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2016.04.27
 

毛驢告假

  玉堂閒話裡有則寓言「毛驢告假」,讀來寓意深遠,很有警示作用。

  唐代胡趲好下圍棋,閑來無事,就騎著毛驢到朋友家去下棋。每次剛到門口,朋友就恭敬地迎出來,十分客氣地把胡趲接進客廳,親自斟茶倒水。然後高聲吩咐家人:「快把驢子牽到後院,好草好料填上!」棋一下就是一天,不到太陽落山,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

  一天兩天好辦,一連幾個月部是這樣。胡趲非常過意不去,這樣的朋友真是天上無有,地下難尋,鄙人有福氣,交了個知己。

  這天,他和朋友正下得上勁的時候,突然家人來報:家有要事,請您馬上回家。胡趲心裡著急,不等主人吩咐家人牽驢,就跑到後院自己去牽。

  一看,毛驢還在磨坊裡拉磨呢,驢子累得渾身是汗,毛都濕透了,正在喘著粗氣,四條腿還在打顫。胡趲一驚:唉呀,我說這位朋友這麼熱情,原來是用我的驢拉磨呀!

  第二天,胡趲又來到朋友家。主人馬上高呼家人:「把驢牽到後院,好草好料喂上。」胡趲冷笑一聲:「驢子今天沒來,累病了,臥在棚裡起不來了,請您准給它幾天假,讓它好好休息休息。」朋友瞠目結舌。

  這個故事是說:衡量一個人,不要光聽他怎麼說,主要是看他怎樣做。驢子是胡讚代步用的,到了友人處,原以為餵飼料好好休息,卻在不為人知的狀況下,在後院幫人拉磨,且歷經一年多。看了,令人感嘆「人們偽裝的外表其實就是自我,所以要看待自我虛偽的外表」,從演化心理學看待人生,說謊、自私是靈長類的天性,是演化出來的,出於心理的需求,人們不但欺騙人也自欺,甚至甘心受騙。說謊,常常有好處,童話裡皮諾丘小木偶,一講謊話,鼻子就變長;現實世界,說謊話,可能有很大的好處,或可樹立權威,尤其是在自己無知的領域中建立權威,讓別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政治人物搶業績,很多時候,對於真正的核心無法清楚論述,總是從外面找理由,把責任推給自己以外的單位。名牌與光環裡到底潛藏的危機是甚麼?以中研院為例,最近的紛擾不就是諾貝爾獎光環的環外效應,在研究領域的象牙塔裡,可以大肆談論社會與時政,造成社會的是非黑白模糊,以學術光環讓普羅大眾無以接腔,造成部分人士的鴉雀無聲,組織一片沉寂;而組織裡又是一片請問哪裡人?「自己人」。因此有一百個理由可以誇讚他,塑造無所不能形象,無所不在的權威。

  政治、學術、教育、社會其實都有各個階層,在不同領域、階段需要的是不同的思維,教育部需要怎樣的人帶領?從幼教到高教發展階段不同,需要的思維各異,適度分工,在專業與熟稔度取得平衡時,將是最好與平穩的發展,君不見,中研院需要的是各學科的翹楚,各領域有其專業,獨厚化學是無法周延的。前車之鑑,應深思。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2016.04.25
 

領航的信念 誠心專心

教育該教孩子甚麼?成就或品德?這一直是哲學爭辯的議題。洪蘭教授說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毒品。人人當思為上品人,然實質如何?一直是爭議的議題。

十九世紀英國有一個著名的醫師亨利˙格雷(Henry Gray),天資聰穎,15歲開始學習大體解剖,17歲進入聖喬治醫學院實習,21歲獲得各種外科醫師獎項,25歲當上醫院主管。在她26歲那年,她收了一個學生名叫亨利˙卡特。卡特來自鄉下,擅長畫畫。格雷為了參加醫學大獎,交付卡特的任務是畫製脾臟解剖圖,搭配她的文字解說,由於他們完美的搭配,果然一舉成功。然而在頒獎台上,格雷卻對卡特的貢獻隻字未提。

    接著他們再度合作出版完整的解剖學教科書,過程中卡特盡心盡力完成,格雷熱衷於打入上流社會的活動,而很長一段時間由卡特獨力完成,但是最終完稿時,出版商將卡特和格雷並列為作者,此時格雷拿起筆把卡特的名字畫掉。這本解剖學名為「格雷解剖學」,出版後大獲好評,格雷的人生果然如他盤算的達到人生巔峰;而對此感到失望的卡特決定遠走他鄉至印度,在孟買擔任教授。就在格雷名利雙收時,竟然染上天花,於34歲時英年早逝。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也有不同的人生選擇,與其欺世盜名,不如踏實努力?這是教育希望教導的價值觀,也值得教育人員先對自我的價值觀做統整。

    歐普拉在2013年對哈佛畢業生演講時提到:By and by, when the morning comes. Trouble don’t last always, this too shall pass.漸漸地,當黎明到來,困境不會永遠存在,終有雨過天晴的一天。只要你願意傾聽,接受內在導航系統的指引,找到使你充滿熱情的人生目標,你將安然度過一切,你將感到快樂,你將獲得成功,你將使世界有所不同。獨樂樂與眾樂樂應該是人生境界的一個分野,願以大我思考,因為名與利最終轉成空,在人生歷程學習、奉獻、創造,曾經參與也曾奉獻,這就是一個美好的歷程。

   我想人生有各種階段的體驗,一切事都由心出發,用心來待人處事,當做人做事誠心和專心結合,就會有所貢獻。全心熱愛(Compassion),下定決心投入(Commitment),用心理解(Comprehension),同心合作(Cooperation),才能精心創新(Creativity),推心置腹的溝通(Communication),終至於盡心完成(Consummation)。不同的價值觀引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踏實努力也堅毅自己不受挫的心智,圓人生的路徑。卡特雖然沒有得到外在的美譽,但他實質的貢獻永遠存在不可抹滅。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2016.04.14
 
 

內心裡的光芒

  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甚麼意義,他就有甚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意義,不如花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在最悲觀失望的時候,正是鼓起堅強信心的時候,天下沒有白費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但是功力必不唐捐。昨日種種,成就今日之我,切莫思量,更默哀衿,而今而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旅美棒球國手王建民,一直都是國內津津樂道的人士,他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戰役的優秀表現,全台為之瘋狂,被封為「台灣之光」。就在站上生命頂峰之時,命運之神和他開了個玩笑,於2009年肩膀受傷開刀,他的棒球之路又跌盪至谷底,這中間也曾幾乎被遺忘,直至今年再度站上大聯盟投手丘,看到他的故事,真是令人感動振奮。

  其實大家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歷程,而一個人曾經成功之後再遭遇困頓,而有非凡的毅力和決心,持續向未竟之路邁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打落牙齒和血吞的艱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王建民在復健等待中,也能持續精進,歷經失敗挫折而不放棄,視困境為磨練的機會,終於恢復健康和實力,重新站上投手丘,這是多麼堅強的意志力在背後支撐著,值得讚揚,更值得效法。

  成語「功不唐捐」就是將自己所學的、所會的,全部貢獻給社會,與社會大眾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我們所學得到保障,亦可加以擴大。雖然,一個人的努力,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會生根發葉、開花結果,努力絕不泡湯、絕不白費;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默默忍受,不論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駐足獨行的孤獨,是刻骨銘心的印記,唯有過程中自己體驗與感受,沉澱轉化方能為記。

  人生道路就像一本書,一筆一筆的書寫,一頁一頁的翻閱,終年累月中能逐漸累積成為自己的東西,這些才是別人無法拿走的。翻閱「稻草人的微笑」,三毛的一生盡在其中,正如書中所言「沒想到,在人生的盡頭,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信心」。我想只要對生命熱愛,就能創造出奇蹟般璀璨的老年。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2016.04.12
 
 
 
 

帶著熱情挺身而進

  教育界最近最流行的語言是無力感、沒有成就感,從校長的退休潮中,校長們感嘆有責無權、赤手空拳甚至於委曲求全,讓人驚訝於當年參與校長甄試的熱情何以如此迅速的流逝?同樣的,洪蘭教授和基層老師座談時,老師們提到教學上最感無力的是:沒有成就感,學生不想學,沒有成就動機;洪教授進一步追問有無辦法可以改善,老師們一致搖頭,認為激發不起學生學習動機。何以教師熱情不再?教師無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教師問題還是學生問題?教師站在講台上白白浪費時間、學生也虛擲光陰。

  教學上最常談到的是主動學習的功效,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神經連接的情況非常不一樣,能主動學習的連結緊密,被動學習的則很稀疏。英國有一個實驗,是對倫敦資深司機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針對同樣開車四十多年的公車司機和計程車司機,做大腦迴路測驗。發現,計程車司機和公車司機管控空間記憶的海馬迴後端,計程車司機遠遠大於公車司機,因為計程車司機主動性強,常常思考路徑;而公車司機是被動性的依循固定路線,經年累月後,計程車司機的記憶體海馬迴大於公車司機。

  科學家佛蘭克林說:”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remember.”(告訴我,我會忘記;教我,或許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就學會)。學習的方法多元,聽說讀想寫等一連串的歷程,需要的是身體力行,如何讓孩子在課堂上充分參與,每一個概念的連結都需要心到、手到、口到,訊息接收後在心理產生思考、思考要能表達,讓大家了解,最後統整出一個具體的意見或產物呈現出來,從抽象到具象的歷程才能建立成就感。

  現今的校長沒有榮譽感,老師沒有成就感,孩子沒有學習動機,這環環相扣的結果,造就了孩子的學習低成就,也間接產生了社會問題。這是制度問題,也是人性問題,何以公立學校瀰漫一股失敗主義?很多人沒有勁,只圖日復一日,而私立學校則蓬勃發展,大家趨之若鶩,或許政府應重振公權力,給公務體系的工作夥伴該有的尊榮,也為公務員承擔某些責任,否則人人以不犯錯為最高指導原則,怎能在工作上有好的表現?

  現代人個人意識抬頭,但是在工作體系仍應有行業應有的倫理守則,教師專業倫理倡議教育為專業工作,美國教育協會為教育專業訂定之八項標準,為:高度的心智活動,具特殊的知識領域,有專門的職業訓練,不斷的在職進修,為終身事業,應自訂應有的標準,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以及有健全的專業組織。在倫理守則的引導下,教師教學與生活結合,達到教育即生活的意境,學生樂於學習,啟動大腦迴路,學習才會有成效。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2016.04.07部落格
 
 

請重視培養偏鄉孩子基本能力

  今日看到「小校拚特色 不能犧牲孩子基本能力」一文(許芳菊。聯合報民意論壇)引起我強烈共鳴。在少子化的今天,偏鄉小學能否以提升基本能力為特色,並大聲對家長說:「對不起,我們學校沒有特色,但是我們保證你的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之後,不需要再送去補習班,他們在學校就可以學會應該學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補習,也不需要補救,而且對自己充滿自信。」

  教育部長吳思華將今年定為「偏鄉教育年」,盼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鼓勵偏鄉小校結合社區推出特色課程,選出14所偏鄉特色學校,每校補助100萬元,盼結合社區開設遊學課程,活絡經濟,化廢校危機與轉機,課程五花八門,上山下海、溯溪、賞螢等,希望藉此留住學生。綜觀此特色學校,沒有學校以加強學生基本能力為號召(或許有學校提出,也不會獲得評審的青睞)

  偏鄉小校經濟成本高,政治人物為了節省經費,小校面臨廢校,教育部想為偏鄉教育開處方箋,是很好的點子;但是偏鄉學生連最基本的讀寫、算術能力都令人擔憂。根據二○一四年OECD年公布的PISA國際學生成就評量成績,台灣數學素養排名第四,成績看似不錯;但高低端學生程度落差是世界最嚴重,相差將近七個年級。台灣已經成為教育落差最大,教育機會最不公平的地區。

  台灣教育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有大量的學生基本能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是用當地文化特色來彌補嗎?偏廢了對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生努力於各種特色,弄得本末倒置?去年會考,英語和數學「待加強」需要補救的人數超過三分之一。顯見台灣教育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有大量的學生基本能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教育部看到了嗎?地方政府看到了嗎?發展活動特色,偏廢了對基本能力的培養,最後弄得本末倒置呢?

  有縣政府鼓勵學校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只要簽准實驗教育,縣府就會提供補助,不受學區限制,其理想是讓教育體制更多元化。但是,為何是偏鄉學校要發展特色教學?為何偏鄉學校沒有採「增進學生基本能力為特色」?其實,眾所周知,特色學校學生的讀寫算是需要加強的,關心孩子的基本能力,做到增進學生基本能力的核心價值,再思活動特色以豐富學校教育內涵,不因特色而有所偏廢。

  歷年獲獎的特色學校,為了追求特色,反而讓教育走偏了方向。有些小學,全校學生只有幾十人,以棒球作為學校特色,為拿冠軍,一天會練球多達四個鐘頭,一比賽就出去一兩個禮拜,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學力完全跟不上正常進度學習。政府看到了嗎?教育,尤其是培養基本能力的義務教育,應該考量到更多孩子的需求,應優先關心到偏鄉孩子沒有豐沛資源。他們的家長也許並不期待政府提供充滿理念而不務實的實驗教育,或特色學校;他們只是希望他們的孩子進到學校之後,至少可以學會基本的讀寫、算術,可以產生最基本的學習自信,並且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生活挑戰。

  發展實驗教育、特色學校,這些多元的選擇讓教育不致過於僵化,是值得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在這之前,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的品質做好,培養每個孩子的基本能力。教育如果失去了根本的教育核心,那還不如告訴家長:「對不起,我們學校沒有特色,但是我們保證你的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之後,不需要再送去補習班,他們在學校就可以學會應該學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補習,也不需要補救,而且對自己充滿自信。」(許芳菊,2016。聯合報民意論壇)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2016.04.06
 
 
 

不變的道理

 

  人們面臨劇變時,情緒往往凌駕於理性之上,支配了我們,情緒轉變過程,第一個直覺反應:否認(denial),這不可能發生,沒這回事,為什麼是我?但現實確實如此,該怎麼做?這代表什麼?誰知道呢?壓力使人逃避現實,但最終要採取行動,看看哪些方法行得通,哪些行不通。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really change)

  生活中有許多改變,科技在改變,社會在改變,生活也在改變,但是,為什麼懼怕改變?為什麼總是聚焦在危機而忽略了轉機,走出舒適圈、踏上未竟之途真的那麼困難?改變當然需要動力,對於一般人來說,必須找到前進的動力,才能坦然面對改變。

   轉變就是這麼一回事,有時輕而易舉、有時耗時費力,不幸的是,人們時常因為沮喪和恐懼而故步自封。因此,如果我們確實因「轉變」而變得更好,那就應以自身經驗去幫助他人,幫助他們走過情緒的過渡期。該怎麼做呢?

首先,「確認願景」(Identify Vision)綜觀理解情況,讓情況變得簡單明瞭、容易掌握,大概有八成的計畫,因為沒做到這點以失敗告終,如果能掌握這個關鍵,就成功一半了。

第二,「闡釋影響力」(Clarify Impact)比如說,恐懼使你停滯不前,整個團隊也因而停滯不前,而正面的影響力,是當恐懼不安時開始行動,尋找潛在機會,給自己信念,讓自己有動力跳脫框架、燃起熱情,並向前邁進。

第三、「溝通」(Communicate)當你遇到一個充滿恐懼的人,他正感到迷惘,必須明確地告訴他,轉變有其意義,且不足為懼,而行動能帶來好的結果,觀察他處於情緒曲線的哪個階段,持續不斷地溝通,如果他仍害怕,先掌握情緒的狀況,處理恐懼。 

第四,成立一個「團隊」(Team Up)別當獨行俠以便了解全局,成員的多元觀點,會使眼光更精準,發展出最適切的策略和計劃,團隊成員會在每個階段,幫助組織精進。

第五,你是「領導」(Lead)者。這個改變屬於你,做出你想看見的改變,在轉變的過程中,一步步驗收成果,讓自己不斷投入心力,當進展有目共睹,你當先鋒,就會有更多人加入,當你的後盾。

最後,別忘了「慶功」(Celebrate)慶祝、充電,蓄勢待發,因為一定還有其他轉變會發生,若成功推動了一次轉變,下一次, 雖然還是有難度,但會容易許多。

  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機會看似嚇人,但它們確實存在,世界才因此得以進步,衷心企盼,可以成為,自己所盼望的轉變。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2016.04.01
 

為信念起而行

  心存正念,好事就會發生,不論如何,太陽明天還是會升起。空中英語教室傳來"Say Yes Say No"這首歌曲,歌詞簡潔易懂,還真具備療癒效果。凡事有對應,Good Bad; RightWrong;當中語詞應用一望即知,學習應從簡單著手,為信念起而行,說Yes 好事就會發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已踏出步伐,只能向前、不回頭、不瞻望,對著善事Say yes ,做對的事,就往前行吧!

 

Say yes say no

 

Say “yes” to the good things

Say “no” to the bad things

Say “yes” to the right things

And “no” to the wrong things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ay “yes” to the good things

Say “no” to the bad things

Say “yes” to the right things

And “no” to the wrong things

Say “yes” to the good things

Say “no” to the bad things

 

Say “yes” to the right things

An “no” to the wrong things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

 

You know good from bad

And right from wrong

So stand up for what you beli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