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14.03.30
 

以正向思維解讀訊息

光有信息是不夠的,改變要從心開始;同樣的接收信息關注信息本身是不夠的,看以下的例子:你去參加運動會,目標是進入前三名,獲得獎牌。但是只得到第八名,你會如何分析?你會如何解讀?-太糟糕了,我徹底失敗了,你灰心喪氣,感到無力。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樣的比賽,你期望獲得前三名,但只得到第八名,你可以解讀為「我學到了甚麼?我還需要更努力的訓練。」你會更有動力,從經驗中學習,也就是說:同樣客觀的訊息「我是第八名,我的目標是前三名」。

  同樣的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讀,一個認為是災難,另一個則當成是機遇;一個讓人失去動力;另一個增加動力。

  還有一個普遍的例子,世界上有很多人似乎擁有一切,人生順利,生活富庶,但仍舊不快樂;而另一些人擁有的不多,但從未中斷,從未停止享受人生。還有相反的情況,擁有一切的人,充滿感恩,享受生活。生活窘迫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就是說,重要的不僅僅是獲得了甚麼訊息,還有是何種狀態,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關注的重點,是由外在環境所決定的。

  因此,解讀比訊息更重要。

 

It’s much more than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is about taking this form and changing it. The same, information in and of itself is not enough. Think bout this example: You go for an athletic meet, your aim is to get into the top three to be a medalist. You come in number eight. What’s the interpretation? –Terrible, I just failed. You fell deflated. Enerva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act same event, you came eight when you expected to be top three. You can interpret it as ”ok, so what have I learned? I need to work even harder.” You become more energized. You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In other words. The same objective information which is “ I got eight; I expected top three.”

  The same information, ver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ne is a disaster, the other interpretation is an opportunity. One leads to loss of energy, the other one to increasing energy.

Or think about another very common example. We know of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seemingly have everything, who are doing well, who have more than they need. And yet they unhappy. And then there a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have very little. And yet they never cease, never stop to celebrate life. And we have another way around as well. People who have everything and appreciate it and enjoy life. People who have very little and who see themselves as victim. In other words, it’s not just the information that goes in. It’s also the shape, the interpretation, the perception, the focus. And that is determined by the shape of the form.

Ther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matters very often a lot more important.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2014.03.29
 

簡單的力量

  OK是人際溝通中最正向的詞彙,Are you OK?傳達的是善意與關懷,可以讓焦慮不安的人獲得鼓舞並且釋懷;對於陷落低潮、情緒低落,或是內心糾結的人,聽到這句話,而重燃生命的希望,振作起來。

  人際之間如何表達關懷?一個微笑,一句Are you Ok?傳達出無限關懷,身為教師,如果能常與學生互動,對學生傳達出Are you OK的問好,就是關懷的最佳方式。當學生或對方回答的是I'm Ok,讓人感受到無比的欣慰。OK這個字彙,代表的是順遂、順利、順心、順暢,傳達的是好的、沒問題,以及認可,贊成,是每個人都喜歡的,OK簡潔有力,幸福源源不絕。

   OK僅以兩個字母組合而成,其中蘊含莫大能量,成為全世界共通正向的力量,一聲OK,可以讓人期盼到正向的回應,讓人開心;也讓關心的人、等待消息的人覺得心安,一句It's OK,讓原本焦慮不安的人獲得鼓舞。在活動辦理中,一個簡單的手勢-拇指與食指連成圓圈,另三指朝上,手心朝外,比出代表OK的手勢,讓人放心,活動具以開始。

OKall correct,表示完全正確;但這卻是源自於1830年代一個美麗的錯誤,人把all correct錯拼為「orl korrekt」,後來將錯就錯,以英文縮寫OK來表示all correctOK簡潔有力,適用於各種語言和文化,對人類影響深遠。

  OK僅以兩個英文字母結合而成,卻成為全世界共同認可的正向力量,蘊含之力量大矣,簡單的力量莫此為甚,簡約、簡單、簡潔、簡要,其實是很難的,人與人間的對話,言簡意賅是何等的境界?期間又蘊含多少智慧?鉅細靡遺,讓人感受用心但也顯囉嗦,簡要卻達意,何等智慧與境界,或許這就是聖人智慧,像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遠之。善與不善需要智慧判斷,期待是正向簡約又達意。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2014.03.25



知為行之始 知行應合一
Whatever you do, work at it with all your heart.

楔子:

今日和家長談話之後,更感受到華麗取巧不足取,重要的是身體力行。隨後讀到了人本主義片段,些許感觸,知行合一方足成事,以此自勉。

 
  我們重視人的本質,給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但這中間有一個問題,人們通常談論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缺少嚴謹的方法論;但它引入許多精彩的理念,像是對於幸福感的研究,對樂觀主義的研究,像是善良、美德、道德、愛、兩性關係,顛峰體驗、自我體驗和移情。這些精采的概念都是學校探討的議題。

  人本主義的認識論並不嚴謹,如何形成理論,如何學習,這在很多方面不完全,且大部分成為自助運動。有趣、有意,重要的理念、意圖當然是好的,但就某種程度上,缺乏學術嚴謹性,所以人本主義在學術上影響很低。

  專業、想像、執行三者結合可以形成多才多藝。但是,光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實作;光意願也是不夠的,必須力行。

 
  We need to value much more the human being. We need to give much more dignity and freedom to the person. There was a problem. The problem was humanistic psychology is said lacked the rigorous methodology. While it brought in many wonderful ideas, talk about the study of well-being, talk about the study optimism, of kindness, of morality, of virtue, of love, of relationship, of peak experiences, of self-actualization, of empathy. All these wonderful concepts that we’ll talk about throughout school.

  Humanistic wasn’t as rigorous about it epistemology, about how we form ideas and how we learn. And that’s why in many ways, largely, not completely but largely more of into self-health movement. Interesting ideas, good ideas, important, certainly good intentions, but to some extent without the academic rigor. And that’s why it lacked the impact on academia.

  Professional, imagination and execution becomes universal. But,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2014.03.15 部落格


以熱情彰顯智慧

   時序三月,又到了校園徵才的季節,在學校人事布局中,用人唯德與用人唯才的思維是永遠的核心價值。報載某大企業以獲得他家企業「offer letter」者,將以三倍薪水錄用他機構人才,展開挖腳策略,這或許是企業競爭的噱頭之一,但是否為最佳策略則有待時間考驗。因為人性是脆弱的,這種人進入企業後,如何融入組織,組織原有人員是否能接納,在在考驗著組織運作與管理,可能隨時會產生新的問題。現今選材者常用的模式,不論企業或政府用人很多觀點是英雄所見略同,是尋求品味一致或是尋求互補?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正如結婚的對象是尋找性向興趣相同者?或是尋求個性互補?思考模式相近打安全牌,互補尋求開拓與創新,各有優劣,端看後續融合與發展。事實上每個人生活、能力都有其侷限,以國家治理為例,政府用人普遍存在的是「知識的傲慢」,以及中央層級的制高點,缺乏實務和基層經驗與思維,和普羅大眾生活需求悖離,不知民情不察民瘼,如此推出政策制度,和社會脫節,導致民怨四起。

   事實上不論是政府部門、企業界或學校,都應思索組織的目的與目標,審視自身的定位與發展,每個產業有著不同的目標,不要將鏡中的我投射至生活中,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而言,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榮感、自我實現、認知與美感需求,在過程中是逐一實現的,前一階段是下一階段的基礎,涉階而上不可躐等、不可跳躍。

   教育就是帶領孩子逐一完成每階段任務,就學校組織而言,教師都是高知識分子,基本需求是尊重,學校有明確的目標,在教學帶領中,需要空間與自由度,讓教師在校園在教室都能高度專業,所以說,學校不應有高壓管理的思維,帶領教育人員以熱情彰顯智慧。組織應該脫離「高壓管理」的發展思維。台灣社會擁有最多元、寬廣的人文的思維,並且擁有活潑、豐富的創意。人們對美好的生活有愈來愈高的要求,這對教育與學校發展,是利大於弊。因為一個人對生活存有願景、對工作有要求,表示他對自我實現的重視,這樣的工作者,學校應該珍惜並且重視,因為教師是已進入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上層結構的人,教師是學校更上一層樓的資本,只要有共識、有目標,在校園裡讓教師在高度尊重氛圍中,展現教育的熱度,這將是學校成長發展的最佳動力。。

   學校經營以及學校行政的制定要善於運用這樣的人力優勢,走出新方向路,轉型是一條正向思維的路,尊重讓人更願意奉獻自己,是驅動學校進步的新引擎,教育需要的是思維開放、腳步踏實,身體力行而非舌燦蓮花。「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歌德)。光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實作;光願意是不夠的,必須力行。打開教育的新視野,除了法規、策略、方法,還得放手讓第一線的同仁身體力行,帶領學生探索外面不熟悉的世界,才能尋求創意,做到創新。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2014.03.11
 
 

實務的重要的性永遠不變

   常常感受到計畫趕不上變化,每個人都可能碰上意想不到的機會與變化,如何面對,是一門永無止息的學問。有時候面對千奇瞬變的場景,不但令人目不暇給,也無法一窺其間的真相,唯一的就是面對,在人生長途跋涉中,面對許許多多聰明才智,才華洋溢者,但是到最後,光有才華是不夠的,成功者往往有其他的關鍵。有才幹還需要用熱情與勤奮擁抱自己的工作,因為有才幹的人如果不夠勤奮,會被勤奮苦幹的人打敗,融入組織群體,勇於任事還要尋求曝光展現熱誠。

   事事的變化,常有即時的挑戰,迎頭面對當下解決問題,不要拖延,也不心存僥倖,一定親自處理,把最關鍵的人找來,直接面對問題,然後繼續向前奮進,解決問題也為自己創造嶄新的境界,同時可以影響周遭的人,當問題迎面而來時,面對他,處理他,放下他。

   有一家餐廳推出一個促銷方案,凡是在他的餐廳用餐者,只要將當日點的餐拍照上網,他就捐出該餐價格的十分之一做公益,此方案推出後,這家餐廳的食物在網站社群上一再曝光,人們一方面可以拍出美美的照片分享他人,又可以做善事;而該餐廳也可以節省原本的廣告費,不影響原來收益,又可以幫助他人,資源流通,但沒有人吃虧,平凡中見其創意,應該是永續經營的一個門徑。

有時覺得現在的社會充滿了詭異與不安,其實,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有些事是可以改變的,端看自己如何面對,心境改變思路隨之而改,做法因而不同,當然產生不同結局。以平常心面對,產出的結果和精心設計必定不一樣,深夜裡,原本想結束一天的工作,電話鈴響了,彼此交談溝通意見,改變了自己一些看法,也更有定見,每天都希望日子可以是單純又圓融,但絕非單一,做事的方法是多元的,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思慮後將又有一番作為。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2014.03.10
 

莫忘初衷

   文學來自於生活,思考何嘗不受生活影響?我們常閱讀遊記,作家筆下風光明媚,鳥語花香,草木葳蕤,藍天白雲,清風徐徐,令人舒暢無比,描述出美景無數,但是如果對當地沒有深入的接觸,寫出唯美文章,卻缺乏氣血與生命力。作家黃春明在「屋頂上的番茄樹」中描述許多小孩成長歷程所受的委屈,老師責打畫自家屋頂上長了番茄樹的小孩,認為屋頂上沒有土如何能長出番茄樹?小孩以阿公的話頂了回去:想活下去的話就有辦法。黃春明的作品扣人心弦,就是來自生活的文學,敘述著各種委屈,激發出的是「想活下去就有辦法」的韌度。正如黃春明先生所言「成就好作家的不是學歷,而是顛簸的生活」。

   雖然,生活的場域不同,人很難有相同的場域,別人成功之處,自己不一定能複製,因個性、性向、時空、學歷、技術和生活厚度不同,他人成功經驗法則不見得能夠運用,唯一可以參考的是思維邏輯,邏輯引導思考方向,能引導人們做更深入的思考與辯證,成為行動的指針。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各種問題的過程,也想到一些自己要面對與深思的問題,面對已經是績效卓著的企業,常常落入為創新而創新的陷阱,所以說,「成功是最大的敵人,而挫折是最好的老師」,如何避免一直重複過去成功的模式,又能避免為改變而改變的窠臼,跳脫固有的思維邏輯和價值觀,修正長期的模式,尋求點點連結,正如賈伯斯所說:Collecting Dots,因為人生的各個經歷都是有意義的,每個時期就像一顆顆珠寶,朝著理想目標前進,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它已串成一串光彩奪目的項鍊。(You can’t connect this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一個人所有的努力,曾經歷的種種,將來都會串連在一起。

  工作是人生中最大的樂趣,有首兒歌唱著following the leader, leader是要帶領大家披荊斬棘的,要能突破種種困境,勇敢克服困難,向心目中的目標邁進。Why not me try this? Try, try …在很多時候沒有嘗試哪能預知結果?嘗試的腳步就在足下。在國際化的今日,國際觀、地球村震聲價響,很多的形式除了World Impact,其實也該有Local Impact,從在地出發,灑在土地上的汗水與淚珠,豐實的生命才能厚實人生底蘊。

   學校是追求真理的殿堂,他的使命在於創造與累積知識,以造福學子,所以學校應該提供學生能發揮創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以知識、能力、態度、習慣來提升學習力,因此,身為教育人員「莫忘初衷」,不能終日忙於緊急的事,變成沒有多餘的時間和能量,每天都應想想Important的問題,看到問題就應解決,否則和視而不見何異?切記!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2014.03.04

 

以思考的力量前進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近日閱讀哈佛幸福課程,「正向情緒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成功,幫助人們感覺良好,更可以產生幸福感」,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一項指標,更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樂觀的人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能夠全面的從事有意義的志業。

   在工作中,在繁忙的日子裡,更體會到樂在工作的意境,一天工作超越十五小時,但是每當完成一件工作時,那份充實與成就感油然而生,我能夠服務他人,孩子因而產生希望,同仁因受到尊重與支持而正向積極,這一切的貢獻是默默的,但是踏實的。當一日又將盡,審視周遭,這份快樂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著著實實的奉獻,「你有更多,我因而充實」,因為快樂是會感染的,如果我更快樂,我更有可能對他人的快樂和幸福做出貢獻,這也是教育人員因而豐實的趨向。

   曾經詫異於自己的頻繁翻轉,一而再的適應新環境,沒有止息與喘息新的場景又等在那兒,一關關的闖越,自己不覺得累,但是周遭親朋都覺得不可思議,直到自己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以及許多的風景,那份充實是無可言喻的。無可諱言,移動是辛苦的,但是移動可以產生不同的思考模式,移動,自然就會產生不同思考,思緒就會有不同的連鎖反應,用不同的思緒去體驗,人生中自然有許多的風景以及撲鼻的花香。移動是思想的促成者,因為運行中的飛船最容易和心靈產生對話。

   不可否認的,喜歡移動者,在移動中尋找不同的創意與思緒,產生創作靈感,觸動內心敏感的思維或鄉愁,終能創作出許許多多扣人心弦的作品。近日有較多的機會接觸鐵道旅行,在車廂中感受到車速流轉,安坐舒適座椅上,欣賞車外景象流轉,腦中思緒跟著飛轉,也體驗真正的速度感並跳脫繁忙的生活現狀,享受片段的寧靜,讓心靈沉澱澄明,思緒更敏銳,誰說在紛亂的霎那不是永恆?每次台中台北一小時的車程,是扎扎實實的寧靜片刻,這中間連接著兩個不同的場景-學校與家庭;動態與溫馨。

   移動也牽動著心中的嚮往,移動帶來了美好的境界,移動的想望,不斷編織人生藍圖,增添變換與厚度,移動改變了自己,也塑造了今日的我,移動一直讓我心靈充實!也是能量的來源,今日變動又已開始,或許我的旅程是邁向更美好世界,在旅程中,不斷地編織對於挑戰的想望,同時也不斷地對內心世界發出提醒與修正,在不同的時空適時修正,引領正向思維,與人為善,更希望對周遭環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