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3
為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
科技競爭,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近年來台灣出現人才荒,人才匱乏,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是台灣當前的課題。
自己需要的人才自己應有能力培養,台灣自從1995年教育改革號聲響起,教育目的和觀念有很大的變革,從好的方面看,教育強調轉型、變革、創新,不再為考試、分數而讀書,這是正向學習的引導,希望學子透過好奇心、獨立思考、進而終身學習,如此三管齊下才能培植人才,方向是正確的,如此才能培植人才。
人才的培育應有步驟、有方向、有階段,孩子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不同,要能依據孩子發展歷程提出不同規劃,才能培養不同能力,完成階段任務。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個體自出生後隨著年齡增長,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改變歷程,在每個階段,思考模式不論是質或量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育必須有階段性的方法和思維。
國民教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學習習慣、態度和方法的形塑期,學習歷程在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過程中循序漸進,此時奠定學習方法、習慣和態度,才能形成所謂帶著走的能力。科技教父張忠謀先生說,他的知識99%是在二十四歲以後學習的,也就是說,有範圍、紀律、系統性的終身學習;然而二十四歲以後能持續系統性學習,此習慣一定是奠基在之前的學習態度以及對自己發展的熱望,這基礎是國民教育階段責無旁貸的任務,也就是基層教師的責任,引導孩子循序漸進,奠定基本態度和能力,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
當社會各界期待企業轉型,能締造新生產模式,需才孔急時,發現台灣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剛畢業時無法有效地工作,無法承擔社會重任,形成了教育與企業需才脫節。因此社會有強烈的呼聲,培養人才、擴大徵才,以解決社會悶、亂的現象。人人皆知培養人才不是一蹴可及,之前人人高呼快樂學習,解構教育現場對孩子規律、秩序的涵養,只要讓孩子快樂就好,殊不知紀律來自於自我要求、自我期許,因此從小學教育開始,不是為學歷或進名校而學習,而是養成自我負責、自我要求、自我期許的習慣和能力。
國民教育階段是探索、摸索的階段,其實沒有多少人在16歲以前就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性向興趣,但是此階段如果能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就能持續終身學習。大學畢業是基本能力的涵養,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轉捩點,張忠謀先生分享他學習歷程時說,他在24歲時因博士班入學沒通過,讓他轉而走向經營管理之路,24歲是他有範圍、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開始,從此以後為自己的興趣、工作野心而學習,從此比以前用功。因此,大學畢業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畢業典禮Commencement其原意即是開始,畢業典禮是人生另一階段學習的開始,一個人到中年時的成就是從此階段開始,永續、終身學習能力,才是人生職場競爭力的開始,但是那一粒種子需從小播下,勉勵自己成為播下孩子希望種子的推手,讓孩子能安全、安心、熱愛學習,富有創意又自動自發的學習,才能邁向「器大識深」的學習者,也才能成就為領導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