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2014.01.15
 

品味學習激發續航力

  在學期結束前召開的課程發展委員會,夥伴提出量詞的問題,一朵爆米花?一顆爆米花?一個爆米花?正確答案是一朵爆米花。有人問到誰會這麼精準?語言不就是溝通工具嗎,聽懂就好,何必吹毛求疵?

  在現今社會裡,有很多人在孩子求學過程中,希望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以及快樂的學習,常常有一些「差不多」的概念,常在孩子評量結束後,和老師討價還價,這答案可以、那答案也可以,這兩者不是差不多嗎?這言論常常在親師溝通中可以耳聞。事實上,應該先認清評量的本質,分數並不代表一切,他只是呈現出此階段的學習,教育的目地就是學習,讓孩子從小學習精準和正確的態度。我們可以發現在貧窮落後國家,孩子受的教育有限,遣詞用句非常鄉土或可以說粗俗;但是在進步國度,孩子接受教育的薰陶,言談舉止優雅、高雅,顯現出與眾不同,這應是教育功能之一,如果從小在學習過程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將是終身受用。

  又是學期評量的時刻,相信有很多莘莘學子正忙於考試,用功努力地準備學期考,這是正確的學習態度;但是更應該告訴自己,分數不重要、考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多讀點書,多學點東西,從考試成績中,得到的分數,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找出自己的盲點,釐出一條清晰的道路,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方法,如此才能養成學習力與學習續航力。

  激發求知熱忱是學習中要培養的態度,目前很多的學生,從小習慣於生活與學習均被安排妥當,不知如何生活,像是回家功課如何完成?該如何著手?需要小組合作的報告如何完成?如何分工,這些習慣都需要從小逐步養成,不是等到長大了自然就會的,奠定好的學習習慣是求學歷程很重要的一環。

  學期末,很多家長關心孩子的考試,都有陪伴的經驗,陪伴孩子學習,這是一個美好的時光,親子共讀,各自沉澱在書香中,這一幅幸福的親子圖正在很多家庭中攝製,到底父母的陪伴需要介入孩子的學習內涵嗎?這是一個仁智互見的議題,有些孩子獨立性、思考力、邏輯力都很強,這些孩子甚至於不須陪伴都可以獨立學習;有些孩子自主性或學習力較弱,需要父母引導,但並不是父母代替學習,幫忙畫重點,因為畫重點對於剛接觸的內容或許有效,可是孩子已經過課堂的學習,還必須併用其他方法,幫助記憶、理解、思考,以求融會貫通。

  現階段很多人以心智圖幫助記憶,根據研究學習外語時使用心智圖對學習有很大的裨益,但是學習效果是否持久則有待驗證,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吸收新知,另方面要回憶之前所學,融合新知也能擷取舊經驗,讓學習有新的產出。親子共學最主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意念,讓孩子能夠樂於學習,也能品嘗學習成果與樂趣,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力與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