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2014.01.09
 
 

破解學習雙峰難題

  每次離開台北,返回台中,尤其是離開市中心,到鄉村走走時,都有很強烈的悸動,那就是台灣的南北差異以及財富的不平均,已經嚴重地影響到教育的公平正義,尤其十二年國教的實施,(相信十二年國教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希望提升全民的教育水準),但是眾所皆知,台灣教改的結果,已經幾乎人人都上大學,更遑論高中?現階段應重視的是提升高中生的學習能力,消瀰城鄉差距,而不是在入學制度的更迭。

  進入校園,就可以感受到學校的氛圍,從穿梭於校園的學生身上,可以感受到孩子對自我的要求,學校的文化素養,孩子的社經背景,這些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學習文化以及學校發展方向。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因此國民教育講求的是給每個孩子相同、公平的教育機會,讓孩子在國民教育階段奠定基礎的競爭能力,做為一生發展的基礎。但事實是如此嗎?教育部對國民中小學的課程有嚴格的限制,每周上課幾小時?課程內容為何?都有嚴格規範,這本來是好事一樁,但事實是如此嗎?不,他只是聊備一格。以英語的學習為例,公立學校從小學三年級才可以教學英語,美其名是不希望影響孩子的母語學習,但是都會區的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就雙語並進,早就具備雙語能力,加以補習班、幼兒園都強調雙語教學,君不見,私立學校的雙語成果,每個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均是中英雙聲帶,對中英文的發展與學習是如此的美好。

  語言的學習首重環境,在情境中養成聽說的習慣,自然能朗朗上口,端看我們給孩子甚麼樣的環境,在教育現場裡可以看到的是,級任老師的專長如果是美術,這班級就有許多的人喜歡繪畫,級任老師如果專長是音樂,該班就有許多人喜歡唱歌,老師的專長影響孩子學習趨向,因此,在國民教育階段政府有責任設計一套全民共同發展的教育指標,不可以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近幾年來,台灣的學習在城鄉形成嚴重的雙峰現象,形成的因素當然很多,家庭社經、單親隔代教養、政府財政資源等等,不一而足,原因各異,節果形成學習落差,此時政府有責任提升國民教育學習成效,齊一城鄉學習水平,不因孩子居住地區而有差別,讓區住在不同地區的孩子有相同的競爭力,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元旦當天紐約新市長白思豪(Bill de Brasio)上任,新任市長以縮小貧富差距為訴求,他向貧寒人民送暖,誓言終結不公平的經濟社會待遇,因為美國從1980年到2005年間, 80%的新增財富,被1%的人拿走,貧富差距急速擴大,白思豪市長主打貧富問題當然撼動人心。

20115月,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帝格里茲(Joseph E.Stiglitz)在浮華世界雜誌(Vanity Fair)的文章,指出「1%所有,1%所治,1%所享」(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1%的人拿走全美國25%的所得,掌握40%的財富。廣大的人民薪資倒退,生活痛苦,美國已經背離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理想。台灣目前一樣是背離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精神,人民基本生活已無保障。

台灣教育改革的目標原本是希望國民受到更好的教育,立意良善,但是因為政經因素,造成獨厚高社經家庭的孩子,卻犧牲廣大人民的教育制度,因為從2007年到2010年,台灣最高和最低五%的所得差距差距,上升到93倍,貧富差距擴大,加上教育制度的變革,從國民教育階段開始,寒門子弟的學習一路落後,上不了頂尖大學,更難出人頭地。

  政府在元旦講話時提到拚經濟,應該確立「為全民拚經濟」的政策,對於拉大貧富差距和僵化階層流動的關鍵制度,必須勇於改革。而教育政策更應該擴大偏鄉的學習策略,以語言學習為例,國語、英語在邁向國際化過程中,如同人的雙腿,要同時發展、同時並進,從小培養,才不會錯失語言學習的黃金期,讓國民皆有健全的雙腿邁向國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