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二年國教議題正沸沸揚揚,十二年國教方向一定是正確的,孩子可以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發展與學習,多美好的人生發展藍圖?而十二年國教之所以引起家長恐慌,是因為資源的不平均,假如每所學校都像建中、北一女一樣優秀,那麼讀哪所學校將來的發展都一樣,都能如願升學理想的大學院校,如此,家長可以安心的讓孩子就讀住家附近的學校,按部就班的學習成長,一些國中階段特有的問題,也可迎刃而解。但是,事實如此嗎?那也未必?君不見,存在於高中端的問題,諸如:
一、能力分校問題。現階段高中入學考試,是依基測成績分發,各校招收學生的PR值在同一個級距裡,學生的學科能力均值。而每校的PR值,從最高分學校到低分群,幾乎是以等差級數分布。在高中校園不是常態社會,而是一大型的能力分校。
二、資源分配議題。資源分為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在物質資源方面,公立高中職,政府挹注經費辦學,學生可以享受豐厚的教學設施,且學生繳交學雜費低於私立高中職;在人力資源方面,公立學校教師,授課節數一定,每位教師在體能負荷方面有一定合理値;私立學校爲節省人事經費,每位教師上課鐘點都幾乎採最高標準,甚至於大量超鐘點,如此,教師在課堂上已筋疲力竭,如何備課與課後對學生做身心靈輔導?
三、教師教學議題。學生能力高低不同、性向興趣各異,則教師教學法也應有所不同。問題是,現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課程講授完畢,學生是否充分學習,則是學生個人的問題,如果有些地方尚無法釐清,則只好求救於坊間補習班,補習班如此興盛,此為箇中原因。也就是,教師的教學熱誠,陪學生一起成長的熱情不見了,老師有課到校,無課離校,學生有問題,只有自求多福。
除了這些問題,學生評量也一直爲人所詬病,有些人認為,考試的次數愈多,學生的學習壓力愈大,所以減少學習方式的方式就是減少考試次數。其實,就考試和學習壓力的關係而言,學習壓力並非決定於考試次數而是決定於考試的成果,與考試的結果如何使用?這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後果,短期後果包括面子、自尊、獎懲、學期成績和父母面子;中期後果包括升學機會與滿意度;長期後果包括就業機會與人生發展,而且這些是因果相連的,如果未來成功的機率很低,學生壓力當然時時存在。
減低不當學習壓力的根本辦法,絕對不是減少考試制度,相反的,必須思考如何以評量考試來帶動學生學習,小範圍考試,可以測知學生學習成就,熟練每個概念,才能向上延伸學習,新的概念是奠基在舊經驗之上,所以「以小範圍的評量」,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充分學習,可增加學生成功的機會,帶動學習的興趣。
其實,學校和教室是一個倫理社群,教師是培養和支持學生特質的關鍵。教師尊重學生嗎?學生相互尊重嗎?教室規則和教師期望公平嗎?是否公平執行?教師的喜好如何?例如「如何做對的事等倫理問題」,在教室中有充分討論嗎?身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到謙恭、禮貌和友誼,這些規則不可能單純從學生身上得到承諾,必須藉由學校社群指引學生,培養倫理和人際關係。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在短期內一定有某些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如果以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來看待十二年國教,這是一個爲生民立命的偉大志業,國中教育的目標已簡化成為升學高中的今日,爲了讓青少年有一個正常成長的階段,應該解構現階段國中學習方式,還給青少年一個「學業、品格、健康」並存的青春期,培養健全體魄,為人生奠立最大發展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