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語言學習面面觀

    語言的學習到底有無標準模式?在一個年級裡,能力分組到底好不好?又如外語的學習應從幾年級開始?這些一直困擾著國內(臺灣)教學情境,美其名為公平正義,或是不影響、不干擾國語的學習。但是國內的全美語幼稚園卻是一家比一家富麗堂皇,高社經家庭的孩子趨之若鶩,教授專家學者的孩子幾乎從零歲開始學英語;但是在研討會、公聽會上卻振振有辭的說,過早學習英文會影響母語的學習,能力分組會給孩子標籤作用;這些家庭的孩子卻是從小就是雙聲帶,在台灣的教改一直無法達到教育的精髓,誰說不是這些政策制定者或這些政策諮詢者說一套做一套索一留下的亂象,與不公不義。高社經的孩子早就開始跑了,剩下那些弱勢的孩子,在政府的框架下緩步前進,學習的內涵與教師的關愛,真的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嗎?教育界真的不應一直再自欺欺人,甚至掩耳盜鈴,說一套做一套了。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度,馬來文、英文、華文三語共構,有很多家庭甚至於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樣樣學習,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學習英文、華文、馬來文。以本校為例,是一所以華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中、英雙語學校,幼稚園絕大多數的學生的母語是英語,而學校多數科目則用華語來教學。學校還開設馬來西亞「國語」馬來文,依照馬來西亞政府課程規定授課。走進臺灣學校除了馬來文、英文、華文之外,學生之間還夾雜著韓文、日文,真是一個多語的學習環境,孩子很自然的融入,看著孩子快樂的模樣,很多人會問:孩子能適應嗎?會不會混淆了?整體而言,孩子都滿適應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語學習的分組教學,分組教學在台校行之多年,因為到台校就讀的孩子有先來後到的議題,來自不同的國家,母語各自不同,進入台校最主要的是要學習華語和英語,但是她們這兩種語言先備的能力不同,語言學習本來就是環境的效果,因此分組是很自然的事,我的英語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 ....,孩子都很快樂、很自然的在各自的組別上課,學習進步了,就可以晉一級,所以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

    最近台灣來的教學輔導團老師來到台校輔導,當我提出分級的議題時,輔導老師首先提到的是分級會將孩子貼標籤,是不好的。我想這和當時我在台灣時相同的想法,台灣一直維持在教育公義的假象裡,有些時候孩子學習能力不好,是因為基礎沒打好,沒跟上來,課堂上老師又一視同仁把課教完就好,這些沒跟上的孩子,沒有人幫他把基本能力補足,就永遠落下來,成為教室裡的客人。經過兩天深入觀察,輔導老師也感受到分級的意義,是讓基礎能力未達一定程度的孩子先充實基本能力,等他適應了這種多語環境後,語言學習馬上能跟上來。
    個人在觀察分組教學的議題時,也發現一個議題是可以修正或是改進的,那就是混齡編組的議題,畢竟不同年齡的孩子心智發展不同,學習的速度和理解力也不同,如何縮小每一組裡孩子年齡的落差,讓同一年齡層的孩子在相同的組別學習,這樣可以避免心智年齡和生理年齡差距太大造成的困擾。至於轉學生則應先做好個別輔導,讓她在語言學習區塊先行適應,再編入適當的組別,這樣孩子融入學習情境後,很快就能跟上語言的差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