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6
我思故我在
上星期聆聽導演李崗先生的演講,談電影上的那些事兒,電影創作演繹的過程,傳遞的是文化思維,每個掌鏡者對於主題內容有獨到的詮釋,縱使同一個主題,由不同人拍攝會有不同作品呈現,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思想的內涵。
李導演說:透過鏡頭呈現的事物,都是選擇性的,無一為真,尤其是紀錄片,選材角度、掌鏡方向,在在都呈現出拍攝者的意念,因此,觀賞一部電影,從其脈絡中,探索思想脈絡、欣賞燈光取景、品味藝術美學,這一切都可以發人深省,也端看視聽人的心理趨向。
聽完演講回程的路上,心想,李導演講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切的事物經由人手,就增添個人的詮釋,或許有人說,有那麼複雜嗎?現實就在眼前,具體事務出現在眼前,每個人看到的應該都一樣,但是經過畫家或攝影師,選取角度不同,或是擺放位置各異,不同的角度與位置,藝術家和數學家看到的就是不一樣,我們如何武斷地說,現實就只是自己看到的那個樣子?眼見為憑,憑的是哪隻眼呢?
其實感官經驗常常是經過誤導的,君不見廣告作品的唯美,與實際是有差距的。屬於女性用品,如服裝、飾品、化妝品,從取材角度、燈光色彩、意象引導,在在讓人怦然心動,也期待自己能快速地與廣告人一樣,充滿夢幻。在生活上,人際相處、訊息傳遞、如何不被感官駕馭,而以自己為主體,只有自己是存在的,不能被懷疑,因此以知識為起點,不過度自信,甚自是自以為是,才能確切找到知識的起點。
現代的社會價值觀把哲學和科學區分為二,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與科學並沒明顯的區隔,科學家往往也是出色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大哲學家有著師生關係。亞里斯多德師事柏拉圖,也創立了和柏拉圖不同體系的哲學觀,他的名言是「吾愛吾師,無更愛真理」,這哲思和我們常說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道理不謀而合。也是為師者應有的氣度。
在工作上,日復一日,反覆做著許多相同的事情,此時想起了這句名言「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We ar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哲學的任務就是思辨,將感官映入眼簾的事物,經由大腦的思慮,產出的判準,建立出嚴謹的思維。或許這是一輩子的功課,現實的面向多元,端看自己如何釐清與相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