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6
發表能力是培養出來的
學生是否主動提問,或回答老師問題考量的因素,依序是:先想清楚以免問到笨問題88.6%、中小學養成的習慣49.4%、怕留給老師壞印象42.4%,怕同學笑我笨36.8%,怕同學覺得我愛表現31.0%(中國時報2013.04.25 A6生活新聞),以上四個因素可以歸納為兩部分,那就是自信心不足和未養成表達習慣。
首先探討的是自信心不足部分,以國內大學生為例,高達88%學生怕問到笨問題,因此不敢在課堂上發問,其他怕留給老師壞印象、怕同學恥笑、怕同學誤以為愛現等,一樣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很多學生為了面子問題,對於要不要問問題以及要不要回答老師問題,一樣猶豫不決,其實這些因素的養成可以歸因於學習習慣的養成,其實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端看第一線教學現場如何教學,教師如何帶領,同儕間如何互動。
其次是習慣的養成,在中小學階段可以發現孩子隨著年齡的成長,在課堂上學生越來越安靜,一堂課下來,真正能讓孩子開口的機會很少,教師總是歇斯底里的,希望把進度上完,而忘了學生的學習熱忱才是學生成功學習的關鍵。因此教學要從基礎紮根,從國中小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勇於表達,教師只要規劃學習情境,學生就可以在引導中,規劃學習進程。
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在課程設計上,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是完整學習的歷程,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要指導學生統整、發表、評鑑等歷程。以國文科學習為例,傳統升學考試引導,學生必須記憶片段的知識,辯字義、詞意,為了在基測考試中可以做好測驗題,如此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學習統整與表達能力。
基於此,為了讓學生改變學習方法,在國文科教學研討會中,同仁們提出發表教學法,在每一單元結束後,指導學生統整學習概念,能以300字的方式表達,形成文字後,上台向全班同學報告。感謝二年級張妤純、何佩盈老師合作無間,率先在班級裡實施。第一週先由楊孟軒同學、林伯彥同學、吳季純同學等三個同學上台發表,經過老師的指導,三位同學上台侃侃而談,在第一次中,雖然有些許的緊張,但是同學都顯現出大將之風,報告結束,同學報以熱烈掌聲,也都訝異於同於能力與水準,超乎平常表現,其實這是給學生機會、肯定同學,同學就會放大自己的優點。
第一次的經驗,這三位同學成為班級發表的種子,他們當為顧問與教練,負責安排第二次的發表,人選由同學選出,主題由同學訂定,在這一星期裡,聽老師回報同學認真積極準備,期待發表間來臨。其實,不論是問問題或發表,同學只要有第一次經驗,之後就有第二次,勇氣就會慢慢培養出來,慢慢就會駕輕就熟。學生在課堂的互動,從小得到鼓勵、學到方法,勇於提問與發表的習慣就會養成,這是教學法的議題,這當然就可以形成學生成就感,進而激發潛在的表現慾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