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2015.10.19
 
 
 

語言-通行世界的力量

  目前全世界都在追求國際人才,究竟國際人才是甚麼樣的人才呢?一般人想到的是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在工作上能夠用英語和世界各地的人溝通,英語能力等同於國際能力?其實語言能力只是其中的基本能力。看到日本文部科學省定義的國際人才的定義,需要具備三要素:一、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二、自主性、積極性、協調性、柔軟性、責任感、使命感、挑戰精神;三、理解異文化並具備國家的自我認同。

  為了達到國際化的目標,很多國家都全力以赴,從小學開始教英語,希望透過歌曲和遊戲讓學童愛上英語,從遊戲中學習,寓教於樂希望增進孩子的英語能力,出發點良善,但是何以學習效果始終不彰?問題出在教材,教材設計沒有配合兒童發展階段給予認知能力的提升,課程沒有設計出讓孩子打從心底想要學習的教學方式。對孩子來說,在課堂上用平時不會用到的英語歌唱或遊戲,可能一時覺得很有趣,但並沒有配合孩子年齡的認知發展,給予適當的刺激。因此英語的學習必須結合孩子的生活情景、認知發展順序,沉浸在英語情境中,此時期約為一年,只聽不說,過了這階段慢慢可以開口,至於想說流利的英語約需2500小時的學習。

  2500小時,以一天學習一個小時計算,需2500天,合計約7年的時間,如果要和母語一樣流利則需要加倍的時間,由此觀之,學習外語除了天分,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油吧!語言溝通能力是國際化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有積極性、使命感,還要能理解異文化,期許自己不斷成長,不在於是否能對世界有貢獻,更不在於在全球競爭中獲勝,重要的是能夠深入參與,成為生活中的目標與建立永續的富足感,讓生活更有方向也多些精彩。

  學習歷程持續進行著,為何一直進度緩慢?原因出在哪裡,以往認為一天一小時已屬難能可貴,殊不知其實是非常不足的,2500小時的數字,讓我反覆思考,現在的自己學習問題出在哪裡?我做了,但是沒到位,或許是焦躁、或許是妄自菲薄?在反覆思考過程中重新調整步伐,讓現在的自己扎下深厚的步履,規劃未竟之路,盤點過後深感持續學習的重要。

  今天看到一個名詞Free –rider,這類型的人依附在組織裡,卻無法創造出新的價值,當然或許那是天命;但是如果天命不是,終身學習持續進步,讓自己能在潛移默化中也能成為領頭羊,持續對自己、對組織的成長都有貢獻,那才是生命的真諦。擬定一個方向,進入學習群體才是督促自己持續成長最好的動力。

˙Free-rider 坐享其成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