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2015.11.28


理所當然更需要同理心

  在校園裡常常感嘆孩子生活的優渥,不知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事實上是許多人花費心力的結果,像是:政府理應照顧百姓、學校應該給孩子舒適的生活學習空間,長期以來社會各界習慣了「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忘了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便捷與「理所當然」,是幕後多少無名英雄努力付出所建構而來。

  今天弦樂團家長後援會為孩子舉辦了感恩謝師以及慶功宴,弦樂團小學、中學團成員眾多,隊伍龐大,在席間,不論是愛媽、師長都一致地讚美復興孩子的勤奮用功與努力,更重要的是紀律與傳承,讓復興隊伍不論走到哪都是一支美麗與訓練有序的優秀隊伍,讓人讚嘆!這是文化,是優雅細緻的復興文化。

  看到美麗的校園,內心充滿了美好;但是翻開報紙,報導的卻是「不管是電不來還是車不來,總有人動輒威脅第一線人員「找媒體投訴」、「找你們主管來」,爆料風氣漫延各行各業,斲傷了人與人的信任與尊重。敦厚感恩的特質在孩子還小時能表現出彬彬有禮的特質,但是社會上這美好特質卻逐漸逸失,取而代之的是勇於捍衛權益,但又常理不直卻氣很壯,忘了在工作場合裡從業人員做的是服務,他們擁有高貴的心靈,有著崇高的尊嚴。

  台灣目前青少年追求小確幸,願意為美食等兩、三個小時,也可以為了購買偶像演唱會門票而徹夜排隊,但碰到天災造成的不便,卻沒了耐心與同理心;颱風過後有人不滿搶修太慢圍毆台電人員,台灣社會變得苛責多,體諒少;抱怨多了、感謝少了,愈來愈多聲音只想著「我」,卻忘了無數的他們也是「我」。讓人不禁懷念起那個早期社會,把「謝謝」、「辛苦了」放在嘴上跟心底的人們。

  物換星移,歲月的消逝,不變的是那份積極努力,好想與人分享、傳遞美好,有時播下一粒種子是需要時間等待發芽成長的,有很多事實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看似臨時起意、實則精準到位」,是很多場合中可以用心感受的,如果能把背後的故事說出來,不但能感動人,更能激發見賢思齊之效應。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名為「誠信漂流記」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名為「誠信」者,被一名為「聰明」的人丟棄海裡,正等待救援。第一艘船「快樂」棄他不顧,因「社會上許多人因說實話而不快樂」;第二艘「地位」置之不理,因「講誠信,地位將會不保」;第三艘「競爭」揚長而去,聲稱「我們都是不正當競爭,怎敢要誠信?」正當誠信感到絕望時,有位「時間老人」來救他了。在回程的路上,老人指著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以及「競爭」,意味深長地說:「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看到光鮮耀眼的事情總會讓人產生「worship」崇拜之感,這漂流記中明確點出「誠信」是快樂之泉,很多事情失了誠信,一切都將回歸原點,都無法持續。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2015.11.26
 
 
 
 

找理由 尋證據 & 鍛鍊思考 真實表達

  把人做對,把事做好,人們經常琅琅上口,但是現實情境中,常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在做對的事,卻得不到別人的支持?例如,很多政治人物的施政,立意良善,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像是前些日子台北市政府為了改善交通秩序,擬增設監視器來開罰違規者,但是民眾反對。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問題,看似尋常,其背後其實有很多的哲學思考,需要進一步的澄清,所以遇到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鍛鍊思考的能力、培養思考的習慣,才能有思考的決斷,以合理的解決問題。

  平常有很多的思維需要澄清,而且要深入問題的核心,像英語believe(相信),可是在英語造字,當中卻藏著一個lie(欺騙),好像告訴人們生活中存在著善意的謊言的必要性。日常生活裡,可以完全不隱瞞,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嗎?像是別人送的禮物,我們不喜歡時,應該直接告訴對方嗎?例如一個朋友說,有一個人送給她一盒水果,可是當他打開時,發現這和水果已經腐爛不得食用,這時應該跟送禮者說或不說?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需要選擇,像是日常的應酬,出席與否相信都有很多的考量,邀約者真心誠意的邀約?或者隨口說說?應該把時間留給自己充實生活內涵?或者勉為其難又不開心?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從哪個方向考量,就可能讓選擇的結果有所不同;當我們做了選擇,執行的時候,中間遇到岔路時,要堅持原有的選擇或是修正目標?在怎樣的狀況下,我們會重新選擇?

  日常生活中還有一個有趣的議題是:兇得有理,就沒有問題?有道是:理直氣和,如果有道理還需要兇嗎?當嚴厲斥責時還講道理嗎?在想這些問題時,我們應先平心靜氣思考,那些現實的情況會發生甚麼問題,針對具體事例,找出理由,尋訪證據,才能印證說明自己的想法,也才能真正找出一條因應與處理的道路。黃槐樹下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人煙罕至之處,如果選擇此道路,將要披荊斬棘,但是看到的風景也將會不同,選擇哪條?





2015.11.27
 
 
 
 
 

矢志真誠 言行如一

  「成功的方法之一是學習別人失敗的經歷」,看到這句話,讓人深層的思考,在組織裡常常聽到別人如何,但是很少有人花時間去看別人的失敗,檢查自己的問題。當我們發現似乎有些錯誤自己也會犯時,應該認真研究這些錯誤,不要只是指責別人。

  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不會局限於他有多少缺點,而是在於他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點。每個人絕對有缺點,但缺點和優點是互為因果的,只有包容缺點,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優點。如果金馬獎得主覺得自己數學不行,就把所有時間拿去學數學,那他永遠不會成為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焦點。每個人都有許多缺點,但掌握優點可成就其偉大。

  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創造的時代,單靠經驗傳說、籌碼交換已經無法面對現在這個新世界的新秩序。創新源於創意,進步還要敢於顛覆,看到賈伯斯傳裡提到,「賈伯斯從來就不信什麼顧問行業,他甚至常常跟顧問業對著幹」。比如蘋果零售店的鋪設,成本極高,一度被顧問行業嗤之以鼻,認為注定失敗,但蘋果的成功給了顧問業一記耳光。這段話正如暮鼓晨鐘,拋棄以往,持續追求創新,才是生命活力的泉源。且看:

  今天的年輕人為什麼熱衷當下享樂?不是無知,而是躲避冰冷的現實。

  為什麼上班族怨嘆自己沒有好爸爸?不是無情,而是被職場挫敗所打擊。

  為什麼人民把困局歸咎於當政人物?不是無識,而是萬般無力需要發洩。

  很多人看人下注因人成事,自認擁有獨特的籌碼,可以機關算盡地綁架組織,

這不是組織發展的動力,而是路途中的大石頭。生活上如果只教年輕人過著小確幸的日子,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事業經營如果只聽既得利益者的,不可能順利轉型及突破。組織的發展不該妄想從過往經驗找到解藥,而應該明白這個世界與以往已經不同,我們得靠甩開過往包袱,才能真的替自己找到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豐功偉業下最能打動人心的是「誠信」的人格,誠信是誠實無欺,信守承諾,言行一致,有高風亮節的堅持。我們教育學生,不論學科分數再高,若人格無信,教育就算失敗。以美國為例,選民首重的並非總統的領導力,而是誠實與信任 (Honest and Trustworthy)。維持社會的秩序,除了依賴法律條文外,誠信是人格的基礎。領導者表現高度的誠信,才能取信於民。沒有值得信任的成員,怎能得到令人尊重的格局?

  這個世界觀點很多,只有用自己的腦袋去判斷,教育人員的誠信非常重要,沒有誠信,路很難走下去。本質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誠信的,在組織裡成就一番事業,是要經由時間淬鍊來判準的,而非華麗優美的詞藻。國總統林肯說過:「我不求必勝,但矢志真誠;我必言行如一,貫徹始終;我必將與正人君子並肩,是其是,非其非」誠信才是組織的大是大非。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2015.11.18
 
 
 

無聲的吶喊
Silence is not the absence of something but the presence of everything.

  最近社會上瀰漫著配對遊戲,誰搭配誰?互補、加分。從一長串的名字裡,哪些人是優秀的?哪些是菁英?哪些可以委以重任?這是社會大眾所關心的。由於選舉腳步的逼近,台灣各方人才紛紛出籠,有專業人士、有意見領袖、有長期定於一尊者。君不見,菁英分子眼中的人才,從民主選舉以來,高學歷也代表高能力,學者專家,口若懸河到滔滔辯士,要出類拔萃,「說」就是了。

  民主是權力的分配也是權力的重組,藉由社會氛圍與選票,將一些人出局也讓一些人就定位,每次選舉的激情在選後回歸原點,朝陽還是從東方上升,夕陽由西邊沉落,日復一日,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還是一樣過,百姓要的不多,只要能安居樂業,生活好一點。

  其實檯面上永遠是類似的人在翻轉,潮起潮落如江河之日下,大浪推前浪本就是自然法則,能夠翻轉捲土重來的人其實不多,誰掌權誰擁有分配權,分配停當,又會形成另一波風浪,循環不已。每個貼近權位者為的就是展現與分食,大餅一塊,能服務也享有光環,這是自我實現?

  每個循環,人人都希望開創有所作為,殊不知最大的作為就是穩定才能求發展,短期躁進或效應,看似魄力有時反而是殺傷力,任何新人都希望記取教訓,勿重蹈覆轍,因而檢討之前得失,希望開創新局;但是綜觀歷史,殷紂笑夏桀,幽厲笑殷紂,循環復始。隋唐之初,唐太宗以隋煬帝驕奢為戒,但是他一樣好大喜功,遠征高麗種下衰敗的種子。

  政府組閣尋訪各方名士,學歷是非常重要的要件,專家學者是大家翹首瞻望的,但是有些事物在理論與實務間需要執行力,政務事務各有所專,政府在思考教育政策的同時,也高呼技職的重要,但是放眼望去,沒有高學歷是很難被看到的,誰說學歷不重要?

  民主歷程有許多專業人士和形象牌,專業事實上有其侷限,而且在不同領域裡是否能發揮,有待時間考驗,但是橘逾淮為枳,等到橘樹長出桔子時,大局已定大勢已去,徒呼負負!從各種跡象都可以看到,廣納天下英才的同時,挖牆腳補西牆,以合縱連橫尋訪名士之美名,遂行近利,是很多掌權者的思維,在此次大選中格外透徹。

  專業有其價值有其侷限,在某個領域長期投入有其貢獻,社會應該給予這些人肯定的掌聲,而非鼓舞其出仕,因為當專業被政治所用時,有多少人能夠維持價值中立,專業無價?在非自己領域範圍,很可能成為樣板或花瓶,或成為隨從,這是很難倖免的。

  人們有時因厭惡現狀,思圖改進,可是又很容易落入過去的陷阱,不同領域有不同思維,跨界要有所為,必須拋棄以往,也要有剎羽而歸的心理準備,畢竟在每條舖滿繁花的道路上也必定有荊棘,一步一腳印,站穩踏階,步步為營。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2015.11.12
 

翻轉教育世襲




請看此數字:弱勢生占比/公立大學占比9%最低 私立技專達23%最高


  「教育世襲化窮孩子難進頂大窄門」,報紙上斗大的標題,讓人看了怵目驚心,依社會現況,窮孩子真的很難進頂大校門。君不見:申請入學要參加社團、要社會服務、要志工服務,最好是國際志工,要參與競賽成績,最好也是國際競賽…,這些窮孩子如何拿得出來?

  在都會區的一幕幕:從幼兒園開始,雙語幼兒園、雙語國小、中,下課後安親班、才藝班、數學班、語文班,不一而足,孩子們穿梭在各補習班,加強學科能力,培養藝文能力,孩子的生活是學習再學習,幾乎沒有空檔,各種學習活動填滿生活空間,孩子也樂此不疲,因為每個人都如此,都排滿檔的學習,從小沉浸在學習氛圍裡,成為生活的常態,這是都會區孩子的生活寫照。

  反觀偏鄉孩子,因為經濟的弱勢,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學習,能夠按時到學校,準時上下學即是幸運兒,而且偏鄉孩子因家長的忽視,從家庭開始可能就不重視學習,缺乏成就動機,到了學校如果沒有高期望與預期,孩子也很難主動學習。加以現今公立學校氛圍,在校時間老師講述完畢,下了課就須自求多福,孩子又少了後續推動的力量,學習成效不彰,城鄉雙峰嚴重於焉產生。

  根據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分析,現行三個入學管道—考試分發、繁星推薦以及個人申請,教育部統計顯示繁星推薦低收生比率最高。主因繁星推薦名額達百分之十五,且學生來自的區域分布平均,都是非明星高中的學生,經濟弱勢生最有機會。然而,繁星推薦雖是弱勢生翻身機會,但是台、成、清、交弱勢生比率仍低於全國弱勢生平均。其實大學都是治標的辦法,無法治本,大學端很努力招收弱勢生,但是不管是哪種入學管道,結構上都對經濟弱勢生不利。比如考試入學,傳統以為考試最公平,但事實上,很多成績好的學生都是用補習、砸錢考出來。

  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占在學學生比率由高至低為私立技專、公立技專、私立大學及公立大學,一○二年度弱勢生僅占公立大學學生百分之九,私立技專學校卻高達近兩成三。這個倒金字塔的結構對社會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弱勢生因家庭環境不佳,經濟能力薄弱,理應進入公立大學,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但是弱勢生卻只能就讀私立技專,學費貴、設備也可能不足,如此惡性循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社會問題於焉產生。

  根據報導,弱勢生入學機會在現行「競爭入學」的機制下嚴重失衡,以台大為例,九十八學年度到一○三學年度間低收入戶家庭學生占新生入學比率最高僅百分之零點七九,最低才百分之零點四一,與全國低收入戶比率(百分之一點五三)相去甚遠,學生中更有六成來自雙北,若從弱勢生(包含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等)比率來看,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三學年頂尖大學弱勢生比率大多偏低,台大僅百分之零點九、清大百分之一點三五、成大百分之一點三四、交大百分之一點一一。兩極化的嚴重差距已是社會問題,教育部應提出具體政策改善「教育世襲化」現象。

  社經地位不佳的學生難進頂大窄門,近年各大學已發現此問題,成大副校長表示,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學生,不管在甄選或考試入學一定都相對有利,對於弱勢生的挹注應該垂直思考,從中小學就要避免落差,不是到大學再來想;當大部分弱勢生進不了頂大,就代表教育資源分配在前段國民教育就出了問題。從國中會考、高中英聽、甚至國考都看得到城鄉差距。

  大學多元入學方式,也易淪為「多錢入學」,弱勢生沒有課外活動、社團資源,連面試時表達能力都難贏都會學生。但是這些經濟弱勢學生的IQ高,卻不容易在面試中被發現被。如果短期治標可以學習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與劍橋大學的招生方式,特別開名額給弱勢生,甚至降低錄取門檻。但是長期治本應該強化國民教育,從小就要有扎實的基本能力。教育貧窮世襲已是結構性問題,要打破結構製造階級流動,唯有從國民教育階段開始,尤其是要從小學階段,開始扎下厚實的能力,才能在往後國中、高中階段循序漸進,持續進步。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2015.11.11
 

 

 

為自己創造一個精彩故事

  有天你會明白,成為善良的人,比成為聰明的人更難。

  這就是天賦和選擇的差異,聰明是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天賦輕易就能獲得,畢竟他與生俱來。選擇則非易事,如果不小心,將因天賦而誤入歧途,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或許會對你的選擇造成傷害。身為文明世界的一份子,我們擁有如此多的天賦,將如何運用這些天賦,將為自己的天賦感到驕傲,或是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

  我認為自己不會因嘗試失敗而後悔,我會因不曾嘗試過而飽受煎熬,深思熟慮後,我選擇那條較不安全的道路,追隨心中的熱情。今天,毫無疑問的,生命將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 你將如何運用自己的天賦,將做出何種選擇?

. 你將接受慣性的引導,還是追隨自己的熱情?

. 你將墨守陳規,還是勇於創新?

. 你將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奉獻與冒險的人生?

. 你將屈服於批評,還是追隨自己的信念?

. 犯錯時,你試圖掩飾,還是勇於道歉?

. 你會因害怕遭受拒絕而掩飾心意,還是勇敢採取行動?

. 你會穩紮穩打,還是稍微冒險一試?

. 遇到困難時,你會放棄或是堅持到底?

. 你是一個憤世嫉俗者或是積極的建設者?

十一. 你會犧牲他人展示聰明,還是展現善良品格?

  我大膽預測,當我們80歲時,在某個安靜的時刻自省,獨自陳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其中最充實、最有意義的片段,將是自己所做的種種決定。最終,我們的選擇塑造了我們本身 - 選擇成就我們。

Build yourself a great story

  One day you'll understand that 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Thi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ifts and choices.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 Gifts are easy -- they're given after all. Choices can be hard. You can seduce yourself with your gifts if you're not careful, and if you do, it'll probably be to the detriment of your choices. As a civilization, we will have so many gifts. How will you use these gifts? And will you take pride in your gifts or pride in your choices?

  I didn't think I'd regret trying and failing. And I suspected I would always be haunted by a decision to not try at all. After much consideration, I took the less safe path to follow my passion. Today, in a very real sense, life -- the life is a new begins.

 

1 .How will you use your gifts? What choices will you make?

2. Will inertia be your guide, or will you follow your passions?

3. Will you follow dogma, or will you be original?

4. Will you choose a life of ease, or a life of service and adventure?

5. Will you wilt under criticism, or will you follow your convictions?

6. Will you bluff it out when you're wrong, or will you apologize?

7. Will you guard your heart against rejection, or will you act when you fall in choice?

8. Will you play it safe, or will you be a little bit swashbuckling?

9. When it's tough, will you give up, or will you be relentless?

10. Will you be a cynic, or will you be a builder?

11. Will you be clever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or will you be kind?

  I will hazard a prediction. When we are 80 years old, and in a quiet moment of reflection narrating for only ourselves the most personal version of our life story, the telling that will be most compact and meaningful will be the series of choices we have made. In the end, we are our choices. - We are What We Choose.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2015.11.08
 
 
 
 

藝文創作與展演

  昨天打開電視剛好看到馬友友先生到故鄉台中的演出,一個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音樂造詣自不在話下,看到他沉醉於演出的樂音,如此癡迷,讓人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可惜鏡頭轉到音樂廳志工帶領遲到觀眾進場,打斷演出的進行,馬友友先生雖然微笑地和這批遲進場的樂迷致意,但是對於演出的文化毋寧是美中不足,就當是一種機會教育吧!聆聽文化展演需要再教育。

  藝文表演需要觀眾的支持才得以為繼,「觀眾」是演出者服務的對象,也是與演出者共同完成創作的人。沒有觀眾,只有演出者獨樂樂,沒有知音沒有共鳴,創作因子無法完美結合,因此創作與表演,演出與觀眾,是藝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也是滋養文化素養的活水。

  是否出席觀賞、聆聽藝文活動,對於觀賞者是一門功課,表演藝術活動是因為愛好?或是社交?抑或是學習?不論出席原因為何,對於演出是看門道或看熱鬧,都可以暫時擺一邊,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與自我的尊重,更是禮儀的表現。

  馬友友先生應邀到臺中市中屯區藝文中心表演。屯區藝文中心原來是兒童藝術館,最近才整修完成為藝術展演會場,對台中藝文活動毋寧是又多了一道脈搏,遺憾的是首演中,志工為了引導遲到聽眾入座,發出聲響而干擾了表演,使原本專注演奏的馬友友,暫時中斷演奏,微笑跟聽眾打招呼,以化解尷尬,等候聽眾都入座才繼續表演。

  類似因觀賞者行為而干擾現場表演的新聞,時有所聞。事實上這是需要教育也需要規律,首先在門票的印製上即應說明,「遲到者不准入場」白紙黑字,讓很多的紛擾可以事前預防,才能堅守不干擾表演的原則,讓表演者及守時進場觀眾都得到尊重,而在場的志工也做到善盡維護良好演出的專業責任,把事情做對。

  這也讓我回想每次學校舉辦活動過程,最辛苦的就是守時與秩序,基於對準時者的尊重,活動通常都準時開場,至於遲到者希望在活動告一段落才進場,一開始很多人有微言,但是養成習慣後,大家都能做到守時。此次藝文中心志工的作法,應是出於體貼遲到觀眾的善意,不希望他們錯過精采演出,卻不免破壞表演者與欣賞者漸入佳境的興致,不足取。

  美國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創作一首曲子『四分三十三秒』,此曲任何樂器或樂器組合皆可演奏,但是最特別之處為演奏者從頭至尾都不需要演奏出一個音,從頭到尾靜默,想藉此傳達這種看似無聲,並非完全無聲的意境,因為根本沒有完全寂靜這一回事。過程中你可以聽到正在外面吹著的風,也可以聽到雨水開始敲打屋頂,發出淅瀝聲響,以及觀眾在談論或步行時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音。一場演出,表演者、聽眾、周遭環境的聲響、動作、態度和心情等,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一場藝文表演,有好的表演者、好的作品、好的展演空間之外,還要觀賞者展現禮儀,抱持誠心欣賞,才能成就完美演出。進場看表演,拿出最好的禮儀與誠心態度,共同參與演出,因為觀賞者是完美演出的一部份。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2015.11.07
 
 
 
 

從幾個問題看教育

  近日有幾則教育新聞,值得教育界深思。

  首先,今年度英聽成績出爐,大考中心統計,104學年第一次英聽測驗,12.7萬人到考,但拿到最高等級A的考生只有17%,且有明顯城鄉差距,北區近20%A,東區不到10%,離島只有5%;且東區及離島逾半學生拿較差的CF級。大考中心公布105學年度第一次高中英語聽力測驗成績,和104年相比成績兩極化,獲得最高分A和不合格F的學生都明顯增加,中間B等級大幅下滑,從這數據,可以發現中級大幅下滑 大考英聽成績城鄉差距巨大。

  高中英聽測驗成績分「A」、「B」、「C」、「F」四個等級;幾乎完全聽懂並理解的考生得A,大致聽懂得B,約略聽懂得C,僅聽懂少部分得F未通過。105學年度第一次英聽測驗有119076人報考,大考中心統計,今年得A的考生有22930人占19.26%B43849人占36.82%C45810人占38.47%F6487人占5.45%A的考生增加1306人,B大幅減少11300人,C減少349人,F增加2405人;最高和最低兩端都增加,中間人數大幅下滑。數據指出,英聽成績存在城鄉差距;「區域差異是既存事實」,但經濟、教育資源和所得分配都有差異,考試成績顯現另一個差異的事實,教育行政應思考如何「減少差異」。

  第二個吸引我注意的教育新聞是「創客扎根 高中職將設實驗室」。報載,教育部砸兩千萬元,在北高兩地打造「創業自造基地」,鼓勵大學生當Maker(創客),未來五年要在各縣市高中職設置創客實驗室。由大學端領頭「大手牽小手」,帶領社區高中職推動創客精神。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政府推動「創意自造五年計畫」,讓全國廿二縣市五年內至少有一所高中職設置「創客實驗室」。大學部分,則是南、北先各有一所大學設創業自造基地。吳部長說,過去台灣是集體製造,未來則要「個別實踐」創業,如果真能做到,將不只是教育的進展,也是台灣產業的翻轉。因應少子化時代來臨,高教必須轉型,培育人才方式也要跟著轉骨。「Maker(創客、自造者)」強調自製、創意,從歐美掀起風潮,這一股創客風也在台灣引起年輕世代投入數位製造,與技職教育的實作及務實致用相同。

  教育部宣布技職教育向下扎根五年計畫,將從一百零五年起,逐年編列經費,二十二縣市平均至少有一所高中建置「創客實驗室」,國中設「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吳部長說,要打破「成績好讀高中,成績不好讀高職」的迷思,國中端的職業試探很重要。因此,教育部決定在國中設置「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提供國中、國小學生職業試探,設計適合國中小學生的體驗課程,在學期中及寒暑假舉辦職業試探活動或營隊。

  第三是,偏鄉小學因學生數少將廢校,村民齊聲反對。居民發出「留給社區一所學校吧,別讓子孫離鄉背井去求學」的呼聲。校園司令台貼著「地方反對廢校,拒絕併校」、「在地生長,在地就讀」。家長代表說,村民務農維生,一早出門,小孩都由阿公與阿嬤帶去上學,如果廢校到他校就學,要走5公里路,很不方便。面臨廢校的老師表示,縣府動輒推給小校沒有同儕學習與沒競爭力等,其實小校老師都很用心教學,學生升學表現出色!

  第四個是,有位作家描述偏鄉教學,他走進偏鄉演講。從中部出發,直講到南部的屏東、台南,東部的台東花蓮,途中看到許多動人的風景:譬如南部某國小,學生可以爬樹、種菜、坐到樹蔭下舒適的桌椅上聊天,而圍牆的磁磚上呈現的是學生的畫作。約莫午後一點,從操場這頭望過去,有三位小朋友正悠閒地在遠遠的另一角盪鞦韆。陽光燦燦,樹蔭下鞦韆翩躚,好不令人動容!

  他指出學生的家境雖然差些,但從小跟自然親近,踩踏在土地上種胡麻,跟農夫討教如何行銷生產物,收成時,在校園裡和校長、老師、家長一起慶功吃火鍋,從另個角度看來,也真是很幸福。

  城鄉差距越來越嚴重,問題出在國民教育沒有正確的方向和目標,青年守則說「學問為濟世之本」,各種學問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從國民小學開始,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寬廣與遼闊,生活學要基本知識與技能,因此養成學習態度與追尋未來的企圖心,是起始教育重要的使命,要讓孩子知道世界浩瀚,從小就要建立織夢與築夢的能力,要加速改善競爭力,就必須創造一個教育環境,幫助孩子具備踏出舒適圈的能力,教育才會有效果,而且教師本身必須具備這種教學能力,政府應思考如何從小培養這種能力,劍及履及的從基礎教育開始,才能解決城鄉差距日益嚴重的問題。。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2015.11.05
 

從內心綻放的美好

  一個組織讓更多人覺得有用,便能擁有更多的能量跟競爭力。一個組織裡,多少人覺得有用、有大用?這是組織經營哲學中非常務實的哲理,每個人都能在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專長,組織必能蓬勃發展基業長青。

  今年以來歐洲難民潮,德國總理梅克爾選擇擁抱難民,至今已達五十萬人,讓梅克爾總理面臨了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她能有所應變,一方面內政上順暢,另方面國際上支持嗎?梅克爾總理她有很多選擇,可以把難民遣送到其他國,也可以選擇關閉邊界、築起圍牆。但是她沒有,他以勇氣面對問題,她做了跟多數人不一樣的抉擇;抉擇可能失敗,但是選擇開放的勇氣,將會是他帶給德國人的禮物。

  網路上流傳一個小故事「蘋果,可以給我嗎?」一個小女孩手上拿著兩顆紅通通的蘋果,媽媽彎下腰來溫柔的說:可以給媽媽一顆蘋果嗎?我好喜歡吃蘋果。小女孩看著媽媽一會兒後,很快地在兩顆蘋果上各咬了一口,喀、喀聲響,看著被咬的蘋果,媽媽的笑容瞬間凍僵,心受傷了,這是自己的孩子嗎?就在此時,小妹妹伸出一手說:「媽咪,這歌蘋果比較甜,比較好吃,給你。」此時媽媽原本凍僵的臉,頓時舒緩下來,笑咪咪地接下小女來遞來的這顆比較好吃的蘋果。

  看上面兩則故事,背景不同,場景各異,權利也不同,但是從人性的光明面看,小女孩的善良,險被扭曲;梅克爾總理的勇氣,也接受考驗,其實每個人發心不同,理解不同,接受者的感受反應自是不同。在人生跑道上,工作職場上,每個人不管多有知識,多有經驗,請別為別人驟下判定,因為耳聽、眼見都不一定是事實,除非你已夠深入了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不瞭解,或處事、或環境的不同,必然形成組織的鴻溝,總是以自己的經驗「我認為」作為決策的指針,「我認為」是耐人尋味的心理狀態。

  生活環境這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我認為」並非客觀的存在,而是來自於自己對世事理解的程度,有時來自於自己的解釋。外在環境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能影響自己的只有內心,內心認為美好的事,就能帶領自己邁向美好境界。

  在校園裡,我非常喜歡把校園視為一個大家庭,同儕就像親人,親人講親情、講感情、講感覺,不是爭是非對錯的地方,就算親人錯了,也要能包容而後再成長精進。在教學上講過程、講究互動,雖然也講對錯、辨是非,但是如果非要爭辯出所以然,只會讓校園更緊張,情緒更噴張。在職場中當然要重視結果,所以有爭執或誤解要溝通、說明,生氣時冷靜以待,結果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