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以覺察力提升判斷力
有學生到辦公室找我,因事前沒有約定,心想孩子找我有何事情?原來是孩子行為違規,尋求我的看法,作為他們因應的依據。現在的孩子早熟,想法多元,解決問題的模式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但是十之八九在犯錯時心裡是害怕的,都希望能夠被師長理解,他們不是故意的,只是一時興起、好玩,也希望師長從輕發落給予機會。
當聆聽學生陳述時,心裡也在做某些判斷以作為回應的準則,此時,我會告訴自己,如何從正向出發,拉孩子一把,因此我會鼓勵孩子多所描述,個人只是個聆聽者,當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無論其犯錯動機為何?在述說中他已經釐清了部分的真相或情景,此時讓孩子自己決定接下來是道歉、認錯?還是逃避?一般而言,十四五歲的孩子還是勇於認錯,接受懲處,再尋求改過銷過,這過程就是學習就是成長,端看師長如何同理與接納,讓孩子免於過度恐懼而一錯再錯而釀成大過。
在工作職場上每個人每天都須要做出許多判斷和決定,如何提高判斷的正確性,經驗法則之外,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力是很重要的,敏於覺知,對於身邊的異常事務多一分確認,或許就可免於一場災難。暑假到哈佛進修,回程時前往911現場參觀憑弔,感嘆美國療傷止痛之迅速,也感受到美國人民對政府的支持是國家進步的原動力;隨行的朋友也分享過程中的小插曲,例如當恐怖分子搭飛機時,他們心裡知道此行是一去不回頭,因此都有特殊的準備與享受著特別的待遇,諸如他們搭頭等艙,但是因平時他們並沒有搭飛機旅行的經驗,因此在通關登機時,安檢人員已覺得他們有異狀,和一般旅客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持的是頭等機票,在以客為尊的概念下,並沒有進一步的瞭解而放行,因而鑄下了911悲劇,如果當時多予理會,或許就可以阻止這一場的悲劇。
每個人的思考都有其限制和盲點,但是通常人們會專注於自己喜歡的資訊,而忽略身邊的訊息,因此見樹不見林事件屢見不鮮,以上述和同學談話為例:
1.思考的盲點。孩子對或錯的二分法,立即決定是否懲處,師長面對學生問題如
果能夠跳脫既有框架,思考其他可能再做出決定,可能對學生更有幫助。
2.孩子的動機。有時處理學生問題有著月暈效應,功課好、看起來整潔文質彬彬
的孩子,通常較容易取得信賴,在判斷時就容易有所偏頗而不自知。
3.專業的傲慢。很多人相信專業,政策擬定、設計規劃、決策等,當然應該接受
專業建議,但是當事人更應用心的觀察思考,打破某些陳規,往往可以有突破
現狀的作法。
4.理性的盲點。事情發生時,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可以看到多向度;有
時領導者過度自信、為思考決定對全局的影響,只想彰顯自己的意志力與power,反而容易
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做決策時,領導者常常認為成功是內部因素,是自己做得對;而失敗是外在因素,是他人和環境所造成。是否?這是一個有趣也值得探討和省思的議題,每一次,每個場景均不同,個別差異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