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5
不求回報的服務
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是服務與學習並重的學習方式,目前社會上鼓勵學生投入服務工作,讓學生在求知歷程中,更能培養服務他人的美德。服務學習與早期的勞動服務有著異曲同工之效,教育部為了破除勞動服務的刻板印象,讓學生提早養成關懷社會情操,培養工作技能,因此在綜合活動課程中加入服務學習項目,以培養學生具備憐憫心,願意主動發揮愛心,展現服務貢獻的精神,是利他的精神。
自從升學入學制度將服務學習成為積分的一種,許多父母或學校師長開始幫孩子規畫,安排尋找服務學習項目與機構,希望能夠累積孩子的成績,以進入理想的學校。剛開始時,大學推薦甄試,申請入學,要比志工與服務項目,累積時數,以達成目標,此時私立學校趨之若鶩,在招生說明會時,大肆宣導如何為孩子準備備審資料,為孩子規劃志工服務,為孩子安排社團活動,安排孩子擔任班級幹部,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服務變成工具性與功利性,開始扭曲服務意涵。
其實,服務學習成為課程的一部份,是希望藉由服務歷程,學習到如何服務他人,養成關懷社會情操,進而能透過服務來進行自我學習,反省內化,培養學生服務利他的情操以及氣度和包容心。如今服務學習是大學必修課程,大學課程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探索社會議題,這不光是用手腳去經驗,還需進一步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開創。這課程設計,除了人文關懷,重要的是要累積自己生命的厚度,實踐服務的哲學,服務學習課程帶領著實作,是一種經驗哲學與存在哲學的實踐。
現今,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服務學習又納入超額比序的項目,教師與家長又忙著為學生累積服務時數,教育部也信誓旦旦的說,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都可以獲得服務學習的積分。可是當每個學生都有著琳琅滿目的服務項目時,有多少是認真確實的服務,有多少是只求累積時間?還有更重要的議題是,現在學校的清潔衛生工作,有多少是由學生動手做?有多少是外包?當孩子們在校園時無暇做清潔工作,卻一味的外求服務,這已是本末倒置。教育即生活,生活能力就是打理好自身的日常瑣事,可是孩子們到學校不用自己打掃環境,卻捨本逐末去服務他人,這教育意涵值得深思,也值得教育界與家長重新定奪服務的本質,教育歷程不要漠視服務學習的本質與宗旨。
服務是不求回報的,是發自內心的動能,是對他人得給予更是自己發出內心的付出,勞心更需勞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