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4
織夢與築夢
寒冬送暖是歲末裡最常被提起的事,人人需要溫暖,一道暖流直達內心,多少人因而度過嚴寒冬天,所以在傳達過程中,心理需求與物理體驗決然不同。心理與物理一字之差,相距何止千里。物理,可以是科學意涵,也可以是冰冷的代名詞,在官僚體系中,工具思維的呆板,更可能是涼薄與傲慢、麻木和冷酷,罔顧廣大民眾的感受。人們在生活中生存,工作收入是基本的生活概念,需求足以溫飽,更在工作生活中尋求意義,箇中意味著對組織的認同和對自我的尊重,更是對責任的承擔,對工作的奉獻,也尋求對日常生活的自在。因此,管理組織,如果只是往物理層面觀看,是一種傲慢與羞辱,把成員視為物理,只要給予足夠的吃喝便足夠?不,組織應是心理層面的滿足,在溫飽的生活中,尋求幸福指數,需求快樂,更是自我實現追尋。
近年來台灣存在著悶與亂,究其原因是人民缺少中心思想,也缺乏認真實作的精神,何以致此?我想教育難辭其咎,教育改革簡化淺化學生學習內容,希望孩子快樂學習,美其名希望孩子能在快樂中探索與發現自身的興趣,但是一個人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性向興趣(少數天人除外),必須在發展過程裡編織夢想慢慢往前邁進,兒童期、青少年期逐步前進,在大學之前的教育事實上都在探索階段,希望在進步與挑戰中,發現自己的天命。
校園裡,面臨大學入學關卡,孩子接受教育有很大的目標是將來畢業後能易於就業,找到好工作,因此,甚麼科系比較好找工作?就業機會比較高?常是學生們津津樂道的事,至於人生的理想與志願,弘遠目標付諸闕如。孩子提早學會選擇,好似較有利人生規劃,卻遺忘了自己真正的才能與興趣所在,放棄了「人生築夢的遠大目標」,織夢、築夢是現階段教育急需思考改進的因子。
很多人在大學之後改變所學,勇於追隨自己天賦所在,林懷民先生棄新聞系而就舞蹈,成為舞蹈界一代宗師;胡適之先生轉農業為文學,成為執中國文化之牛耳。教育對於任何世代的學子,都是開創新局的關鍵,從內心開始的夢想,轉化成為築夢的動力,過程中對夢想的堅持,勇於作夢的人才,將來才能成為領先與創造新世界的領航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