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平淡的,但是很多的感動卻在生活周遭,端看自己如何去品嘗。在社會上,人們嚮往的生活是相互關懷、相互關愛的社會,每個人都希望彼此關懷,也希望人們有更多的慈悲心,也許世界上,砲聲永遠隆隆,但是我更希望砲聲之後,能撫慰受傷的心靈,有一天,溫暖的和風,能越過原野、越過海洋,吹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重讀李家同教授所寫的「車票」一文,再次讓自己內心充滿了悸動與感動,此文已閱讀無數回,每次閱讀都有不同的心境,故事中的主角,其兒童時期是在德蘭中心,由修女帶領長大的。宗教的力量真的很偉大,修女們付出了絕對的愛心,讓失怙的孩子得以生活在另一個充滿大愛的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培養出健全的人格特質。
故事裡的修女真是一個智者,在故事的轉折中,讓成年後的男主角去尋訪自己的身世,以解開心裡頭的陰影,時機點的選擇,讓一件事情可以由理性的開端,踏上尋根的路途,終至於發覺到一個母親的偉大,是怎樣的一個母親?忍心將一個月大的嬰兒以此種方式讓人認養?是一個怎樣的母親,能夠完整的了解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怎樣的母親,當她知道孩子安然無恙,也順利成長時,只是遠遠的站在一旁,不干擾也不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是怎樣的一個母親,能如此縝密的保留孩子所有成長的軌跡?是怎樣的一個母親能夠克服宗教的狹隘,能虔敬的感謝非她信仰的宗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明明已站在孩子身邊,但是他不忍打擾孩子?
每次閱讀此篇故事,心裡一直有個疑問,此故事是真實的?或是虛構的?此次重讀,真實或虛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感動、那份遊子內心的掙扎與釋懷,人性的脆弱與可貴,人性渴望溫暖、渴望關懷,有時舉手之勞可以慰藉失落的心靈,雖然委屈,又何足掛念?告訴自己,如果自己的一個念頭,一個轉變,可以讓人覺得溫暖,雖然先前覺得無厘頭,或是被誤解,那又如何?一個小小的動作,可以化解人們心裡的怨懟,那麼打通電話吧,這無關於是非對錯,只因為生活過程中,能因為自己的關懷,溫暖人們的心靈,我願意,我樂意,只有放下,關懷孩子,愛烏及屋,孩子是無辜的,這就是教育愛的境界,如釋重負,豁然開朗!
後記:抓起話筒,撥打電話,時間2012年1月2日PM7:35,無論如何,誠摯的關懷,是出自內心的悸動,同樣是天涯旅人,雖然只是短短數語,無法暢談,電話即終止,內心仍然是虔敬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