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2016.02.19
 
 

讓想像在創作中馳騁

  小學國語教材,提到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作品-最後一片葉子,從作品中捕捉不同人生樣貌,也雕刻人性光輝,透徹寫出人性中蘊含的仁慈慷慨,揣摩友情的真摯關懷,深層的溫暖與哀傷,讓生命找到新的動力,交織出美好的結局。

  閱讀的可愛與可貴在於將情感投射至內容中,彷彿自己是故事中的主角,跟著歡笑與哀愁,同喜與同悲,也探索世界之浩瀚與未知,年輕時閱讀瓊瑤小說是如此震攝,也憧憬美麗與美好的愛情,及至年歲漸長,慢慢從憧憬中拉回現實,生活雖然平淡,但是就像啜飲一口清泉芳香甘甜。

今日重讀最後一片葉子,與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芸芸眾生同遊,不知不覺進入故事場域,看著故事中主角綻放人性的光芒,也感染一絲淡淡憂傷。

  「五…四…」樹葉抵擋不過風雨,「三…二…」一片一片飄落。畫家喬喬生了病,失去求生意識。她看著窗外的葉子,倒數自己的生命。窗外的奇蹟,卻扭轉了喬喬的病情……

  大家都不知道,他在狂風驟雨的深夜出去做什麼。但是我知道,你也應該知道。他在最後一片葉子掉落以後,為了你,冒著大風雨出門,爬上高高的梯子,在磚牆上畫了那一片永不掉落的葉子!你還記得吧,他一直想畫一幅傑作,現在真的完成了。只是誰也想不到,這幅傑作卻是畫在鄰家的磚牆上!

  小說創作,是作者性靈的呈現,而小說創作需要主題、層次、演繹等章法,人物的朔造,人性的呈現、情節的鋪陳,運用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場景,分析故事角色個性、特質,循著這軌跡方向,應可試著模仿寫作,或許這是在人生軌道中可以嘗試的新方向。

  以最後一片葉子為藍圖,定下這星期的作業,尋找創作主題,我想應該給自己的是設定主題、位主角個性定調,人物設定在四人,按照鳳頭、豬肚、豹尾的結構,為主角打造故事架構,安排事件,或溫馨或衝突,從中間創造感動。

  當然寫作技巧是需要經過雕琢的,先有故事架構,鋪陳時空,演繹事件,繽紛多彩,結尾有力道,以鳳頭、豬肚,豹尾為目標,時時鍛鍊吧。「鳳頭」開頭,小但是五彩繽紛。「豬肚」中間要飽滿,要充實。「豹尾」要簡短有力,不需很多文字,但力度要大,好像是豹子的尾巴,抽起來很有力道。知道理論,有著渴望,接下來是如何鞭策自己。

 

附錄:最後一片葉子 原文

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社區裡,街道仿佛發了狂似的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有時就和自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次一個畫家發現這條街的一個可貴之處。要是有個收賬的,來這條街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他准會在轉得暈頭轉向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一毛錢也沒收到。

所以,不久之後不少畫家就到這個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來了。他們逛來逛去,尋求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三角牆、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後,他們又從第六街買來一些鑞杯子和一兩隻烘鍋,組成了一個“藝術區”。

蘇艾和瓊茜在一座矮墩墩的的三層樓磚屋的頂樓設立了她們的畫室。“瓊茜”是瓊安娜的昵稱。她倆一個來自緬因州,一個是加利福尼亞州人。她們是在德爾蒙戈飯館吃客飯時碰到的,彼此一談,發現她們對藝術、飲食、衣著的口味十分相投,結果便聯合租下了那間畫室。

那是5月裡的事。到了11月,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悄悄地遊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裡碰一下那裡碰一下。在廣場東頭,這個破壞者明目張膽地踏著大步,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可是在迷宮一樣、狹窄而鋪滿青苔的“胡同”裡,他的步伐就慢了下來。

肺炎先生不是一個你們心目中行俠仗義的老紳士。一個身子單薄,被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風刮得沒有血色的弱女子,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有著紅拳頭的、呼吸急促的老傢伙打擊的對象。然而,瓊茜卻遭到了打擊;她躺在一張油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凝望著小小的荷蘭式玻璃窗外對面磚房的空牆。

一天早晨,那個忙碌的醫生揚了揚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蘇艾叫到外邊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說,一面把體溫表裡的水銀甩下去,“這一成希望在於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們不想活,情願照顧殯儀館的生意,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你的這位小姐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她有什麼心事嗎?”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去畫那不勒斯海灣。”蘇艾說。

“繪畫?——別瞎扯了!她心裡有沒有值得想兩次的事情。比如說,[1]  男人?”

“男人?”蘇艾像吹口琴似的扯著嗓子說,“男人難道值得... ...不,醫生,沒有這樣的事。”

“能達到的全部力量去治療她。可要是我的病人開始算計會有多少輛馬車送她出喪,我就得把治療的效果減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讓她對冬季大衣袖子的時新式樣感到興趣而提出一兩個問題,那我可以向你保證把醫好她的機會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醫生走後,蘇艾走進工作室裡,把一條日本餐巾哭成一團濕。後來她手裡拿著畫板,裝做精神抖擻的樣子走進瓊茜的屋子,嘴裡吹著爵士音樂調子。

瓊西躺著,臉朝著視窗,被子底下的身體紋絲不動。蘇艾以為她睡著了,趕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畫板,開始給雜誌裡的故事畫一張鋼筆插圖。年輕的畫家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誌裡的故事畫插圖,而這些故事又是年輕的作家為了鋪平通向文學的道路而不得不寫的。

蘇艾正在給故事主人公,一個愛達荷州牧人的身上,畫上一條馬匹展覽會穿的時髦馬褲和一片單眼鏡時,忽然聽到一個重複了幾次的低微的聲音。她快步走到床邊。

瓊茜的眼睛睜得很大。她望著窗外,數著……倒過來數。

“十二,”她數道,歇了一會又說,“十一”,然後是“十”,和“九”,接著幾乎同時數著“八”和“七”。

蘇艾關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兒有什麼可數的呢?只見一個空蕩陰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還有一所磚房的空牆。一棵老極了的常春藤,枯萎的根糾結在一塊,枝幹攀在磚牆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幾乎只有光禿的枝條還纏附在剝落的磚塊上。

“什麼,親愛的?”蘇艾問道。

“六,”瓊茜幾乎用耳語低聲說道,“它們現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還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數得頭都疼了。但是現在好數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麼,親愛的。告訴你的蘇艾。”

“葉子。常春藤上的。等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也就該去了。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難道醫生沒有告訴你?”

“喲,我從來沒聽過這麼荒唐的話,”蘇艾滿不在乎地說,“那些破常春藤葉子同你的病有什麼相干?你以前不是很喜歡這棵樹嗎?得啦,你這個淘氣的姑娘。不要說傻話了。瞧,醫生今天早晨還告訴我,說你迅速痊癒的機會是,讓我想想他是怎麼說的---他說你好的幾率有十比一!噢,那簡直和我們在紐約坐電車或者走過一座新樓房的把握一樣大。喝點湯吧,讓蘇艾去畫她的畫,好把它賣給編輯先生,換了錢來給她的病孩子買點紅葡萄酒,再買些豬排給自己解解饞。”

“你不用買酒了,”瓊茜的眼睛直盯著窗外說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湯。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著看那最後一片葉子掉下去。然後我也要去了。”

“瓊茜,親愛的,”蘇艾俯著身子對她說,“等我畫完行嗎?明天我一定得交出這些插圖。我需要光線,否則我就拉下窗簾了。”

“你就不能到另一間屋子裡去畫嗎?”瓊茜冷冷地問道。

“我要在這兒陪你,和你在一起,”蘇艾說,“再說,我不喜歡你老是盯著那些葉子看。”

“你一畫完就叫我,”瓊茜說著,便閉上了眼睛。她臉色蒼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橫倒在地上的雕像。“因為我想看那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

“你爭取睡一會兒,”蘇艾說道,“我得下樓把貝爾曼叫上來,給我當那個隱居的老礦工的模特兒。我一會兒就會回來的。你不要動,等我回來。”

老貝爾曼是住在她們這座樓房底層的一個畫家。他年過60,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鬍子,這鬍子長在一個像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的頭顱上,又鬈曲地飄拂在小鬼似的身軀上。貝爾曼是個失敗的畫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畫筆,還遠沒有摸著藝術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說就要畫他的那幅傑作了,可是直到現在他還沒有動筆。幾年來,他除了偶爾畫點商業廣告之類的玩意兒以外,什麼也沒有畫過。他給藝術區裡窮得雇不起職業模特兒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兒,掙一點錢。他喝酒毫無節制,還時常提起他要畫的那幅傑作。除此以外,他是一個火氣十足的小老頭子,十分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專門保護樓上畫室裡那兩個年輕女畫家的一隻看家犬。

蘇艾在樓下他那間光線黯淡的斗室裡找到了貝爾曼,滿嘴酒氣撲鼻。一幅空白的畫布繃在個畫架上,擺在屋角裡,等待那幅傑作已經25年了,可是連一根線條都還沒等著。蘇艾把瓊茜的胡思亂想告訴了他,還說她害怕瓊珊自個兒瘦小柔弱得像一片葉子一樣,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越來越微弱,恐怕真會離世飄走了。

老貝爾曼兩隻發紅的眼睛顯然在迎風流淚,他十分輕蔑地嗤笑這種傻呆的胡思亂想。

“什麼,”他喊道,“世界上竟會有人蠢到因為那些該死的常春藤葉子落掉就想死?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怪事。不,我才沒功夫給你那隱居的礦工糊塗蟲當模特兒呢。你怎麼可以讓她胡思亂想?唉,可憐的瓊珊小姐。”

“她病得很厲害很虛弱,”蘇艾說,“發高燒發得她神經昏亂,滿腦子都是古怪想法。好吧,貝爾曼先生,你不願意給我當模特兒就算了,我看你是個討厭的老... ...老囉唆鬼。”

“你簡直太婆婆媽媽了!”貝爾曼喊道,“誰說我不願意當模特兒?走,我和你一塊去。我不是講了半天願意給你當模特兒嗎?老天爺,像瓊珊小姐這麼好的姑娘真不應該躺在這種地方生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時我們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一定的!”

他們上樓以後,瓊茜正睡著覺。蘇艾把窗簾拉下,一直遮住窗臺,做手勢叫貝爾曼到隔壁屋子裡去。他們在那裡提心吊膽地瞅著窗外那棵常春藤。後來他們默默無言,彼此對望了一會。寒冷的雨夾雜著雪花不停地下著。貝爾曼穿著他的舊藍襯衣,坐在一把翻過來充當岩石的鐵壺上,扮作隱居的礦工。

第二天早晨,蘇艾只睡了一個小時的覺,醒來了,她看見瓊茜無神的眼睛睜得大大地注視拉下的綠窗簾。

“把窗簾拉起來,我要看看。”她低聲地命令道。

蘇艾疲倦地照辦了。

然而,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牆上還掛著一片藤葉。它是常春藤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這是最後一片葉子。”瓊茜說道,“我以為它昨晚一定會落掉的。我聽見風聲了。今天它一定會落掉,我也會死的。”

“哎呀,哎呀,”蘇艾把疲乏的臉龐挨近枕頭邊上對她說,“你不肯為自己著想,也得為我想想啊。我可怎麼辦呢?”

可是瓊珊不回答。當一個靈魂正在準備走上那神秘的、遙遠的死亡之途時,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誼極大地聯結起來的關係逐漸消失以後,她那個狂想越來越強烈了。

白天總算過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們還能看見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緊緊地依附在靠牆的枝上。後來,夜的來臨帶來呼嘯的北風,雨點不停地拍打著窗子,雨水從低垂的荷蘭式屋簷上流瀉下來。

天剛濛濛亮,瓊茜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簾來。

那片枯藤葉仍然在那裡。

瓊茜躺著對它看了許久。然後她招呼正在煤氣爐上給她煮雞湯的蘇。

“我是一個壞女孩兒,蘇艾,”瓊茜說,“天意讓那片最後的藤葉留在那裡,證明我曾經有多麼壞。想死是有罪的。你現在就給我拿點雞湯來,再拿點摻葡萄酒的牛奶來,再……不,先給我一面小鏡子,再把枕頭墊墊高,我要坐起來看你做飯。”

過了一個鐘頭,她說道:“蘇艾,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

下午醫生來了,他走的時候,蘇艾找了個藉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醫生一面說,一面把蘇艾細瘦的顫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裡“好好護理,你會成功的。現在我得去看樓下另一個病人。他的名字叫貝爾曼... ...聽說也是個畫家,也是肺炎。他年紀太大,身體又弱,病勢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醫院裡,讓他更舒服一點。”

第二天,醫生對蘇艾說:“她已經脫離危險,你成功了。現在只剩下營養和護理了。”

下午蘇艾跑到瓊茜的床前,瓊茜正躺著,安詳地編織著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毛線披肩。蘇艾用一隻胳臂連枕頭帶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訴你,小傢伙,”她說,“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裡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兩天。頭一天早晨,門房發現他在樓下自己那間房裡痛得動彈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搞不清楚在那個淒風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發現了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板,上面塗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還有,親愛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牆上那最後一片藤葉。難道你沒有想過,為什麼風刮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唉,親愛的,它就是貝爾曼的傑作——在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的那天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裡的。”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2016.02.17
 
 
 

童年的美食

  閱讀「畢嘉士基金會」公益豆英語小學堂報導「認識馬拉威的主食和特色小吃」。提到馬拉威的主食是將玉米粉煮成為類似台灣的「碗粿」糕狀物,稱為Nsima,馬拉威人將Nsima用手揉成小塊狀後,蘸著醬汁配上生菜沙拉,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其次,炸樹薯,是馬拉威最常見的平民小吃,將樹薯切成塊放到油鍋炸得金黃,可以蘸點粗鹽增加風味,比較豐富的就連同炸香蕉或炸雞肉再加上生菜沙拉,組成套餐,是很有特色的風味餐。第三是,水煮蛋。街道上可以看到小販提著桶子四處走動,兜售水煮蛋。水煮蛋對於現在的台灣人或許不復記憶,卻勾起了我深深的回憶。

  兒童時期最盼望的就是搭火車到台北看外婆,當時外公外婆住台北,媽媽到台北看外婆,帶著我和姊妹們,搭著火車過山洞,山洞長又長,每次都數著到底過了多少山洞,數著數著,永遠數不完,心中只是期待小販的到來。當時最盼望的是每到一站,就會有小販上車兜售物品,而我們最盼望的就是媽媽買水煮蛋給我們吃,水煮蛋的吃法是蘸著鹽巴吃,那可是當時的人間美味。吃著水煮蛋,口齒留香心滿意足地倒在媽媽懷裡睡著了,已忘了搭火車是很漫長的旅途,只是想著下次甚麼時候再到台北看外公外婆,又可以吃水煮蛋。

  今天看到報導,雞蛋在馬拉威是很珍貴的物品,因為來源少,價格高,每顆水煮蛋要價一百馬拉威幣,約是一般人一天薪水的十分之一,是相對昂貴的小吃。哇!如此昂貴,真無法想像,其實回想兒時記趣,台灣當時一樣物資缺乏,雞鴨魚肉其實都只有在逢年過節才上得了餐桌的珍品,和現在相比,真無法回朔。現在的馬拉威和當時台灣以農業立足時一樣,農業社會,但是科技不發達,農產品產量不豐,品質亦乏善可陳,人民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但是幼兒會長大,相信只要有正確的方向與領導,落後是可以改善的,祝福馬拉威。

  水煮蛋在長途旅行中伴著我,兒時,從台中到台北是非常遙遠的,回想從前,立足現況,舉世變遷,只能從記憶中尋覓,祖父所居住的萬華、江子翠,河邊、流水、樹木、林蔭以不復尋找,舉頭所見但見高樓大廈,豪宅,以及川流不息的車陣人潮,常常覺得進步是必然,科技是幸福,享受高科技的同時,看到馬拉威的美食,不論是玉米粉作的主食或是炸樹薯以及水煮蛋,原汁原味,找到食物的天然美味,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世事的循環,當複雜時回歸簡單,永遠是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詮釋。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2016.02.01
 

歌劇女神的傳奇

  俄羅斯女高音,也是各國一線歌劇院首席女高音,被尊稱為歌劇女神的安娜˙涅翠柯,從小就對音樂充滿興趣,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其才華渾然天成,有如祖師爺賞飯吃,一出道很快的擔綱要角,博得歌劇女神封號。

  欣賞音樂要如符節,甚麼時候要靜謐,甚麼時候該鼓掌,都有嚴謹的規範;但是對於聆聽歌劇的觀眾常常情不自禁的鼓錯掌,涅翠柯說:人們來聽歌劇,感覺很愉快,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觀眾喜歡,就鼓掌吧!只有聆聽現場演出,才能感受那絕無僅有的瞬間,不出席,永遠不知道會發生甚麼驚喜。

  在歌劇界涅翠柯有如灰姑娘變天后的歷程,其崛起過程充滿著傳奇性。據說涅翠柯在就讀聖彼得音樂學院時,到歌劇院打工,從擦地板開始;到1993年,23歲那年拿下莫斯科聲樂大賽冠軍,同年參加馬林斯基劇院歌手徵選,她從抒情女高音唱到戲劇女高音的角色,從此成就她歌劇事業的巔峰。

  涅翠柯在生產後,她音色改變許多,但是以前所唱的曲目都還能唱,她說音色改變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生歷練更多,讓自己知道甚麼適合自己,她的座右銘是「我會一直突破,直到我起不來為止」,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從不抱怨假期太少,因為她不是工作狂,而是工作玩家,歌劇隱然成為她生活的細胞,存在於體內。

  每次看到音樂相關報導總是吸引著自己的目光,一個聲樂家聲音像天籟已是天之驕子,而能唱又能演的音樂家,讓舞台上呈現聽覺和視覺,觀眾有著雙重享受,如醉如痴,趨之若鶩,真是不紅也難。老天賞她如此優渥條件,也是前世修來之福,讚嘆也欣賞,雖不能至,欣賞之也是美事一樁。

  在教學生涯中,每次接觸到可造之材學生,有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致力於帶領;學生能因家庭弱勢,或學習較為遲緩者,需要特別照顧時,教育愛油然而生,思考如何幫助孩子,讓他建立自信,能夠在群體中站穩腳步,努力向學,經過一段時日,也有好多人昂首闊步,建立了學習基礎,往人生下一階段邁進,此時的欣喜無人可感知,只有那冰心沁雪的人能體會,教育之可愛就是有一個人經過我的手,她更積極、更努力,終於破繭而出往前邁進,新年伊始,期待成為一個助人者,有著與人偕行的喜悅,頂著寒風邁開步伐,逆風飛翔,直入雲霄的淋漓盡致。

  人生有如掀開巧克力盒,下一刻你不知道會吃到哪種口味的巧克力,但是總有著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