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2016.04.07部落格
 
 

請重視培養偏鄉孩子基本能力

  今日看到「小校拚特色 不能犧牲孩子基本能力」一文(許芳菊。聯合報民意論壇)引起我強烈共鳴。在少子化的今天,偏鄉小學能否以提升基本能力為特色,並大聲對家長說:「對不起,我們學校沒有特色,但是我們保證你的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之後,不需要再送去補習班,他們在學校就可以學會應該學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補習,也不需要補救,而且對自己充滿自信。」

  教育部長吳思華將今年定為「偏鄉教育年」,盼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鼓勵偏鄉小校結合社區推出特色課程,選出14所偏鄉特色學校,每校補助100萬元,盼結合社區開設遊學課程,活絡經濟,化廢校危機與轉機,課程五花八門,上山下海、溯溪、賞螢等,希望藉此留住學生。綜觀此特色學校,沒有學校以加強學生基本能力為號召(或許有學校提出,也不會獲得評審的青睞)

  偏鄉小校經濟成本高,政治人物為了節省經費,小校面臨廢校,教育部想為偏鄉教育開處方箋,是很好的點子;但是偏鄉學生連最基本的讀寫、算術能力都令人擔憂。根據二○一四年OECD年公布的PISA國際學生成就評量成績,台灣數學素養排名第四,成績看似不錯;但高低端學生程度落差是世界最嚴重,相差將近七個年級。台灣已經成為教育落差最大,教育機會最不公平的地區。

  台灣教育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有大量的學生基本能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是用當地文化特色來彌補嗎?偏廢了對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生努力於各種特色,弄得本末倒置?去年會考,英語和數學「待加強」需要補救的人數超過三分之一。顯見台灣教育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有大量的學生基本能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教育部看到了嗎?地方政府看到了嗎?發展活動特色,偏廢了對基本能力的培養,最後弄得本末倒置呢?

  有縣政府鼓勵學校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只要簽准實驗教育,縣府就會提供補助,不受學區限制,其理想是讓教育體制更多元化。但是,為何是偏鄉學校要發展特色教學?為何偏鄉學校沒有採「增進學生基本能力為特色」?其實,眾所周知,特色學校學生的讀寫算是需要加強的,關心孩子的基本能力,做到增進學生基本能力的核心價值,再思活動特色以豐富學校教育內涵,不因特色而有所偏廢。

  歷年獲獎的特色學校,為了追求特色,反而讓教育走偏了方向。有些小學,全校學生只有幾十人,以棒球作為學校特色,為拿冠軍,一天會練球多達四個鐘頭,一比賽就出去一兩個禮拜,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學力完全跟不上正常進度學習。政府看到了嗎?教育,尤其是培養基本能力的義務教育,應該考量到更多孩子的需求,應優先關心到偏鄉孩子沒有豐沛資源。他們的家長也許並不期待政府提供充滿理念而不務實的實驗教育,或特色學校;他們只是希望他們的孩子進到學校之後,至少可以學會基本的讀寫、算術,可以產生最基本的學習自信,並且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生活挑戰。

  發展實驗教育、特色學校,這些多元的選擇讓教育不致過於僵化,是值得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在這之前,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的品質做好,培養每個孩子的基本能力。教育如果失去了根本的教育核心,那還不如告訴家長:「對不起,我們學校沒有特色,但是我們保證你的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之後,不需要再送去補習班,他們在學校就可以學會應該學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補習,也不需要補救,而且對自己充滿自信。」(許芳菊,2016。聯合報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