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2
視野 態度 高度
PASSION:
We love what we do
PERFERMANCE:
We deliver high performance
COMMITMENT:
We show commitment dedication, loyalty
朋友傳來文章分享,「我從400多個癌末病人身上,學到了最珍貴的一件事」,作者為侯文詠先生。首先他談到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一個人從小受到外在價值的啟迪,衍伸出內在價值的形塑;還是先存在內在價值,再接受外在價值的引導?讀完篇章,讓我想起遺傳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遺傳和環境交替、循環,在人的成長過程時時影響著一個人。
他說,有一個五歲的孩子被問到將來要念甚麼學校,回答說:建國中學。再問他建中畢業後呢?他說:台大醫學系。一個五歲孩子的回答。而侯文詠回憶自己小時候的作文:「我的志願」,寫的也是當醫師,他的孩子問他,你為什麼會想當醫師?他想到小時候生病時去看醫生的經驗,那是個微胖又神氣的醫師,看診出來後,爸媽一再表示這個醫師有多了不起,太太很漂亮,受到很大的尊敬,賺了很多錢又蓋了漂亮的房子。侯文詠先生說,這些外在的暗示,讓他在作文時寫下了要當醫師的志願。
一個人會受到外在環境的牽引,牽引的力量來自何方?家庭、學校,父母、師長、朋友,生長環境羈絆著孩子的視野和氣度,當他不知道外面世界時,很難描繪自己的心向。所以在國民教育階段,讓孩子藉由教材、閱讀探索宇宙的浩瀚和蒼芎的寬廣,才能激發他追尋人生的正確態度。
最近社會各界熱烈探討偏鄉教育,到底偏鄉孩子需要甚麼樣的教育?我想生存能力是基本要素,在求生存的架構下再思考:我要過甚麼樣的生活(what),我怎樣可以達到這目標(how)?當生活無虞時,再進一步追尋我為什麼要從事這工作(why)?工作為什麼對我有意義(why)?我為什麼喜歡這份工作(why)?
其實大部分的人很難發現自己內在的天賦,只能從外在環境中選擇自己比較嚮往的事,在學習過程或是工作場域中,慢慢的發現自己內在的聲音,而內在聲音一定是在生活溫飽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否則生活溫飽都有困難時,如何能從事興趣的工作?
對於偏鄉教育,要回歸到最簡單的發想:孩子為什麼要受教育(why)?受何種教育(what)?誰來關心他們(who)?在哪裡受教育最理想(where)?哪個時段是教育的黃金期(when)?面對這五個問題,可以從國民教育的本質談起,我們常說教育是改變的起點,當教育普及時,人們才有自己的思想,才能為自己做選擇,尤其是國民教育是基礎教育,在個體發展尚未成熟時,應讓每個孩子接受相同品質的教育,不分城鄉與貧富;更應該藉由政府的力量來齊一與提升偏鄉的教育水準,讓國民教育水準全面提升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教育的另一說法是每個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是在甚麼階段才能做獨立選擇?應該是身心發展至一定水平,具備基本能力與素養時。要指導孩子做選擇,以目前教育制度是到高二分組時才做初步的選擇,怎能讓孩子從小學就要為自己的發展方向負責呢?九年國民教育有責任教會孩子基本的讀寫算,然後進一步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