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從工作中得到快樂


2012.02.11台商春晚與岳立柱師

2012.02.11台商春晚與鄒佳雯、李意青、葉美萍、許麗佩


從工作中得到快樂

    近日閱讀”The Paradox of Happiness” (by Diane Swanbrow) 一文,談到快樂是矛盾的,讀來令人感受良多:
其一:快樂與否是一體的兩面,就看個人如何體驗,正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二:在工作中正反兩面的情緒是很少相關的。
其三:快樂是受到價值觀牽引的。
其四:遺傳因素和快樂情緒有關。
其五:不快樂可能來自家庭。
其六:性格是後天可以培養的。
其七:多做事的人比較快樂。
其八:快樂是操之在我的。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快樂或不快樂的事,這是人盡皆知的,但是,有時候快樂與否並非真實的感受,快樂與不快樂並非一體的兩面,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情感,可能是共存,也可能各自起伏。
    有人認為高社經人士快樂多一點;有人認為基層人員快樂多一點,反之亦然。研究顯示,快樂與否和工作或職業無關,快樂與否和愛與仇恨一樣,是共存的,是因為價值觀的引導,因價值觀差異,快樂指數也因之有差異。幸福是不會遺傳的,但是快樂的能量來自個人。雖然沒有人是天生快樂的,不快樂的因子可能出現在某些家庭,亦即悲傷可能來自家庭。研究亦顯示: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不快樂的指數更高,此發現顯遺傳的因素。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 happiness is a sens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覺知不同,為什麼?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發現讓人快樂的方法,但是他們發現一些行為(actions)和態度(attitudes)可以讓人們接近快樂。
    幸福是甚麼?--就是享受生活的能力。有一個研究,當同卵雙胞胎在出生後即分開兩地,各自生活了64年後,他們的行為舉止就像是他們在一起長大的一樣。也有研究指出,不快樂受環境影響較小,但這並不意味著有些人天生悲傷,基因影響一個人的快樂因子,但是性格卻是人們的選擇,是後天環境形塑的,人是可以藉由自己的行為來增進快樂的。
    還有一個研究指出,在為期一個月的實驗中,實驗組是經常參與活動,對照組較少參與活動,研究結果是做較多事的人比不做事的人快樂,由此推論出的結論是:從生活中得到樂趣是操之在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