喻,此時遙想千古的秋夜,蘇東坡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瓊樓玉宇,攀爬制高點,是許多人致力於職場的動力,但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是一輩子的選擇與適應,沒有絕對的守則,很多的事物或虛或實,虛實之間就像山間雲霧飄渺,須臾間雲霧襲來,壯闊景緻消失得無影無蹤;翹首仰望,忽又雲開霧散,撥雲見日,美景連綿,一切安在。在這過程以低頭便見水中天和後退原來是向前自我砥礪,也度過一個波濤起伏的中秋,更感知今日之事就是明日故事。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2015.10.01
 

有趣的聚光燈效應

場景一:在上班途中,你發現自己的頭髮有點亂,你覺得全世界都盯著你的頭髮,逼得你一路梳理、按壓,到了公司後,還低頭衝進辦公室,不敢多看同事一眼。

場景二:在路上不小心摔一跤,一直覺得周圍有好幾隻眼睛盯著你,看你出糗,讓你好想趕快找個地洞鑽進去。

場景三:你自信地去參加一次聚會,衣裝整潔,精神煥發,只是下車時,刮了一陣風,弄亂了你的頭髮,正當你打算推門而入時,門口的鏡子讓你驚駭不已,你感覺衣服邋遢零亂、頭髮不整。突然間,似乎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你看,你緊張不安。

  真的每個人都發現你出糗,都盯著你看嗎?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沒那麼多人那麼在意你。這是心理學中所説的「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實驗研究

  1999年,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湯瑪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和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薩維斯基(Kenneth Savitsky),進行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常常覺得別人在注意自己,認為自己是所有人的注目焦點,常常想像自己是超級巨星,登上大型舞台,聚光燈的燈束落在自己身上,吸引了所有觀眾的視線。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聚光燈效應」,實驗證明了人們總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點。

研究設計:以俗氣穿著,測試多少人會注意

  他們要求受試者穿上印有過氣名星頭像的衣服,走進已有五人的房間。研究人員先詢問受試者,覺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這件有點糗的衣服?再去問另外五個旁觀者是否注意到衣服上的頭像?結果顯示,受試者覺得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針對另外五人的調查,卻只有一成的人看清楚衣服上是什麼圖案。為什麼會有聚光燈效應呢?

自我意識:是投射他人想法所導致

  實驗由此推論,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因為我們可以清楚感知自己的外貌和穿著,也可以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行為,讓自己時時注意自己的外貌和行為舉止,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別人也會看到自己的小汙點,別人時時注意自己的小糗事。

表現得宜:克服情境因素變得更好

  聚光燈效應會督促自己在意的外貌和行為,保持對外的形象,避免一個不小心,別人就會討厭你。不過,太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看法,也會搞得你擔心受怕,很多事都做不好。人必須打破這個幻覺,讓自己回歸現實之中,才能做好想做的事情,適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關心自己,沒有心思來注意你」,就算你真的犯了一些尷尬的小錯誤,像是在公眾場合跌倒、上台簡報講錯話,別人也不會太苛責或過分嘲笑,因為人們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