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9
何謂真知識?
適當的負荷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強壯;
遠超過能力的負荷可能使自己受傷。
幫助別人是一種正向能量,但是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為,就像救溺水的人一樣,能力不夠的是不能冒然下水,否則也可能賠上性命。
在一場會議中,與會者熱烈提出建言與意見,會場氣氛熱絡,很多人都能抒發己見,任何意見都能言之成理,但是在團體裡如何執行,可能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案,端看最後決策者的邏輯思維,當然,在社會科學裡是以大眾福祉為優先考量,服從多數也尊重少數,是最基本的民主素養。
培養思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一直都是教育的主軸,尤其在全球化思維中,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強調帶著走的能力,何謂帶著走的能力?顧名思義是能隨時展現自己的能力,這也是現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每個人朗朗上口。
今日在國語日報上看到這篇報導:「甚麼是真知識?」吸引著我的目光,近日以來一直在為「真知識」尋求定義,學校裡教甚麼才是真知識?其反面甚麼又是假知識?閱讀報導,談到正確的知識與道德作為之間的關係,以蘇格拉底的哲學為例,他提出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觀點,就是「知識即道德」。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道德,一個人如果能獲得真知識,那他就是一個有良善作為的德行之人。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就是,在幼兒園裡有一個小男孩,把同學未吃完放在桌上的麵包拿來吃了,結果麵包的主人哭哭啼啼地向老師告狀說他的麵包被同學吃了。老師問這位吃別人麵包的小男孩怎麼可以這樣,小男生天真地看著老師說,他看到麵包放在桌上,同學已經吃不下了,為了不浪費所以幫忙給吃了,老師不是說每天都要日行一善嗎?他認為幫忙同學把吃不完的麵包吃完,那是日行一善。這個小朋友的作法當然不對,但他也不是存心要做錯事,他是因誤解「日行一善」的真義,對於「善的行為」的正確意涵並不了解,所以他犯錯了。這個小男生沒有得到真知識,所以沒有做出正確的行為。
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提出「知識即力量」的見解,將知識和道德做了直接的連結,強調有真知識才能做出對的行為,知識的學習、會影響一個人作為的對錯。我想哲學家真的很偉大,蘇格拉底提出,甚麼是真知識,讓後世子孫不斷接力探究,到底以前的知識和現在的知識有無不同?真的值得持續探討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