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2015.10.13
 
 
 

 

從母語出發做好國際化教育

Living Local, Thinking Global!

Global Vision, Local Impact!

  十二年國教目標之一是學生能就近入學,但是最近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高中職學生單趟通學時間全國平均值是31分鐘,但是弔詭的是都會地區,平均通學時間反而比鄉村地區長,捷運系統發達的台北市,平均需41分鐘。

  究其原因其實很單純,因為都會區競相就讀名校,因此學生通學時間反而拉長,這違反12年國教初衷。教育行政單位一直宣導「多元智慧、多元成就」理念,認為推動高中職優質、均質計畫,即可以平衡各校差距,學生、家長就願意選擇住家附近之社區學校就讀,如此就可落實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的目標。

  君不見,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各縣市私立中小學校校爆滿,究其原因是對於公立學校缺乏信心,政府管制太多,但是對於品質的要求又鬆手,孩子到學校,老師在課堂裡公式化的上完課,對教學的責任已了,孩子不會只能自求多福。其實孩子的學習有個別差異,有人一目十行,有人需再三反芻,這些不同需求的孩子,如何達到學習目標?教師的引導、啟發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不能及時了解,沒關係,下課了,老師再多為他解說一次,讓概念明白了,自然能產生學習的興趣。然而教師真能做到依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嗎?學習是需要激發孩子的信心,產生學習熱情,培養出旺盛的企圖心,才能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為將來邁向國際作充足準備。

  國際教育理念是地球村的時代很重要的理念,教育國際化是全世界共同的指標,因此,以思考力與表現力為主的學習,透過理解與尊重差異文化,才能培養擁有旺盛企圖心與富有愛心的世代,藉此創造出美好的未來。也就是說國際教育不是只著重學力,更期許學生具備人性關懷。

  國際教育之一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在高中階段為DP(The Diploma Programme)課程,DP課程的內涵為學生必須在二年內學習六項科目:語言與文學、語言學習、個人與社會、實驗科學、數學與電腦科學、藝術或選修科目;另外還要完成論文、知識理論報告(Theory of Knowledge)以及創造、行動與服務(Create, Action and Services)。接受這些學習和測驗,成績符合一定水準即可取得DP畢業證書。

  IB國際文憑過去只有英語、法與、西班牙語三種官方語言,近年來各國為配合國情,開始研擬客製化的課程,首先是德國,德國在施行的課程中高達四分之三採用德語教學,目前印尼和中國也有部分科目用母語教學,而日本除了語言學習之外,其餘科目都採用日文教學。

  以母語實施國際化教學有其重大意義,因為教育與文化本來就應該在自己的國家所處的背景中逐步了解,然後才能進一步了解和接受其他異文化,唯有從根深蒂固的母語中獲得的多元價值觀,才是國際教育的本質。此概念和以往「國際教育等於英語教育」的價值觀和做法,有很大的修正和進步,從本國出發才能施以正確的國際教育,尤其是國民教育階段更應以此為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