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1
領導者的視野
今日報紙刊載,全國現有一五八所大專校院約三千個科系,其中六十七個科系註冊率低於三成,四個科系註冊率掛零;至於博士班招生,有五十四個註冊率掛零,其中不乏明星學校,就連台大都有四個。整體註冊學生人數比前一年少了近一萬五千人。
以今日看昨日教育政策發展,十年前開始出現招生不足現象時,教育部即著手採取緊縮政策,近十年來高教招生持續惡化,基本上反映學齡人口的下降。以大學來說,近十年入學者是1988至1997出生人口,平均每年約卅一萬人,比起1994年喊出「廣設高中大學」時學齡人口少了十萬人,令人扼腕的是,當年提出該主張時,近年入學者在那時已經出生了,不是嗎?明年是一九九八年(虎年)出生者入大學,可能再少三萬人,再過三年更只能以兵敗如山倒來形容!
這是前一個世代把自身不愉快的經歷,投射在下一個世代上,以為我們不幫他們作點事情,歷史就會重蹈覆轍!回顧當時的教改運動空前盛大而且成功,記得當時群眾聚集總統府前,要求政府為升學機會不足與聯考制度弊端「認錯」,廣設大學於焉產生!二十一年後,得到一個教訓,那就是一個世代的善意,可能成為另一個世代的夢魘!
當年為何會產生高教擴張「共識」呢?這可以「時空錯置」的概念來解釋。為父母者對子女有所期盼,往往是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子女的「需求」,「共識」就在社會運動者的催促下形成。過去高教的擴張,就是典型「時空錯置」例子,近年來開始嘗到惡果,且未來十年會持續發酵!如果真要記取教訓,就應檢視當前社會議題中,是否也有具有當下「共識」,會成為下一代夢魘的政策呢?
政策制定與實施有時是詭異的,校務評鑑是台灣教育的顯學,為了獲取評鑑分數,很多學校會突然增加許多便民措施,在評鑑委員到校時呈現最好的一面,廁所設置了衛生紙、燈光亮了、牆壁粉刷了、排水通了。但評鑑之後,很多好的政策會慢慢消失。
一樣的,政府施政如果只求短期效應,討好社會小眾,而不顧全民利益,往往是社會未得發展,卻有很多人已先蒙其害,因此短期效應的政策應該三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