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環境變遷 自己決定未來

  Nokia從最大企業高峰墜落,但是芬蘭政府和民眾都是冷處理。這概念和臺灣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其間差異值得深思:
一、企業本來就有起落,這是很自然的情況,他們必須自己重生〈reborn〉。
二、它對芬蘭重要,但不是唯一。
三、芬蘭政府做的事是,選擇來自各領域、具有創新性,並可能產生關鍵性影響的企業,然後資助他們。
四、核心概念:種子撒多了,總有大樹長出。

  政府的責任不是選定一棵大樹費心栽培,保護它不受風吹雨打,而是不斷撒下創新的種子,讓他在環境中自然成長,並由市場決定,誰可以繼續存活。芬蘭國家發展基金主席柯索寧〈Mikko  Kosonen〉說明芬蘭現階段調整鼓勵創新方向,不再鎖定高科技,而是更重視公共利益與國家競爭力。

  環境改變了,行政決策思考與能力考驗著決策者,政府大力挹注大型企業,資助政府認定有前途的產業,政府砸下大量資金後,是替國家未來種下希望?還是為幾棵根已腐蝕的大樹,延續生命?台塑六輕廠接連公安事件,政府是否仍然挹注經費?大學五年五百億經費挹注於頂尖大學,其他大學嗷嗷待哺,這些策略都是值得重新省思,尤其是「補助策略」。

  同樣的,很多學校設置許多特色班、才藝班、菁英班,這些班級大都使用學校大部分資源,而只有少數學生受惠,是否也應重新思考資源的分配與運用?教育是尋求公平正義原則,不應拿納稅人的錢去培植少數人,讓國民教育在公平的起始點,孩子們可以全面發展。

I won't stop until target is reached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執行力─即思即做

2011年8月 25日拜訪駐馬來西亞經濟文化辦事處
朱多銘副組長、中台科大李宏謨校長、林海清學務長




2011年8月26日中台科大李校長、林學務長、鄭芳珠主任與本校同仁合影
劍及履及,即說即做,是中台科大李校長給人的第一印象,在回台校前,拜訪林海清學務長,見到了李校長,當時感受到他親切隨和,是個溫文儒雅的學者,更是決策果斷的校長。談話過程中更感受到李校長對學子的關懷與用心,他希望中台學生拿打開國際視窗,走向國際。

如此概念引導,24日李校長一行飛抵馬來西亞,展開了拜訪與樂略聯盟簽約,為的是打開國際能見度,風塵僕僕,拜會留台聯總,濱華中學、中華獨中與本校,並於本校校務會議中為本校教師做專題報告,讓身處海外教師能了解台灣最新教育動態與教育思維,不但進行交流,也讓我們有一場溫馨的研習,啟迪教育新知,是知性與感性的交融,也開啟兩校合作契機。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心動就應該行動,行動要立即,這就是執行力。從李校長身上,給自己上了寶貴的一課。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有承擔就會成長

  學習是一段成長的歷程,培養良好與有效的基本學習能力,是學習的使命與責任。

  競爭是現代社會的通則,競爭強度不是人為或制度的力量可以改變的,因此,力爭上游,追求卓越,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有承擔才有成長,「不要急著吃棉花糖」的故事,告訴我們能夠忍耐,延遲享受的人,成就明顯高於無法節制自己的孩子。重要的是等待是可以培養與學習的,教育的力量是引導孩子學習忍耐與延遲 享受。

  今天拜訪巴生中華獨中王增文校長,王校長早年留學台灣,有深厚的文學底蘊,辦學績效良好,他談到今年初帶領學校後進班學生二十多人到台灣教育旅行的經驗,所謂後進班是類似於台灣所謂的後段班,這樣的孩子,學校能為他們設計如此獨特的教育旅行,可見王校長的人文素養與關懷。

  王校長談到這些學生原本自信心比較薄弱,也沒有遠大的方向;但是一趟台灣之行,改變了他們的想法,王校長帶領他們參訪大學校園,大學巍峨黌舍,展現出大學殿堂的氣度與氣魄,以及學校高規格的接待讓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一趟台灣之行,燃起孩子對自我的期許,與追求夢想的信念,孩子們回校後,都跟校長說,他們要好好發奮圖強,將來要到台灣唸書。

  每個孩子的人生會有不同的風景,孩子性向、興趣各異,不要用同一套標準要求孩子,教養的目標是一致的,做法是必須調整的,因為孩子是獨特的,老師的帶領要各自不同,每個孩子的人生會因教育的引導而發揚光大。

 『這一條路 』的歌詞中蘊含很深的教育哲理:

我走過最幸福的路,是跟隨的路,讓你的手引導生命的每一步。
我走過最喜樂的路,是依靠的路,把每一天交給你的心來眷顧。
捨己,卻更加寬廣;
放手,卻更加穩妥,
超乎想像,精彩豐富──
我跟你走的這一條路。

  身為教師、教育人員,引領學生走一條人生豐富精采的路。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培育人才的途徑

   教育是儲備未來,這個觀念,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日常生活中要如影隨形的與時俱進。在一項「國家品牌」調查中,澳洲從2006年至2008年都蟬聯第一,排名優異的原因之ㄧ是澳洲擁有高素質的人民,而此特點來自於對教育的重視和改革。細看其教育特色,値得我們做為借鏡:

以人為本
  澳洲的教育體制,不是教導學生如何應付評比,爭取第一,而是如何改善教育,切切實實改進人民的未來。在世界各項評比中,澳洲很少排行第一,但是如果將各項評比並列,可以發現,各種大大小小的排名,在前幾名中總有澳洲的存在,尤其是教育、人文、生物科技、醫療等相關領域上,總有澳洲的身影。

教育素質令人驚艷
  澳洲境內只有39家大學,但是在2005年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專刊,報導是前兩百大名校,澳洲就佔17所,也就是說澳洲大學有近於二分之ㄧ的大學明列世界名校。
  另外在研究創新方面,也有驚人的成果,澳洲人口和台灣差不多,約有2100萬人,就出現11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得獎獎項集中在醫學及生物科技,從這裡可以看出澳洲人從小的教育與社會風氣有關,為了下一帶,創新研究多集中在與人相關的議題。

中小學教育世界矚目
  澳洲中小學教育採用探索式教學方法,以啟發與誘導方式,協助孩子發展各自的興趣,在OECD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中,閱讀、解決問題、自然科學與數學的評比居高不下,名列前矛。

閱讀悅讀
  把閱讀當成全民運動,由政府帶頭執行,投注大量經費購買書籍,以及培訓教師專業教學能力。

Reference
李曉雯、許雲傑。〈2010〉 沒有教科書, 木馬。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事因志立 努力則事成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迷路的艾莉絲抬頭問樹上的貓咪:「請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呢?」
貓咪說:「這要看你想去什麼地方。」
愛麗絲說:「去哪兒我都無所謂。」
貓咪笑笑說:「哪麼,你走哪一條路都可以。」
   從艾莉絲與小貓的對話中,感受到貓咪莞爾一笑,有很大的哲理與涵義-- 立定目標的重要。

  目標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人生道路上的北極星,能幫助我們找到快樂的新天地。『立訂一個目標,為這個目標奮鬥努力,捫心自問:我爲他人利益做過什麼嗎?答案是肯定的,教育志業,幫助他人』

立定目標 勇敢地走

  有了目標,就要全力以赴,在人生的轉捩點,選定一個方向,努力以赴。在自己成長學習過程,早期,常常覺得上天是不公平的,困頓的童年,媽媽爲了養育我五姐妹,農事操作、幼教保育、只要是能掙錢的工作,挑擔、耕作,除了自己的三分地之外,還幫人打零工,其辛苦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是堅苦卓絕的傳統女性,她從小就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我們儘量將每一件事做到完善,學習對每一個機會都充滿感激,只要不斷努力,終有所成。

告訴自己,感恩每個機會,做一個不隨便放棄的人,堅持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還給青少年一個陽光青春期

    最近十二年國教議題正沸沸揚揚,十二年國教方向一定是正確的,孩子可以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發展與學習,多美好的人生發展藍圖?而十二年國教之所以引起家長恐慌,是因為資源的不平均,假如每所學校都像建中、北一女一樣優秀,那麼讀哪所學校將來的發展都一樣,都能如願升學理想的大學院校,如此,家長可以安心的讓孩子就讀住家附近的學校,按部就班的學習成長,一些國中階段特有的問題,也可迎刃而解。但是,事實如此嗎?那也未必?君不見,存在於高中端的問題,諸如:

一、能力分校問題。現階段高中入學考試,是依基測成績分發,各校招收學生的PR值在同一個級距裡,學生的學科能力均值。而每校的PR值,從最高分學校到低分群,幾乎是以等差級數分布。在高中校園不是常態社會,而是一大型的能力分校。

二、資源分配議題。資源分為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在物質資源方面,公立高中職,政府挹注經費辦學,學生可以享受豐厚的教學設施,且學生繳交學雜費低於私立高中職;在人力資源方面,公立學校教師,授課節數一定,每位教師在體能負荷方面有一定合理値;私立學校爲節省人事經費,每位教師上課鐘點都幾乎採最高標準,甚至於大量超鐘點,如此,教師在課堂上已筋疲力竭,如何備課與課後對學生做身心靈輔導?

三、教師教學議題。學生能力高低不同、性向興趣各異,則教師教學法也應有所不同。問題是,現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課程講授完畢,學生是否充分學習,則是學生個人的問題,如果有些地方尚無法釐清,則只好求救於坊間補習班,補習班如此興盛,此為箇中原因。也就是,教師的教學熱誠,陪學生一起成長的熱情不見了,老師有課到校,無課離校,學生有問題,只有自求多福。

  除了這些問題,學生評量也一直爲人所詬病,有些人認為,考試的次數愈多,學生的學習壓力愈大,所以減少學習方式的方式就是減少考試次數。其實,就考試和學習壓力的關係而言,學習壓力並非決定於考試次數而是決定於考試的成果,與考試的結果如何使用?這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後果,短期後果包括面子、自尊、獎懲、學期成績和父母面子;中期後果包括升學機會與滿意度;長期後果包括就業機會與人生發展,而且這些是因果相連的,如果未來成功的機率很低,學生壓力當然時時存在。

  減低不當學習壓力的根本辦法,絕對不是減少考試制度,相反的,必須思考如何以評量考試來帶動學生學習,小範圍考試,可以測知學生學習成就,熟練每個概念,才能向上延伸學習,新的概念是奠基在舊經驗之上,所以「以小範圍的評量」,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充分學習,可增加學生成功的機會,帶動學習的興趣。

   其實,學校和教室是一個倫理社群,教師是培養和支持學生特質的關鍵。教師尊重學生嗎?學生相互尊重嗎?教室規則和教師期望公平嗎?是否公平執行?教師的喜好如何?例如「如何做對的事等倫理問題」,在教室中有充分討論嗎?身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到謙恭、禮貌和友誼,這些規則不可能單純從學生身上得到承諾,必須藉由學校社群指引學生,培養倫理和人際關係。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在短期內一定有某些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如果以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來看待十二年國教,這是一個爲生民立命的偉大志業,國中教育的目標已簡化成為升學高中的今日,爲了讓青少年有一個正常成長的階段,應該解構現階段國中學習方式,還給青少年一個「學業、品格、健康」並存的青春期,培養健全體魄,為人生奠立最大發展基礎。


教師不一定是完美 但是要具備美好品格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感召學生,產生追隨的意念,因此教師不但是個未來學專家,也要成為品格教育的專家,教師的教學要發展學生各種能力,提升孩子能力,讓他們成為令人喜愛的孩子。下列各點是教師是否發展教學能力的指標:

一、教師要建構自我品格。教師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必須讓自己美好的品格顯而易見。
二、教師專業重點與責任是發展學生的道德和品格。
三、教師必須對學生闡述人生的義務,分析正確與錯誤的生活。
四、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系統的澄清倫理議題,接納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五、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擴張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走出自我,進入社會。
六、教師必須創見明確的倫理價值,在大環境中,區別正確與高層次的倫理標準。
七、教師必須在學校和社區中提供學生活動,給學生學習倫理和利他行為的經驗。
八、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成為品格道德的實踐者。

以上能力是教師專業和服務的準則。

I touch the future. I teach.
我接觸未來。我教學生開創未來。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大地藏無盡 努力事春耕

    清晨寶珠從美國打電話,問我,有首詩,第一句是:大地藏無盡,接下來呢?真是汗顏,我不會,接不下去,幫不了她,還好嘉隆馬上接下來:「大地藏無盡,勤勞資有生,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她說最近幾天她幫來自台灣的團體作翻譯,此團體是常參加國際救援組織的成員,有法鼓山、有慈濟等團體,談到了世界環境保護議題,談到地球資源分配與永續利用等議題,她想到了大地藏無盡,地球資源豐沛,但是有些資源仍是有限的,必須妥善、謹慎、與不浪費的運用。

   寶珠去國三十餘年,但是她國學底蘊豐厚,談呀談,又談到了「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偉大的道理不侷限於一種事物;真正偉大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誠信在以前是只要說了就算,到現在說說算了,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一言九鼎與重然諾的磅礡;反觀今日,訂契約、公證,但是總是有未周延之所在,人與人之間,那份信賴感、那份真誠與情意,可以讓人知所分際,知所進退,如此一個大同社會,在今日已是緣木求魚。

    放下電話,想想大道不器、大信不約,應還有上下文,搜尋完整句子,此句出於禮記學記。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偉大的德行,不侷限於一種職務;偉大的道理,不僅止於一種事物;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恆久的四時運轉,四時雖有不同,卻生生不息,最是準時守信。如果能了解這四種情形,就可以立志學偉大了。

    古老文學,蘊藏許多人生哲理,如能深入淺出,又能運用於生活上,這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古人教學禮樂射御書數,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在生活中,人際進退,無不藏於每個細節中。

    一天的開始,始於詩詞文學,何嘗不是美麗又有希望的一天,希望太陽光底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充滿熱情與希望。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御風而上 勇闖天涯

   臥虎藏龍最佳藝術指導葉錦添先生曾說:「一定要趁年輕好好出國闖一闖,因為這個廣大的世界將會回饋你更多。」其實期待離開台灣到世界各地去闖一闖的意念一直縈繞耳際,因為從各種閱讀中,感受到世界各地風俗民情之不同,以往一則因為工作、家庭無法分身;另則因為語言的隔閡,而遲遲不敢成行,因而錯過很多的機會。就如今年暑假吧,寶珠一直希望我去參加哈彿大學領導研習營,幾許心動,最後因時間安排〈暑期英語研習營時間衝突,畢竟這是自己第一次參與,一定要全程參與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精髓〉;其次因擔心自己的聽力不足而作罷,現在想想殊為可惜,語言問題如果裹足不前則進步有限,近年來自己在閱讀方面其實下了一些功夫,如能真正走進全英語場合,經過長時間的磨鍊,進步應可快一些,或許應爲自己許下一個希望--明年一定成行。雖然已不年輕,但是實現自己的熱望應是美好的一件事,當全力儲備遠行能量,因為學習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學習本身也是最大的回饋,只要有意念、有行動就應達成目標。

    以往師範教育最常謂人詬病的是「訓練出來的學生腦子大都一模一樣」,既傳統又保守,因而師培法上路,希望找到多元能量、多元思考的老師,這個主軸立論精良,但執行面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有很多人無法找回『自己的初衷』,無法找到自己『最真實原初的那一塊』,當老師可能因現實的妥協,可能因希望安穩,因而缺少對教育工作的熱望。針對目前教育的現狀,常常反思,自己在教育領域的時間不算短,我應該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好,如何經營一所學校,如何讓學生因為我們而有不同的人生?這些常縈繞耳際,我想除了保有滾動向前的能量之外,不斷的進修與時俱進,調整思維與作為,不拘泥於傳統,勇於創新,勇於挑戰過去的我,勇於開創學生未來的人生。

   真正的教育人員,必須懂得社會學、科學、藝術,用專業去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通往希望的橋樑,根據研究,小學生的學習分成三個階段,低年級是尋求團隊合作最佳時機;中年級是文學啟蒙最好時期;高年級是藝術天賦發展的黃金期,因此,指導孩子經由他們最擅長的天賦,找到自信,是教師的責任。所以學校的責任是,知識的傳授、品格的培養、藝能的學習,在校園裡,五育並重,才能讓人如沐春風。

  身為教育人員,我有熱望,我選擇逆勢而上,我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事實,我更希望自己保有判斷與選擇能力,當然我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起最大的責任。而這一切,告訴我自己,保有初衷,教育不但是經營學生現在,更要為學生發展著想與著墨。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不可眼見 只能體會的事

  身為教師,要思考如何激發學生渴望〈desire〉知識,追求知識的欲望,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興趣、天賦,這是老師最重要的使命,但是將在未來世界擔任主角的學子,在學校學習時,需要老師激發其熱誠與創意。綜藝節目名製作人王偉忠先生說:「我年過四十以後,論創意早就輸給年輕人,但我現在最值錢的是,我能判斷哪個創意會不會大紅大紫,或是該怎麼調整,才會一炮而紅,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幫助新人的創意一鳴驚人。」〈嚴長壽,2011〉同樣的,教師要和學生站在同一邊,做學生的教練,真實了解每位學生,以激發學生潛藏的興趣與能力。

以專注和熱忱帶領自己穿越人生的迷霧
  教師常以習慣的方式對待學生,以早已準備好的方式帶領班級,這是令人擔心的,教師要在每天清晨醒來時,找到自己的初衷,激發出一點新的想法,發掘出自己新的能力,面對學生是一個嶄新的我,這樣才能激發出自己的熱忱。

走出舒適圈勇闖天涯
   走出舒適圈,進入別人的環境,經過多元的碰撞,才會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而這種勇氣與渴望和心理與生理年齡無關,和自己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有關。此時耳邊響起:「當自己有信念時就年輕,當有疑慮時就老了;當有自信時就年輕,當恐懼時就老了;當有希望時就年輕,當絕望時就老了」歌謠,以及耳熟能詳的一首詩:黃樹林裡有兩條分叉路,而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條,也造就我截然不同的人生。

本質無法看見
   教育的結果,很多人看到的是學生學業成就,但是最重要的本質是「不可眼見,只能體會的事」,那就是意念、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教育是我的光我的語言,我得把燈打亮,專注把它做好,每天接觸老師,接觸學生,但是對老師了解多少?有時自以為自己知道的很多,但其實了解得很少,就像平常在身邊的人,每天見到,以為對他們很熟,但實際上可能一點都不了解他們。因此,身為教育人員,不要希望自己做很多事情,如果想做很多事情,就會分心,心中那盞燈就會弱了,在過程中,想到要做的事,是要付出代價的,接受它。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by Robert Lee Frost  弗洛斯特--未曾踏足之路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文化。2011年5月15日第一版第三次印行。


燃燒吧!熱情

   教育不是單純如人們所宣稱的『把知識轉化成心靈』,而應該像是把視線放進盲人的眼睛,讓心靈明亮清澈。學習的能量存在於每個人的心靈,學習就像是一雙眼睛,必須藉由身體的轉動才能迎向光明。

   教育重視的是心靈的藝術,環顧周遭環境,純潔的心靈能夠讓人有效率的達成目標,當然這也不是純粹的藝術可竟其功,需要教育的工夫,教育有視野、願景、方法,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確與得當,因此教育是需要定向的。

  我們相信品格教育是『逐漸走向心靈的過程』,品格教育的目標就是將理性、心靈和喜好,融入知能的和諧,人類有三個熱望:理想希望被知道、被了解;雄心壯志能達成;慾望能滿足。因此,人類必須被引導,當然也要能自我引導,品格教育就是就是讓心靈成長的指針,也就是說:人要真誠的面對自己。

  職業,是謀生的工具;志業,是讓人燃燒熱情的天命所在。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學生挖掘、找到學生自身的天賦,看出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腳色是陪學生探索,提出問題,找尋珍貴的答案。

   世界變動迅速,孩子們在學校學習,即使學業成績都一百分,也不能保證他畢業後就一定一帆風順,學習,應該教孩子勇於築夢,勇於實踐。但是,我們常發覺人常常眼高手低,只有坐而言,沒有起而行,有位老師舉了一個他切身的例子,他想從高雄騎腳踏車到台北,但一次騎不完,於是他分段進行,先從高雄騎到台南,第二天再從台南奇到嘉義;下一次再到台中,最後終於騎到台北,用行動讓學生知道,再大的夢想,只要分段去做,總有一天能達成;但是一個小夢想,如果不去做,哪裡都到不了。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以教師典範發展孩子天賦

   開學在即,學校已爲下學期的作息開始忙碌,課表安排、作息安排、導師安排,一切的思維是如何讓學校在穩定中求發展,學生在學校裡能真正有效的學習,而學校的靈魂人物- 教師,如何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好的態度和品格,都是學校要帶領的方向。

  教師不只是發送訊息的社會工程師,而是導師和學生特殊的朋友,教師通常是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的世界,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因此教師首先要反思自我,回溯自我成長歷程,並將角色反映給學生,作為學生的典範,下列各點可做為反思與評鑑的重點:
一、回想自己的學校教育歷程。
二、想想哪位教師曾深刻影響自己,讓自己更加努力工作,指出自己的才華,更鼓勵自己發
        展。
三、想想哪位教師幫助自己了解並同情他人,特別是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或因某種原因而難
        以相處的人。
四、教師要展現好的習慣,作為學生典範,並且在生命中實踐。
五、藉由學校核心美德的或理念,指導學生全力奮鬥。
六、教師、學生、家長是專業關係,以激發學生美德反應。

  世界快速變化,時代一直往前推移,今天的趨勢可能明天就成歷史,教育不能盲目的追求速成、齊一、從眾。我們教導今日的孩子是必須從未來發展的眼光來審視現代,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來框限未來,教師如果能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潛能與天賦,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信的泉源,讓孩子的天賦領域爲社會發光發熱。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爲孩子點燈 照亮學習路徑

  今天收到文書美容寄來的董事會會議紀錄,讓我再度告訴自己要加強學生學科能力,其實孩子在校學習,學習力關係著孩子無比珍貴的未來,鼓勵孩子讀書,可增進理解與學習能力,閱讀使人豐富,在台灣學校裡,學生的學習可以依自己的性向、興趣和能力,規劃學習進度;而且學校豐富多元的課程,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體驗。問題是:學生、家長、教師對於評量的認知,是否斤斤計較育學生的分數,學生分數不理想,是教師教學問題?是教師命題問題?是教師能力問題?緊接著讓孩子再加課、再補習,彷彿把學生時間填滿了,學生就可以學得很好?

   任何事情都有方法,教學也有教學法,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單元、不同的對象都應有不同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適性教學,這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值得教育人員終身探索,不斷改進。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聚焦在學生的學習上,教師在教學前要考慮下列問題:

一、班上學生注意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如何?
二、我如何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三、我在教學中,能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能量嗎?
四、我對自己教師生涯有高度預期嗎?
五、我邁向專業發展、同儕合作與相互支持嗎?

  教育是要為學生點亮一根蠟燭,照亮年輕人學習路徑,跨出一步、轉個念頭,就可以讓孩子的教育不一樣,為孩子點燈是個人的責任,這是個人的興趣、也是責任、更是志業,繼續加油。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隨想曲

  每次開車外出,如果到陌生地區,最擔心的是看不清路標。以國道六號公路為例,從愛蘭回台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往埔里;往國姓。但是我是要回台中,實在搞不清楚埔里和國姓與台中的地緣關係,猶豫再三,只好賭賭自己的運氣。

  還有一次前往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開會,回程,開上二號國道,一樣的,指標是往彰化、往南投,老天,我是要回台中,到底要往哪邊走?該是往南走吧!結果往南投一開,發現錯誤時已無法回頭,在高速公路上就像在一條密閉的水管裡,沒到交流道是出不來的,離目標越來越遠,加以油箱油量不多,那份緊張與擔心實非筆墨所能形容,心想,交通指標到底是給本地熟人看的?還是給外地陌生人的指引?為何彰化指標不再加上台中?『彰化 台中』並列不是更清楚嗎?尤其是外地人真的無法很清楚當地的地緣關係。同樣的路標也出現在桃園機場聯外道路上,往台北?往台中?但是地標的是往中壢,真不知道大方向該如何走。

  今天前往教育部僑教會開會,昨天晚上臨睡前特別看了開會地點,第三辦公室,心想,糟糕,第三辦公室在哪裡?轉念一想,沒關係明天打電話進去問就可以,誰知下了高鐵,打電話,結果電話沒人接,只好搭計程車前往教育部本部,進了辦公大樓守衛先生很詳盡的告知,從徐州路往前走,在第三個紅綠燈的右邊那棟大樓就是了。一樣的道理,當局者很清楚的第三辦公室,對於外來者就是陌生的地方,如能在通知上加上地址,就方便多了,不是嗎?

   常常聽說以某某觀點看天下,其實這就是一種本位思想,如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些事情,易位而處,很多刻板不可改的事情,就會有轉圜的餘地,我要如何如何,我非怎樣不可,甚至於我說的算,諸如此類的情境,常常造成人際間的衝突,有時退一步海闊天空,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反而可以迎刃而解。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教師宣言

  每年春天,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爲新生舉行承諾儀典,背誦教育工作者的宣言,藉由這個宣言,學生承諾要盡全力成為奉獻生命的教育家。看到這則報導,再度思考典章儀式的教育價值,藉由儀典,將中心思想、核心價值,內化成為動力泉源,成為行動力量與支柱。

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教育工作,讓下一代能建立生活的基礎。


我自己要不斷學習成長,因為我知道,缺少了學習,下一代就會既無遠景也無能力。


我致力於培養品格,因為我知道,人類如果沒有勇氣、同情心、誠實和信任,就無法永續發展。


我承諾自己從學習中培養品格,持續發展,因為我知道自己要見證自己的人生理想,奉獻自己發展別人。

I DEDICATE myself to the life of an educator, to laying the living foundations upon which successor
      generations must continue to build their lives.

I DEDICATE myself to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for I know that without it our successors will lack both
     the vision and the power to build well.

I DEDICATE myself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 for I know that humanity cannot flourish without courage,
     compassion, honesty, and trust.

I COMMIT myself to the advancement of my own learning and to witness in my own life to the ideals that I
    have dedicates myself to promote in others.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 215〉

    昨晚閱讀,深深感受到信念是一個人工作的支柱,尤其是教師的工作,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一個何等神聖的職責,如果自己不與日俱進,隨時更新知識與觀念,如何教導學生學習新知?看到每個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導學生時是這麼的用心,也爲自己注入一股力量泉源,告訴我自己,盡全力把工作做好。

  上述宣言不只是波士頓大學教育工作者的宣言,可以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承諾。

以才智認知建立品格

  什麼是美好高尚的生活?什麼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什麼人可以避免自我毀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清楚什麼是美好的生活和工作,而後隨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去達成。美好的生活、品味生活,這些都必須從家庭出發,因為孩子的品格種因於家庭,習慣養成、遵守紀律、豐富常識...這些,父母是第一線責任,因此從家庭出發是品格教育的第一步。

品格教育可以從智力影響談起
  教育的使命是幫助人們變得既聰明又美好,面對知識爆炸時代,社會問題日益增加,學校要教學生讀寫算以及資訊的檢索和儲存。教育的價值,在於增進學生能力,做應該做的事,不論自己是否喜歡,這是品格教育的第一個功課,可以訓練亦智力、可以增進能力。

品格教育應提升至全民層級
  民主需要有德行的人參與,人民對道德的要求,是希望有秩序的政府以維護人民安全,讓人民安心地參與民主社會。人民希望看到的教育是,孩子們比現在更有道德、適性、有進取心、勤勉,而這些要求,政府可能才剛開始注意,因此,品格教育要成為全民運動,讓大家一起來。

品格教育可以訴諸於全民論點
  全民積極參與品格教育,以智慧和法律提供支持,以確保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家長的信賴。

品格教育是絕對必需的
  誰是好人?誰不是?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在這些情境下,我們該如何做?簡言之,教育的主要任務在幫助學生知善、愛善和行善,也就是幫助學生達到美好人生的境地。

帶領學生成為既優秀又誠實;擁有深厚學識又能關懷他人;極富創意又能勇於負責,讓今日的學生成為明日的公民與領導者。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爲孩子搭建舞台

  剛辦完今年的暑期英語研習營,歡送參與的師生平安返抵台灣,自己也回到溫暖的家園,一方面休息度假,另方面也隨機抽樣做調查,冀望了解參與本期英語研習營的同學,對於十天活動的反應。從課程設計、教師授課、活動安排、小隊活動、文化參訪以及學校食宿安排等,聽到孩子與家長熱情回饋,提供很多回饋與寶貴的意見,點點滴滴,都敬謹接受也由衷感謝,這些都可以成為來年如果繼續辦理的參考指標,期待在不斷的修正與調整中,台灣學校英語研習營,能因為用心規劃,嚴謹執行,找出特色,讓活動更全面發展。

  同樣的,台灣學校孤懸異國,如何將「吉隆坡台灣學校」和台灣本島的學校同學緊密結合,有一個良性的互動,常思索:如何讓台灣學校學生和台灣的學生齊聚一堂,彼此交流,分享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該如何規劃?心中縈繞著這主題,也希望規畫一個讓台校學生和台灣學生能夠彼此交流、分享與激盪出學習熱情的姐妹校交流活動。左思右想,思考的是「以學習為主軸」的校際交流,以提振學習風氣,增進學習樂趣。

如何辦理校際交流?有幾個面向必須先思考:
一、從哪個年段開始?小學部?國中部?高中部?
二、選擇的主軸為何?
三、要達成什麼目標?
四、哪個時段較合適?
五、辦理期程需幾天?
六、校際間如何互訪?
七、校內由誰來負責?
八、互訪學校的選擇?

  從以上幾個思考向度裡,首先想到的是『閱讀!悅讀!』或許可以辦一場「台灣-吉隆坡」台灣學生「世界名著閱讀心得」分享大會,選定一個年段或三個年段同時舉行,同時選定幾本世界名著〈依參與學生數而定〉,指導學生精讀後,能夠輪流上台報告分享。

   思考至此,一個屬於孩子的學術研討會雛型縈繞腦海,也爲孩子增加學習機會、提升視野而會心一笑,其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學生各種學習平台,讓他們有機會站上舞台展現學習成果,然後從中獲得學習樂趣與成就感。其實優秀學生的發展是從多元嘗試中,挑戰傳統,追尋自我。也讓孩子有機會透過一次次的實戰經驗,增進反應力與語文能力和發表能力。

箴言
從社會最底層,更能看清楚這個世界。
只有親身叁與,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放下自己 考慮別人

  人類有不同的生命形式,植物也以不同方式回應大自然。向日葵隨著陽光轉向;鮭魚有驚人的壯舉,他們在海上徘徊,數年後,會游上數百公里,回到原來的地方;某些鳥類在繞行地球三分之ㄧ圈,幾個月後轉身飛回原來的地方。這些是動植物的本能反應,而人類的本能相形之下較少,人類需要學習。人類的能力需要被琢磨才能發展,因此,努力練習不一定能產生美好的藝術家,藝術家需要遠景、美好的標準,而後針對目標努力以赴。

品格教育的重要
  要成為一個藝術家或是一個有品格者,是個人的責任,不可能藉由別人達成;但是有些人自學有成,因為他有典範、有理想,因此,發展個人品格是一種社會責任,品格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衡量一個人的品格是看他所做所為,假使他知道他的作法將永遠不會被發現,他會如何做?


  兒童需要成人的幫助勝過於食物和棲身之所,特別需要了解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當飢餓時得到食物;當懦弱時得到支持;當他們需要支持時給予支持,當他們受傷時給予安慰,培養一個藝術家或養成個人品格過程,需要知識、需要付出努力和實踐、支持,例如鼓勵〈encouragement〉和鼓舞〈inspiration〉。這就是品格教育。

品格的要素
  智慧、正義、自我控制和勇氣是最基本的品格。
智慧〈wisdom〉,使我們能夠行使判斷、審慎考慮,和維持知識份子的誠實。
正義〈justice〉,是社會美德的一種,關注個人、專業和法律責任,以及對他人的承諾。
自我控制〈self- mastery〉,是內控或個人美德,例如很多青少年學子,每天花五、六小時觀賞電視,卻無法自動完成作業或準備考試,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表現。
勇氣〈courage〉,勇氣不是單純的勇敢,也包括堅定不移,即使有些是不方便或不流行,也致力於做到善、正確,並積極達成。

  品格和能力需要環境塑造和教育;形成品格意味著要追求某些平衡,也意味著要控制著自己特殊的渴望,考慮別人,放下自己的利益,並服務他人,當然,孩子更需要實際的幫助。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I had to work hard all my life

   實值假日,閱讀是最好的消遣,一方面品味悅讀,可以打發時間,更可以滌清思緒,也爲以往一知半解之概念重新反芻。品格教育是我所愛,碩士論文以此為主題,往後到文華高中以此為校務發展主軸,猶記得當時視導督學沈溪南督學到訪,問到校務發展方向時,個人告知以品格教育為先,沈督學在視導後告訴我,他視導那麼多學校,大多數校長都說如何提升升學率,只有我提到以品格為首,告訴我說:『你是一位很不一樣的校長』。其實把品格教育做好,學生知所進退,自然能夠做對的事,就能在生活中考慮和選擇,也就能做好時間管理,就能做最有效率的學習,品格是一切事情的根本,品格更是青少年學子應在內心深處體會與實踐的學問。

  今日重新閱讀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一書,論及品格,雋永與條理發人深省。有些事情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精華的,要加上心靈才能確實體會,品格就是其中一個要素,品格雖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是結果難以確定,良好的品格往往超越既定的行為模式或行為習慣。

  良好的品格是知善、愛善和行善,此三者緊密連結,因為人天生是自我中心和無知的,被原始的衝動所支配,因此要培育、養育和教育,使人傾向於情感、熱情和祥和。
一、知善,是要能分辨善惡,也就是要有發展能力,能深思熟慮,選擇正確的事情,然後去
       做,因此「知善」也叫做實踐的智慧。但是實踐的智慧不只是時間管理,它是從生活領域
       中能優先考慮和選擇,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明智的承諾並實踐。
二、愛善,是道德、情感和情緒的全方位發展,包括愛善和唾棄邪惡,以及同情他人。
三、行善,是對所有情況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心採取行動。社會上的人大都知道要做對的
        事,但是無法落實;也知道什麼是好事,但是自己無法做到。因此,行動力是很重要
        的。

   什麼是善?文化差異很大,文化不同,定義各異,生活就是一種文化,但是,尊重他人是最基本的。此外,文學、宗教、藝術、哲學可發現共同價值觀--善應該是跨文化道德要求和理想,可讓個人和社會緊密結合。

   溫故而知新,古老的哲學運用於現代社會,經過調整,加上現代社會元素,任何一項事務,真誠、同理、為人設想。服務學校爲學生設想,學生的現況、未來與發展,學生所擔心的要能明白告知,求其安心,我想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也是一定要盡全力達成的。

生活加油站

在生活中發現意義,見證人類有無限潛能


 享受閱讀的樂趣,尤其是心情低落或陷於困境時 ,閱讀堅鏗有力的辭句,可以滌清思緒,也可以爲自己加油,今日閱讀,雖短短的一段話,意境深遠,面臨困境,要挑戰的是改變自己。

   我們不能忘記,即使面對絕境,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也要在生活中發現意義,見證人類潛能可以處於最佳狀態,將悲劇轉化成勝利,打破困境終至於成就。當我們不能改變這種狀況時,就像是遇到無法治癒的癌症,我們要挑戰的是改變自己。〈Ryan, Bohlin, 1999, P3〉

We must never forget that we may also find meaning in life even when confronted with a hopeless situation , when facing a fate that cannot be changed. For what then matters is to bear witness to the uniquely human potential at its best, which is to  transform a personal tragedy into a triumph, to turn one's predicament into a human achievement.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 just think of an incurable disease such as inoperable cancer-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by Kevin Ryan  Karen E. Bohlin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勇敢地迎接改變

離開熟悉的路,必然產生恐懼,必須勇敢地帶著恐懼向前走,就像放下拐杖,學習如何用自己的雙腳行走一樣,一開始難免跌跌撞撞,之後將逐漸找回自己的平衡。


  政府規劃中的十二年國教,預計2014年上路,根據報紙報導,十二年國教雜音多出現變數,不少北市的高中聽到消息紛紛叫好,表示政策定位不明朗,學生、學校無所適從,要教育部「規劃好再上路」。〈陳宣喻,2011〉北一女校長張碧娟第一時間直呼「太好了」,她質疑教育部,現在能給即將升上七年級的學生一個明確的十二年國教方案嗎?如果還沒準備好,就該暫緩。建中校長陳偉泓表示,面對異質性這麼高的學生,要怎麼施教,也在考驗老師,不確定因子眾多的政策,成功的機率能有多高?他持保留態度。

  十二年國教是教育發展必走的路徑,讓青年學子能夠人人接受十二年的「基本教育」,不強迫每個人都要入學,只是讓所有想讀書的國中生,畢業都有充分管道進入高中職五專就讀。這是現階段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德政,可以拯救國中生目前埋首於測驗卷的學習方式,把健康還給青少年。

  其實任何政策都有正反兩面的思維,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每個人的發言角色都有其本位思考與無奈,當2005年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提出時,個人服務於國立文華高中,一樣的問題,如果以校長角色回答,則考慮的變數包括教師、家長與學生,因此,上述北市校長的回應可以理解;但是教育的本質是學生,學生能夠循序發展,充足學習、發現學習樂趣,且能夠鍛鍊強健的體魄為首要,他的升學管道只要暢通,可以還給國中生一個彩色的青春期。今年七年級的學生,只要專心、安心的在學校循序漸進學習,充足基本能力,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不必經常埋首於測驗卷中。

  在吉隆坡台灣學校一年間,最欣慰的是看到國中同學,有明確的目標,直升高中部,目標是回台灣生大學,十二年國教在海外早就實施,且沒有任何雜音,就是目標明確,國中生可以依照身心靈發展與教育目標循序漸進,不用過度徬徨與焦慮,該學會的基本概念,充實豐厚的基本能力,帶著基本能力就讀高中,因有明確的目標,身心靈健康,在高中階段,同儕如手足,彼此互勉,共同努力,再最後升大學的路徑上,相互扶持,彼此加油,都可以上理想的大學,這種升學路徑就是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值得國內思考。


陳宣喻,2011。生變?高中校長紛叫好。聯合報2011年8月3日A4板

何以校長急流勇退

   八月是新學年的開始,很多學校都在迎接新校長,以台中市為例,這是改制後第一次於學年開始的校長布達典禮,人數多達64人,其中15人連任,49校由新人走馬上任;另外有23位校長退休,其中只有1位是65歲屆齡退休,55歲以下的有10位。

  在布達典禮中市長胡志強先生語重心長的說「多數校長退太早了」,這是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校長爲什麼急流勇退?是校長本身不適任?是遴選制度推波助瀾?是大環境迫使校長裹足不前?是校長沒有成就感?

  假設一,是校長不適任。在校長甄試、儲訓與遴選這套制度,一定有一個環節出現狀況,必須追本朔源,從教師-主任-校長這系列的培訓制度中,就必須培養行政EQ與耐挫力,遇到挫折時如何因應並及時調整,以降低壓力,其實,每個人性向興趣各自不同,優秀教師不一定勝任行政工作;優秀幕僚也不一定勝任首長,亦即優秀主任不一定是優秀校長,適才適所是非常重要的。

  假設二,是遴選制度推波助瀾。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十餘年來,從優點方面看,這是校園民主的一環,教師可以適度參與校務;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教師其實大多數是沉默大眾,誰來當校長,他都一樣用心教學;只有少數教師熱中校務參與〈校長遴選〉,但是少數人可能讓遴選制度變質,很多想做事的校長,想到要四處請託,找民代、比背景,美其名為溝通協調,讓很多校長裹足不前,反正我是要辦教育,到單純的校園,可以爲教育而教育,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干擾,因此資深校長往小型學校走成為趨勢,新科校長到大型學校,雖然說新人有新氣象,但是教育界就沒有倫理,甚至是沒有章法。不容否認的,經驗在辦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經驗的校長遊刃有餘,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兩岸猿聲啼不住,但是轉眼間,可讓輕舟走過萬重山,很多紛爭可以化解於無形。

  假設三,是大環境迫使校長裹足不前?社會多元,人人對教育都可以表達意見,學校也是公開的社會,校長辦學必須接受公開檢驗,但是,校長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如果另方面又有很多人要給予過度的關切,校長在依法行政與人際關係兩難中,行政單位如果沒有力挺校長因依法行政所受到的責難,形成多作多錯,不做不錯的思維,學校裹足不前,學校就會因而停滯不前。

  假設四,校長本身沒有成就感,學校要不斷推陳出新,一定要全校教師一起動起來,當然校長必須隨時激勵老師的熱情,走動管理,了解教師,如此學校才有朝氣與活力。但是,校長也是人,如果校長在辦學過程中有所失誤,則接受懲處是理所當然,假如校長默默耕耘,優秀的表現,學校不斷進步,教育行政單位也應該主動給予適度的表揚,而非在各種場合中光芒四射的校長才是優秀校長,因為口才和執行有時是兩回事,這是直得行政單位在考評校長時特別謹慎的,讓真正用心於校務的校長能得到肯定。

  鼓勵優秀校長持續耕耘教育園地,是教育行政重要課題,人才的培育不容易,適度更新會帶來活力,但是過度頻繁則穩定性不足,這都是當前教育行政該努力的。而校長本身也要能學習耐挫力與反挫力,遇到挫折沉澱反思再持續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