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2
幫助學生找到自己
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在工作職場上,堅守對的事,為學生奉獻理想。在工作上,面對學生,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雖然學生偶有違規行為,我仍然相信他只是在過程中偶而的迷失,經過教導、關懷,他可以找回自己良善與正向的思維,這樣的想法帶領我一路向前,和學生對談,一個眼神、一眸微笑,盡在不言中,那是期許、那是鼓勵。
歷史上的科學家很多都是哲學家,像愛因斯坦,”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解答了知識與想像之間的糾葛;”Everybody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愚蠢的人才會去判定魚爬樹的能力。一語道出人的本質是多元與多樣化的,個別差異、多元智能、文化差異各自不同,教育是要激發好奇心、熱情和創造力,何以經過schooling,就只剩下職業技能?現今教育,全面性的證照教育,國中開始,高中階段教育,就以一張張的證照為目標,餐飲達人、資訊達人、觀光達人,充斥著台灣中等教育,成為學校辦學的指標,而非充實學生內在與涵養;學校應該引導學生「先學做人,再做專業人」,博雅教育,人文涵養、美感素質、國際觀…,這些是基礎教育的核心,也是幸福人生的要件。
台灣廣設大學以來,沒進大學的孩子已是少數,如何在國中、高中階段,真正讓孩子能充實基本素養,安心學習,不是在升學制度的框架下,迷失了人性本善的本質,這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切體認與努力的方向。每個孩子有天資的成分,這是存在的事實,教育重要的是方法,正確掌握教育內涵,以育成「智慧」為主,是素養而非匠氣,因此,教育和訓練是不能畫上等號的。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find yourself),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提升,進步是沒有止盡的,不是懂得一點生活知識,就擴大自己,要能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每天都要努力。
PS:
傍晚用餐時和同仁談到學生行為引導,如何以疏導的方式,而非防堵。違規記過,記過又違規,在台灣校園裡天天上演著。以學生抽菸為例,18歲前不得抽菸,這是目標,但是當18歲進入高中校園以前,就學會抽菸的孩子,是很難一下子就戒掉的,包容與疏導吧!否則記滿了過,讓他們離開校園,如此問題解決了嗎?離開了校園,缺少師長關懷,又無一技之長,孩子如何自處?徒增問題的嚴重性。
青少年精力旺盛,如何藉由體育課,讓孩子好好地把體力用在適當的地方,是該思考孩子的體育課,體育課可以用分組的方式,實施協同教學,將學生分組,以觀光科或應外科為例,三個班同時上,一學期規劃三個項目,每個項目以六周為一循環,同學可以自由選擇,如此一學期可以上三個主題,可以活絡體育課功能,讓孩子喜歡,也達到運動健身以及學會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