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2016.01.05
 
 

競爭與品質

大地藏無盡 勤勞資有生 念哉斯意厚 努力事春耕

  新年伊始,台灣社會瀰漫在選舉氛圍,雖然成敗已了然,但是打開電視仍充斥「名嘴」之言論,或許名嘴之說也就是台灣亂源與衰敗的原因之一。

  姑且不論大選如何,身為教育人體驗勤勞茲有生與努力是春耕的精神,關心教育事,首先是競爭問題:教育應該讓孩子在良性競爭下,了解競爭參與競爭;但是台灣教育制度,在大學端,廣設大學政策,現在已呈現出疲累現象,大學畢業可能失業,勉強就業也是低薪一族,造成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當初廣設大學是希望減少青年學生升學壓力,消除擠大學窄門的競爭,結果是大學學歷品質崩壞,虛度四年青春,換取一張無用的文憑。

  其次是大學畢業生創業問題,為了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各大學又開始鼓勵學生創業,學生投入創業,當老闆的人增加,提升就業率,也讓各大學美化畢業生就業指標數字。但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其創業能創造多少產值,或是他的成功率是多少,學校應深入追蹤檢驗,因為大學畢業生創業,其企業存在的問題很多,進入門檻低、獲利能力低、不易持續創新、國際競爭力低等問題,導致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急遽崩壞,這些都環環相扣,讓台灣低薪問題與產業環境雪上加霜。

  第三,學校資源有效利用與贏的策略。政府鼓吹優質學校,優質學校一直都是每所學校的辦學目標,從學生入學開始,不論在行政管理、課程設計、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資源等等,形成一個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也是學校辦學成果指標。其實,學校辦學成效誰最清楚?教師、家長、學生(尤其是中等以上學校)都非常明白,每所學校各具特色,高中以上學校是能力分校,資質不同的孩子分布在不同學校,但是行政單位一聲令下要大家忙著撰寫paper,以博取優質學校聲譽,校校優質等同校校不優質。因為每所學校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沒有一所學校的每一個項目都有絕對競爭力,不可能甚麼都做,因此各校思考的是在競爭的氛圍中,學校針對學生特質強化發展項目,在哪些領域、哪個學程、哪個社團投入資源,才能讓學校展現出真正的競爭力。

  第四,行動載具數位學習問題。當代年輕人是數位原生代,在資訊、網路充斥的環境中長大,根據報導台灣學生低頭滑手機上網,平均每天四小時。年輕人常喊課業壓力重,忙得沒時間與家人溝通,卻有長達四小時的時間上網、滑手機。如何讓年輕人利用網路、數位學習互動學習,將網路運用於課前的預習、課堂的討論,以及課後的檢討。學生在課前有足夠的準備,在課堂有勇氣來參與討論與分享,課後有足夠的時間檢討、回饋。這些都需要教師花更多時間做教學準備,才能在課堂引導學生討論分享。

  教育重視的是歷程,在歷程中學會的能力才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重視學習歷程中每一次的進步,才能匯聚成為真正的實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