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5雪蘭莪皇家錫器工廠
2012.02.05與魏教授、曾園長和實習生
教育是有方法的,如何教出規矩禮貌的小孩,一直是幼教界探討的議題, 很多教師都認為應該延後滿足子女的需求,藉此訓練耐心與自我控制,讓幼兒學會耐心等待。不要一見小孩哭鬧就立刻予以滿足,才能培養與累積內在資源,應付各種挫敗。 同樣的,一個人在工作職場上,要能確切的自我了解,除了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特殊技能外,還要能誠實、勇敢的自我檢驗,清晰的評估自我,看清事實的真相,在工作中對自己的判斷力越有自信,不會被他人毫無根據的批評所影響,比較容易獲得滿足感,也不需要依賴外界的讚美來增加自我的價值感。 今天在吉隆坡一日遊的行程中,大家分享工作心得,感受到每所學校文化差異,與做事態度的異同,更談到行政決策對於校務行政的影響,最後談及校舍建築。以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學校重建工程為例,當時有很多企業、宗教、慈善團體投入校園重建工程,在一片慌亂中,有大批的善款湧入校園,足見各界對教育的重視;但是當時的教育氛圍,以現在來回顧仍然有一些值得探討之處: 一、只求打破傳統,一味創新。當時的新校園運動,主張學校不要運動場,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發現學生缺少運動空間,學校所在地附近並沒有足夠的運動空間,將社區與學校之距離無形中拉遠了,反而形成社區與學校的疏離,以往,學校是社區的精神堡壘、文化中心的概念慢慢淡薄了。 二、學校校舍造型新穎,美輪美奐;但是不實用。學校校舍到底該如何創新,這是見仁見智的議題,尤其是國民中小學校舍建築,實用性是很重要的,有的學校強調採光,但是陽光直射的結果,孩子必須時時搬動座位,以避免陽光直射;有些強調建築美學,但是忽略平衡、穩重,到處可見稜角,形成動線與安全堪虞。 三、以都市眼光規畫偏鄉學校,位於山區學校,本來已經是森林學校,他需要的是開拓未來的觀點和實用性,奈何校舍重建時卻給他們全木造的校舍,美其名為森林學校,疊床架屋,不但維護困難,更將學校局限於原來的格局與視野。 四、各種意象過度鮮明,違反中國人傳統上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以及學校是一個中立的場域,不涉及宗教與政治,讓學子完全自然人文環境裡成長與學習 教育其實可以很單純,針對孩子的性向興趣,給予啟發,學校環境設計規劃,本於實用性、安全、耐用、維修方便、美觀等原則,讓孩子在充滿人文的環境中,對未來充滿期待與憧憬,在老師愛心的指引下,循序漸進,養成人文素養,孩子就會放大自己的優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