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2016.01.29
 

編織想像的邏輯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很愛打扮的國王,經常都要穿新衣裳,但城中的設計師都沒能夠滿足他。有一天,城裡來了兩個騙子,他們自稱是最棒的織工和裁縫,並對國王保證他們能織出最美麗與奇特的布料並將它做成衣裳。這種布,凡是愚蠢和不稱職的人都看不見。國王聘用了他們,兩個騙子也在空空如也的織機上忙碌起來。不久,國王派出大臣視察衣服的製作情況。大臣們見自己什麼也沒看到而害怕起來,紛紛向國王欺騙說自己看到了極其美妙的布料。最後當騙子們向國王獻上根本不存在的「衣服」時,國王雖然甚麼也沒看見,但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聰明,所以便依騙子的指示「穿上」了這件衣裳。後來更穿著這件衣裳出巡,結果被天真的小孩揭穿了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而淪為國人的笑炳。

 

  重讀國王的新衣故事,知道原來這故事始於14世紀的西班牙,在1837年由安徒生改編,情節中有兩個重點和原來的不同,其一為看不見布料的人,由私生子改為愚蠢的人;其二為揭發國王沒穿衣服的人由非洲人改為天真的小孩。這兩個改變看似微小,其實經歷了五個世紀,社會氛圍與價值都有著劇變,從作家的筆觸更可感受深刻。

  天真小孩代表的是童言無忌,陳述真相,根本不理會國王的權勢,說就對了。非洲人展現的是草莽直率,敢言與糾正錯誤的氣概。不論是天真率直或敢言直率,在當今社會上還真少了一些,社會上的紛擾,如果開口會讓那些緊閉嘴唇的人焦慮,很多人選擇閉口,因為「不識大體」的聲浪四方撲來,有時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而當眾人喧鬧時,要能敢於不作聲,展現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器識,需要定力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當今媒體傳播的社會風氣是非黑即白,非同黨則撻伐,很多事情都是二分法,讓社會集體焦慮,看見一件事情,無法看清真實情況,只跟著大家起鬨,看見前面的狗吠,便跟著吠,很難從事件的始末,將所見、所聞、所思,經由自己獨立印證,就像是國王新衣的童話故事,沒有人敢於說出真相,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否則就被打成異類。

  柏拉圖說:人是一種追求意義的動物。不論做甚麼事都有其背後的動機,為什麼這樣做?因動機不同結果就有很大的差異。故事中的國王、大臣、織工、群眾、非洲人、小孩,每個人都表現出他的生命意義,如何確保童貞追求真理,做對的事,是需要自我奮進。依價值抉擇其實很簡單,沒有甚麼深奧的道理。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2016.01.28
 
 
 
 
 

打開心靈 打開視野

open your mind open your eyes

  聯發科技董事長日前呼籲青年學子「少臉書多讀書」,才能擁抱組織化智慧。此有如暮鼓晨鐘,臉書的流傳,很多有趣、即時消息在臉書上立即點閱,讓人享受到「包打聽與即時通」的樂趣。每次朋友見面,常常以:你最近如何開始,對方也說,你怎麼知道?回答說從Facebook看到的。因為話題的貼近,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作為social 好像不錯,但是長此以往,看Facebook成為每天必做的功課,尤其是臨睡前總希望得知「天下事」而忙於滑臉書。有人傳來一幅漫畫,前人臥床吸鴉片,今人臥床滑臉書,看來有些膽戰心驚,好一幅警示漫畫,智慧型手機之方便,讓人機不離手,也讓人消蝕許多光陰,或許真正需要深刻檢討與自我約束。

  臉書上按讚是現在人的功課,臉書社群盛行,不少青年學子在「臉海」浮沉,看到聯發科技董事長呼籲學子少看臉書、多看書,捨棄片段、準確度不足的資訊,擁抱組織化的智慧,讓我對自我的一個警醒,身為教育人員,常常告訴學生應該培養思考能力,並抱持懷疑態度,有智慧地做好時間分配;但是身陷科技洪流,把時間用於科技產品,迅速傳播訊息也接收訊息,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少的養分;深究探討,網路資訊多元豐富,有即時效用,以看新聞的態度則可,如果成為生活中的大部分,則嫌表象;閱讀紙本,反覆反芻深思,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累積之後才能轉變成為智慧。

  台灣科技產業的發達,來自於科學教育的落實與扎根,科學為國力的根源,有足夠優秀的科技人才,才能有卓越的產業,台灣在教育上追求創業創新,需加強科技教育,培養科技人才,回歸原點還是教育,教育的方向,教育之舵將台灣帶往何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找到對的方向,才能達到目的地。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現代人說終生學習,不論如何「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持續前進,多讀書、多思考、涵養自己仍是自我精進的不二法門。學習可以打開心靈,更可以開拓視野,才能夠幫助他人。Open your mind, open your eyes, and help others.助人是人生至高無上的境界,每一次看到巨星殞落,叱吒風雲人物和平民百姓差異如何?在風光、眾人憑弔之際終須歸於塵土,唯一不同者,端視其是否留下典範,典範之可貴在於是否影響他人,找到屬於自己對的方向並分享他人,如此人生經驗即是可貴的。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2016.01.25
 
 
 

 

教育決策應為全民大計

  有人認為考試使得教育變得很僵硬,學生因為準備考試而失去了創造力,所以最好的入學方式是免試入學。全面免試真的可行嗎?

  十二年國教強調免試入學。有趣的是,所謂免試,其實是要考試的,而且考得比過去還要難。這悖離十二年國教的原意,如果恢復以基測試題難易度的考試,真正學會基本學科,也具備基本能力,如此可降低孩子上補習班,鑽研深奧題目,達到真正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

  全面免試的執行辦法是就近入學。對於家住在第一志願學校附近的家長而言,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可是台灣教育資源嚴重分布不均,有些地區只有高中,有些地區只有高職,有些地區根本沒有高中、職校;還有台灣人口分布已集中於都會地區,都會區的孩子因為就近入學,可以進到他們要想進的學校;但是鄉下地區的孩子,有些資質好又用功的孩子,如果經過考試,是可以進入他們想進的學校,一旦免試入學,則進不了們想進的學校。

  就近入學有其崇高與理想性,前提是每個地區的學校資源、教學成效一樣好,進入哪所學校都能夠得到相同的學習機會,尤其是城鄉差距應先彌平,因為鄉下孩子或因家境,使他們一定要就近入學,住家附近的社區高中也都有很好的資源,這些孩子就進入學,得到的資源是一樣的。

  學測在冰凍的時刻進行,這是台灣最嚴寒的冬天,但是看到學測作文「我看歪腰郵筒」,真是讓人莞爾,彎腰郵筒在上次颱風強風勁雨中歪了身子,當時萌翻了社會,有多少人前往拍照留念,也引起了遷移與否的討論,此次學測入題更是增添一筆。「彎腰郵筒」如何吟詠?如何把自己融入其中,相信有很多的巧思趣談,考試領導教學,近年來教學趨勢環繞在「自我」氛圍中,自我生活經驗與感悟,是考試中最樂見的作品。

  教育教導孩子要愛自己,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這原本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但是如果沒有形塑孩子人生格局,農工之子恆為農,沒有翻轉與流動的企圖心,階級世襲,或許是在上位者的領導策略,讓生民百姓生命氣度侷限,如何翻轉人生?或許這正是階級複製的原動力,每個人都在框架內追求小確幸,何來鴻鵠之志?還有誰追求國家社會之永恆?君不見每次選舉,一批人換另一批人,其結果只是讓在位者品嘗權力的果實,百姓的生計反成為王老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是該喚醒的時刻,但是換來的仍是那批優渥的下一代,如此怎能提出真正符合全島民需要的國計民生?

  教育應有鴻鵠之計,教導孩子立下鴻鵠之志,從小願為改變自己、改造社會立下宏願,然後努力以赴。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2016.01.21
 

歲末祝禱與新年期許

  在結業典禮中和孩子們談到新年的希望,根據國語日報辦理的「國小學童票選2016年薪希望」意見調查發現,高達77%的兒童希望學業進步,60%兒童希望學會時間管理,將近53%的兒童希望人緣更好,第四名之後依序為情緒管理、自我健康管理,及學會一項新才藝。從這些資料中顯示,孩子的新年新希望很貼近日常生活想像和實際年齡需求。

  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很多新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希望會有所改變。儘管希望隨著時間而更移,每個階段都展現出想像與憧憬,一個階段的實現才能走入下一個階段。

  在校園裡,尤其是國民教育階段的兒童,學業的學習非常重要,雖然我們不必在乎孩子一次考試的成績,但是孩子學習成效的累積與增進卻是下一個階段學習的基石。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很多,除了個人的資質之外,師長的關懷期待、個人的資質與動機、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同儕互動與相處、時間管理等都是重要的一環。

  研究發現孩子希望「學業進步」,希望能在小學階段奠立良好的學習基礎,以利於後續學習與發展,傾聽孩子自發的聲音,幫助孩子實現希望責無旁貸,身為教育人員,該設計規畫學習情境是積極熱忱,多接觸孩子,多研究教材教法,以創新變化的教學啟發孩子學習的熱望;當孩子學習失敗時,設法拉孩子一把,孩子會更有成就,就更樂於學習。

  校務會議上,馬會長提出學校教學的二個重點就是:分析資訊與消化資訊的能力和犯錯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長提到最近社會氛圍,青少年不知如何分辨和判斷資訊的真偽,易被鼓動而不自知,形成為盲目跟進與躁進;此外談到本校一個畢業生,進入NEW YORK UNIVERSITY後因為在寢室裡和同學相處生活,眼見Roommate 一些行為而不知如何處理,萌生輟學離校的念頭,最後其家人赴美陪伴二個月才漸漸適應的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孩子在校園裡因被保護得太周到,沒有學習到面臨挫折時如何處遇的能力,萌生的困擾,因此呼籲學校重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面臨困境時,如何面對,如何處理?都希望學校能加強培養。

  新年伊始的時刻,台灣社會有很大的變動,不論如何,當家作主應有魄力與擔當,承擔責任,為成果歡呼,當失誤時也要勇於承擔,才能得到全民的敬重,國家社會如此,任何組織亦同,否則別人表面的恭維亦難掩其對真相了解後的不以為然。為人真的很難,強弩之末,看似光彩,誰知當燈火闌珊處其內心深處又是另外境地。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2016.01.15
 
 
 

幼兒期是培養閱讀的黃金期

  翻轉偏鄉教育,書香到偏鄉,是常常看到的報導,多少人發揮愛心,多少經典書籍送至偏鄉,但是偏鄉閱讀成效如何?值得持續追蹤。

  神經科學家從大腦中看到了閱讀對孩子智慧啟發的重要性,語言的媒介力量超乎我們過去的認識,但是越是需要閱讀的地方越是無法推動閱讀,因為偏鄉家長本身為了生活,忙於生計無暇讀書說故事給孩子聽,偏鄉的父母下山去城裡工作,隔代教養的老人家不識字的問題,都是極為棘手的問題。

  看到這篇「翻轉偏鄉 不一樣的親子共讀」文章,心裡悸動不已,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可以借鏡一番。國外的研究者發現幼兒必須接種疫苗,所以醫生護士一定會接觸到孩子,醫生的話最有權威,所以就要求醫生跟阿嬤說:「疫苗使你孫子不生病,這袋書使你孫子變聰明,你要拿回去給你孫子看,這書是布做的,不會破,讓他玩沒有關係。書中只有圖片沒有文字,所以不要怕自己不認得字,你就看圖編故事給你孫子聽,隨你怎麼編都可以,但是要跟他說話。下一次來打疫苗時,我會換更適合你孫子年齡的書給你」。(2016.01.15洪蘭)

  在台灣很多時候社會把偏鄉的教育責任全推到學校老師身上,習慣把閱讀的責任推給老師,孩子到學校上學,老師就是要教孩子閱讀,殊不知孩子閱讀的習慣,幼兒期即開始形成,等到上小學已耽誤孩子大腦認知的發展,此時才開始已經有點慢了。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芬蘭、西班牙、美國等研究團隊的成員去到非洲和亞馬遜河流域的部落,借用衛生所小兒科醫生和護士的力量來推動閱讀,發現這樣做非常有效,因為老人家在講故事時,免不了把自己的經驗編進去,部落孩子最需要的是生活的經驗,先人的智慧在沒有文字的部落尤其珍貴,當孩子有了心理詞彙後,文字的閱讀就容易上手了。

  推動閱讀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幼兒打預防針時同時推展閱讀,多麼棒的點子,透過衛生所,定期發適合各個年齡層看的書,給家長帶回去講故事給孩子聽,幼稚園老師也每天講故事給孩子聽,看到孩子聚精會神的在聽時,幾乎可以感覺到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好像鑰匙一樣打開孩子心中的門,讓他的想像力翱翔。

  因此,母親如果每天為孩子講故事,孩子喜歡聽故事,就會喜歡閱讀,偏遠地區應該加強幼兒教育,提升幼稚園師資待遇,也提升幼稚園教師水準,讓偏鄉的孩子從幼兒開始即可以接受閱讀啟蒙教育,經過長期耕耘後,翻轉偏鄉教育才能真正見到成效。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2016.01.14
 
 
 
 

質樸的力量

生命的哲學:低調熱忱 熱情有禮 質樸堅定

  每當看到台北繁華的景象,百公司、餐廳門前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一幅欣欣向榮的榮景展現眼前,誰說經濟不景氣?翻開報紙映入眼簾的又常常是孤獨街友、阿嬤與孫子在寒風中佇佇前行的報導,兩相對照,令人思索治理的真諦,掌權者如何幫助弱勢成長,應是治理重要的指標,施放煙火燦爛奪目,掌燈難啊!治理的兩難,難在於平衡,如何讓都會區的人能夠低調而有熱忱,熱情又有禮貌,由內而外散發的的氣質、樣貌、言行舉止、服務精神,個個都能表裡如一,真心關懷,熱心公益,真正做到關懷他人。

  表裡如一無法用訓練、言語或包裝來強化,而是內在質樸堅定、深入DNA才能產生的強大力量,日前聽一場演講,演講者沒有準備power point,沒有華麗的詞藻或圖表堆砌,初始覺得少了甚麼,但是從每句平實的語詞中,感受到每一個價值都奠基在實務上,做到純樸、簡單,而且回歸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卻非常鞭辟入裡,也讓人產生追隨意念。

  在校園裡,每逢慶典都會頒發資深服務人員的獎勵,許多人是一畢業就加入這所學校,像一張白紙一樣,進入這所獨特的社會大學。他們不但在校園裡學工作、專業,也學做人處事,學習在工作中實踐倫理與責任,並且培養一致的「氣質」。有人重視感恩、孝順,有人重視創新變革,不論核心價值為何,要如何做到到位,裁示價值之所在。慷慨激昂的宣示,華麗的鼓動,接下來呢?打從內心的關懷,彼此的問候、問好,在需要時適時給予協助,這些都能都可以讓彼此開心,這是熱情的原動力。如果每天笑著跟人問好,能讓對方有好心情,自己也會很開心,由衷期待並把握這樣的機會,養成服務的熱情,發自內心地這麼做,並且引以為樂、為傲。

  「問好」這一個動作,一個始終如一的堅持與簡單的小動作,背後蘊涵的文化張力,勝過更多外在物質的華麗堆砌。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深入周延且恆久如一的哲學,但是言行低調、謙虛,待人也很客氣、誠懇,完全展現出樸實寬厚的內蘊,這種特質不僅是台灣社會當前所需,更是一生的志業,常言道路遙知馬力,不在打高空或高聲炫耀,更不是華麗的鋪陳,而是腳踏實地,萬事皆有所本的精神。

 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本意是指文章的形式與文章的內容。「質勝文則野」只重文章的內容而忽視形式,就沒有文采,文章會粗俗空洞,不生動不感人。「文勝質則史」是說只重文章而忽視內容,就只有華麗詞藻內容空虛浮乏。只有文質並茂,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才是文章的最高境界。引申談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如果他的品質勝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品質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品質配合恰當,才是君子。「文勝質則史」古有明訓,文飾超過本質則顯得虛浮,更難以持久。做人、經營管理、國家治理都是如此。持續的質樸的力量,才能帶來永續且欣欣向榮的未來。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2016.01.07
 
 
 

如何增進自信

  在教學上,老師常常鼓勵、教導孩子要接受挑戰,建立自信心,接受自己會犯錯,犯錯時深自反省,給自己一個鼓舞,站起來,繼續努力,從過程中認識自己。自信是甚麼(What is confidence)?相信自己的價值、能力,也就是培養自尊心,當擁有能力時心態就會比較樂觀,心中充滿正向力量,就能勇於迎接挑戰,實現理想,這就是自信。

  當我們面臨一項艱鉅的挑戰,面臨失敗的可能,常聽到這一個建議:對自己要有信心(Be more confident)。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是: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If only it were that simple) 。自信從哪裡來 (Where does confidence even come from) ?有幾個因素影響自信,首先是先天因素(What you’re born with),像是基因會左右大腦神經化學物質的平衡。其次是他人對待你的方式(How you're treated),像是生活中的同儕壓力。第三是自己所做的各種決定,你所能做的自我控制、選擇、面對危機、挑戰與挫折。這些因素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個人決定對自信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何建立自信(How cultivate our own confidence)?以下三個秘訣可以增進自信。

  一、快速補充自信(A quick fix)。有些小技巧可以立即建立自信,當面臨艱鉅任務時,先想像成功的畫面,可以提升正面能量,也可以擺出勝利的姿勢,為自己加油打氣。像是選手出賽前的信心喊話,通常能帶動氣勢,持續前進。

  二、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Believe in your ability to improve)。如果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的改變,不妨想想能力是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的,身體是鍛鍊出來的。這想法很重要,讓我們面對挫折時態度會因而改變。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相信努力就可以進步,勇於挑戰就成了自我成長的好機會。

  三、從失敗中學習(Practice failure)。當你失敗時面對它,再接再厲。哈利波特作者羅琳被退稿十二次後,才找到出版社願意出版。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也是經過無數次的修正。

  遇到失敗挫折卻不放棄的人,比較有能力面對打擊與挑戰,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也可能犯下錯誤,克服問題,給自己一些鼓勵,然後繼續努力,過程中的那份感受,就是自信。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2016.01.06
 
 

學語文用左腦

 

前言

  我與美國、以色列、西班牙共十八名研究者組成跨國團隊,歷時四年證實,漢語、英語、希伯來語及西班牙語四種語言,閱讀、聽音辨字都是靠左腦運作。推翻過去認為中文閱讀學習主要靠右腦,英文閱讀則是靠左腦的迷思。跨國團隊四年來找八十四名大學生受試,透過核磁共振腦造影技術,替大腦拍照,出來的腦造影顯示,不論哪種語言,受試者以聽覺、視覺辨識字詞時的形音義轉換,在左腦功能運作都非常一致,沒有過去以為的左、右腦之分。

  20151215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報告,201616日各家報紙報導紛紛報導,由中央研究院士曾志朗、中大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長吳嫻、陽明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郭文瑞、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副教授李俊仁等人組成的團隊,分享跨國、跨語文的腦造影研究。推翻「中文是象形文,大腦圖像處理能力在右腦,因此推論學中文用右腦;英文是拼音文字,則在左腦處理」的說法,此次研究是首次針對四種語言、以同樣實驗程序進行跨國腦造影比較,也是國內少見跨校、跨國、跨領域整合的成功實例。研究團隊針對四種語言研究,發現學習四種語言時,「大腦活化情形幾乎都在左腦」的研究報告。研究證實,不管是哪種文字系統,只要具備閱讀能力,都會活化到左腦的「閱讀區」。

跨語言研究破迷思 中英文學習都在左腦

  過去常認為中文學習用右腦,英文學習用左腦,但根據跨語言研究顯示,人類語言的閱讀和書寫運作都在左腦,且口語和閱讀也存在一定相關性。研究者分別表示:

  曾志朗院士表示,1861年時,法國神經學家兼外科醫生布羅卡(Broca)針對失語症患者進行研究與治療時,發現人類的語言運作是在左腦,研究團隊針對台灣、美國、以色列和西班牙等4國的研究者,以中文、英語、希伯來文和西班牙語進行腦造影研究,證實人類語文閱讀和書寫運作都在左腦。

  李俊仁教授表示,過去傳統想法認為中文是象形文字,由於大腦的圖像處理能力在右腦,因此推論中文處理是在右腦,英文是拼音文字,則在左腦處理,但團隊針對4種不同語言研究,發現4種語言在聽覺或視覺的詞彙處理上,在大腦活化情形幾乎一樣,也就是不管何種語言的運作都在左腦。他又指出,傳統上大家認為中文在口語和閱讀存在差異,但研究發現,口語和閱讀其實仍存在相關性,若是注音符號沒學好,也可能造成以後的閱讀障礙,因此未來在推動閱讀教育時,也可以加入口語方面的教學,讓其相輔相成。

  過去認為中文具圖像特質,主張中文是「象形」文字,中文閱讀被視為是將圖像與意義連結、靠處理視覺空間能力的右腦完成;而英文是拼音文字,透過拼音連結意義,使用的是左腦;兩者有很大差異。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同一個人中文沒有閱讀障礙,但英文卻可能有閱讀障礙。

  吳嫻所長指出從研究可發現,各種不同語言的母語在大腦使用情形很類似,但,若是第二外語,大腦使用情形可能就有不同,根據初步研究,第二外語可能因學習年紀、學習方法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越小開始學外語,或生活化學外語,可能和母語交融的越好,越晚學兩者可能越像獨立系統。她說雙語交融程度高,未必等於兩種語言表現好,很多家長希望不要輸在起跑點,但不少研究也顯示,學齡前兒童接觸過多語言刺激,會產生困惑,因此還是要在適性、自然的環境下學習,且兒童大腦學習總量是固定的,學雙語和只學中文的孩子相比,學到的詞彙量也會有差異。

  坊間常說靠圖像學中文,很多外國人學中文也都靠圖像記憶,但並非所有中文字詞都可以這樣記、死背不見得對閱讀有幫助。「字音」也是重要學習線索,未來更適合的中文教學方法,應該適度連結字形和語音。

過多語言刺激 讓孩子忙又茫

  不少家長認為讓孩子愈早接觸英語就學得愈好。但吳嫻所長表示,愈早學雙語,第二外語的學習機制確實愈接近母語,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比較好,「過多語言刺激,反而會造成孩子困惑。」各種語言閱讀使用的大腦機制接近已獲證實,但「母語」和「第二外語」的學習機制是否相同,學界還在釐清。現有研究已知,若接觸第二外語的時間愈早,與母語使用到的大腦區域會愈接近;愈晚學,大腦則會有另一種運作機制。但何者學習效果較好未有定論。

  很多家長堅信「語言要從小培養」。吳嫻說,從小開始學第二外語,確實交融程度較高,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較好。孩子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吸收的學習總量固定,若非家庭環境有自然接觸雙語的機會,要求孩子透過補習提早接觸,雖學得語言種類較多,但同時學中、英文者,語言能力可能不如只專注學單一語言的學生;得花較長時間才能把兩種語言都學好。

閱讀語文都是用左腦


  一般認為閱讀英文用左腦、閱讀中文用右腦,但其實這是迷思。由台灣、美國、以色列及西班牙等418個學者,歷經4年,以漢語(中文)、英語、希伯來語和西班牙語等進行跨語文比較研究顯示,閱讀這4種語文都是用左腦。


 

 




 
 

2016.01.05

怎樣才能成功

 

  聆聽TED 演講,Richard St. John 談成功的八個秘訣(8 Secrets of Success),道理非常簡單,其實也是老生常談,如果能認真執行,應該非常管用。

  他談到在一次他前往TED演講的旅途中,坐在他隔壁的是一位高中女生,在聊天時突然問他這麼一個問題" What leads to Success"(怎樣才能成功)。他當時覺得非常慚愧,他無法給她一個好的答案。當他下了飛機,到了TED會場,看到了這地方聚集這麼多成功的人士,他興起了「何不問問這些人的意見」?問問他們成功的秘訣,然後再告訴孩子們。因此他歷經了七年,前後訪問了500多人,得到了下列八個秘訣。

1. Passion 熱情

   熱情是我的動力 I’m driven by my passion.(汽車設計師費曼. 湯瑪斯說),我工作是因為我熱愛,而不是為了利益;如果不是為了熱情,我可以付錢請別人做我的工作。

2. Work 努力

   任何事都不輕鬆,都需努力以赴,但是從工作中可以得到許多樂趣。

3. Good 做好(成為高手)

   要成功要先設立目標,然後讓自己成為箇中翹楚,一切沒有捷徑,只有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4. Focus 專注

   成功沒有捷徑,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直到成功。(Follow one course until success.)

5. Push 奮進

   對自己嚴格一點(嚴以律己),每天都要鍛鍊自己的體能和心智,克服害羞和自我懷疑,天天都應有所突破。(You’ve got to push, push, push)

6. Serve服務

   我有幸成為教育人員為學生服務,有位學生說他想成為富翁,我告訴他:可以。不過你不能只服務自己,必須為別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富有。

7. Idea 想法

   創意靈感的產生沒有捷徑,想法的產生有幾個要素,就是下列這些簡單的事:

Listen

Observe

Be Curious

Ask Question

Problem Solve

Make Connection

8. Persist毅力

   有毅力才會成功,即使失敗也要有毅力撐過去,要有毅力撐過不好的事(CRAP)

Criticism 批評

Rejection 拒絕

Assholes 垃圾

Pressure 壓力

   這八點就是邁向成功之道,新年伊始,重新審視也以此為自己添加柴火。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2016.01.05
 
 

競爭與品質

大地藏無盡 勤勞資有生 念哉斯意厚 努力事春耕

  新年伊始,台灣社會瀰漫在選舉氛圍,雖然成敗已了然,但是打開電視仍充斥「名嘴」之言論,或許名嘴之說也就是台灣亂源與衰敗的原因之一。

  姑且不論大選如何,身為教育人體驗勤勞茲有生與努力是春耕的精神,關心教育事,首先是競爭問題:教育應該讓孩子在良性競爭下,了解競爭參與競爭;但是台灣教育制度,在大學端,廣設大學政策,現在已呈現出疲累現象,大學畢業可能失業,勉強就業也是低薪一族,造成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當初廣設大學是希望減少青年學生升學壓力,消除擠大學窄門的競爭,結果是大學學歷品質崩壞,虛度四年青春,換取一張無用的文憑。

  其次是大學畢業生創業問題,為了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各大學又開始鼓勵學生創業,學生投入創業,當老闆的人增加,提升就業率,也讓各大學美化畢業生就業指標數字。但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其創業能創造多少產值,或是他的成功率是多少,學校應深入追蹤檢驗,因為大學畢業生創業,其企業存在的問題很多,進入門檻低、獲利能力低、不易持續創新、國際競爭力低等問題,導致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急遽崩壞,這些都環環相扣,讓台灣低薪問題與產業環境雪上加霜。

  第三,學校資源有效利用與贏的策略。政府鼓吹優質學校,優質學校一直都是每所學校的辦學目標,從學生入學開始,不論在行政管理、課程設計、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資源等等,形成一個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也是學校辦學成果指標。其實,學校辦學成效誰最清楚?教師、家長、學生(尤其是中等以上學校)都非常明白,每所學校各具特色,高中以上學校是能力分校,資質不同的孩子分布在不同學校,但是行政單位一聲令下要大家忙著撰寫paper,以博取優質學校聲譽,校校優質等同校校不優質。因為每所學校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沒有一所學校的每一個項目都有絕對競爭力,不可能甚麼都做,因此各校思考的是在競爭的氛圍中,學校針對學生特質強化發展項目,在哪些領域、哪個學程、哪個社團投入資源,才能讓學校展現出真正的競爭力。

  第四,行動載具數位學習問題。當代年輕人是數位原生代,在資訊、網路充斥的環境中長大,根據報導台灣學生低頭滑手機上網,平均每天四小時。年輕人常喊課業壓力重,忙得沒時間與家人溝通,卻有長達四小時的時間上網、滑手機。如何讓年輕人利用網路、數位學習互動學習,將網路運用於課前的預習、課堂的討論,以及課後的檢討。學生在課前有足夠的準備,在課堂有勇氣來參與討論與分享,課後有足夠的時間檢討、回饋。這些都需要教師花更多時間做教學準備,才能在課堂引導學生討論分享。

  教育重視的是歷程,在歷程中學會的能力才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重視學習歷程中每一次的進步,才能匯聚成為真正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