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翻轉教育世襲
請看此數字:弱勢生占比/公立大學占比9%最低 私立技專達23%最高
「教育世襲化窮孩子難進頂大窄門」,報紙上斗大的標題,讓人看了怵目驚心,依社會現況,窮孩子真的很難進頂大校門。君不見:申請入學要參加社團、要社會服務、要志工服務,最好是國際志工,要參與競賽成績,最好也是國際競賽…,這些窮孩子如何拿得出來?
在都會區的一幕幕:從幼兒園開始,雙語幼兒園、雙語國小、中,下課後安親班、才藝班、數學班、語文班,不一而足,孩子們穿梭在各補習班,加強學科能力,培養藝文能力,孩子的生活是學習再學習,幾乎沒有空檔,各種學習活動填滿生活空間,孩子也樂此不疲,因為每個人都如此,都排滿檔的學習,從小沉浸在學習氛圍裡,成為生活的常態,這是都會區孩子的生活寫照。
反觀偏鄉孩子,因為經濟的弱勢,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學習,能夠按時到學校,準時上下學即是幸運兒,而且偏鄉孩子因家長的忽視,從家庭開始可能就不重視學習,缺乏成就動機,到了學校如果沒有高期望與預期,孩子也很難主動學習。加以現今公立學校氛圍,在校時間老師講述完畢,下了課就須自求多福,孩子又少了後續推動的力量,學習成效不彰,城鄉雙峰嚴重於焉產生。
根據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分析,現行三個入學管道—考試分發、繁星推薦以及個人申請,教育部統計顯示繁星推薦低收生比率最高。主因繁星推薦名額達百分之十五,且學生來自的區域分布平均,都是非明星高中的學生,經濟弱勢生最有機會。然而,繁星推薦雖是弱勢生翻身機會,但是台、成、清、交弱勢生比率仍低於全國弱勢生平均。其實大學都是治標的辦法,無法治本,大學端很努力招收弱勢生,但是不管是哪種入學管道,結構上都對經濟弱勢生不利。比如考試入學,傳統以為考試最公平,但事實上,很多成績好的學生都是用補習、砸錢考出來。
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占在學學生比率由高至低為私立技專、公立技專、私立大學及公立大學,一○二年度弱勢生僅占公立大學學生百分之九,私立技專學校卻高達近兩成三。這個倒金字塔的結構對社會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弱勢生因家庭環境不佳,經濟能力薄弱,理應進入公立大學,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但是弱勢生卻只能就讀私立技專,學費貴、設備也可能不足,如此惡性循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社會問題於焉產生。
根據報導,弱勢生入學機會在現行「競爭入學」的機制下嚴重失衡,以台大為例,九十八學年度到一○三學年度間低收入戶家庭學生占新生入學比率最高僅百分之零點七九,最低才百分之零點四一,與全國低收入戶比率(百分之一點五三)相去甚遠,學生中更有六成來自雙北,若從弱勢生(包含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等)比率來看,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三學年頂尖大學弱勢生比率大多偏低,台大僅百分之零點九、清大百分之一點三五、成大百分之一點三四、交大百分之一點一一。兩極化的嚴重差距已是社會問題,教育部應提出具體政策改善「教育世襲化」現象。
社經地位不佳的學生難進頂大窄門,近年各大學已發現此問題,成大副校長表示,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學生,不管在甄選或考試入學一定都相對有利,對於弱勢生的挹注應該垂直思考,從中小學就要避免落差,不是到大學再來想;當大部分弱勢生進不了頂大,就代表教育資源分配在前段國民教育就出了問題。從國中會考、高中英聽、甚至國考都看得到城鄉差距。
大學多元入學方式,也易淪為「多錢入學」,弱勢生沒有課外活動、社團資源,連面試時表達能力都難贏都會學生。但是這些經濟弱勢學生的IQ高,卻不容易在面試中被發現被。如果短期治標可以學習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與劍橋大學的招生方式,特別開名額給弱勢生,甚至降低錄取門檻。但是長期治本應該強化國民教育,從小就要有扎實的基本能力。教育貧窮世襲已是結構性問題,要打破結構製造階級流動,唯有從國民教育階段開始,尤其是要從小學階段,開始扎下厚實的能力,才能在往後國中、高中階段循序漸進,持續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